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当代意义
2018-10-15王金趾
王金趾
摘 要: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从康德人学、黑格尔人学,费尔巴哈人本学,是探索人学的滥觞到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个过程。另外, 在该思想的逻辑内涵当中,“现实的人” 是其逻辑起点、“人类解放”是其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逻辑内涵;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起源和产生
(一)康德哲学的主体性指向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历史悠久的哲学会对人有某些影响,而且非人化的宗教倾向也会涉及到哲学对于人们带来的有关影响。从人学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开始孕育令人惊艳的萌芽,到文艺复兴运动在近代欧洲轰轰烈烈的开展,人性论非同小可的进入哲学家研究的主题而首次强势步入人们的视野。近代后的康德哲学突破性的将主体性转移至哲学研究的重心,跨跃传统哲学的鸿沟,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促使人学转向。康德认为,哲学无关其他,是围绕人自身的实践知识。可见,“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当成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的本身,另外人类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很大,道德意志不应该把人看成工具,需要将人当成最终目的。”[1]
(二)黑格尔哲学的人学内涵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黑格尔运用了内蕴西方哲学当中涉及到的人学思想,并把德国古典哲学当中关乎的人学和近代西方提及到的“主体性”逻辑性进行了关联。他将人的精神性至于重要位置并认同人具有独立的特性,通过多维的理论视角得出结论:人是社会历史具体的出发点。尽管这终究没有摆脱掉唯心主义思想,然而却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产生的基础。他通过研究提及到:“每个人都会拥有各自精神,然而精神不会直接被看到,只有通过观察日常表现才能显现出来,并体现出自身和自然状态的差异。”[2]另外,他在提出人的独立自主性时,不但运用了唯心主义哲学,也展现了人的自我意识,这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产生的基础。
(三)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本学唯物论也属于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他从感觉论的角度切入,以人为根本,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思辨式本体论的固化模式,形成了为人称道的唯物论学说。他在人与自然、人与宗教的关系中详尽的阐述了人的存在及其本质问题,这不但大大丰富了人学的思想,而且逻辑地构建起人本学唯物论思想体系。然而他的局限在于虽把人作为出发点,但终究没有走出宗教哲学对人抽象性的思维。马克思认为,“真实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开展各项活动,并开展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这都是在某些物质条件下、不受个人意志影响的状态下开展的。”[3]可见,他运用真实环境中的人代替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实现了传统人学理论跨越式的飞跃,创立了人学思想的新阶段。[3]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
(一)“现实的人”属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人学思想一直把人放在核心的位置上,这是解决一切问题“阿基米德点”,大家应该关注它的重要性。另外,该思想中当提及到的“人”,可以理解為“真实环境下的人”,他们属于自然环境当中的物质,必须通过与自然界的途径才能满足人生存和生理的第一需求,这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自然根本,一切社会关系以及种种关系属性皆发于此。其次,“现实的人”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古到今,人都要受着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主体,被社会强大的力量和因素而控制。每一个个体都像水滴离不开大海一样离不开群体进行单独生存,所以形成集体与社会。毫不夸张的说社会因素构建了个人的生命活动。再次,“现实的人”具有实践性。“现实的人”要生存就离不开生产劳动实践,哲学家门常常讨论的通过劳动逻辑性产生了两种关系:一是人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就必须形成生产力去改造自然;二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产生人与人的交流促成生产关系。生产活动是一切人与自然世界发生种种关系的第一步,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改变和创造着世界,并作为与动物的最伟大的区分而从属于实践关系来实现人的本质。“现实的人”是人学思维的逻辑开端,使哲学由天国向尘世回归。
(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人学思想一切改变广大无产阶级受压迫和奴役的地位都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来改变广大无产阶级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异化劳动将人们的生命以及本质当成了生存的手段。另外,异化劳动没有生产对象以及无机身体,可以认为是自然界,因而,它与人的本性相背离,为达到维系肉体生命的目的把人类的自我活动和自由活动仅仅贬低为一种手段,使人们不可以真实体现出价值。“工人创造出更多大量财富以后,他们生产产品的数目会增多、力量也加大,但是自身却越来越穷苦。此外,工人生产更多产品以后,他们自身也会成为价值不高的商品。可见,物质世界不断增值以后,人的价值却逐步降低。”[5]工人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他们无法获取自身自由。马克思通过研究提及到,生产关系当中涉及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和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而其中十分关键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此外,马克思通过分析还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其中内容提及到:“人们在生活环境当中,必定出现的、不按照自身想法发生改变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和他们物质生产力相互适应的生产关系。”[4]人与人之间异化劳动缺乏一种本体性的维度,而实践则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属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将其当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目标,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首先,只有精神、物质的兼顾的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人具有生理需要还具有社会性的需要、精神需要,它们都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为了生存,人们生产劳动、创造历史从认识到改造自然,生产劳动就成了认识和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活动,人们为了在物质以及精神上获取满足感,需要在开展各项活动时认可自己、挑战自己。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另外,马克思提及到,人们处于私有制环境下,社会分工对人的能力发展会带来如下影响:第一,不同形式的社会分工,有机会让人们运用实践方式来展现个人力量,并在更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取得全面发展;第二,在私有制环境下,社会分工涉及到了强制性,人们不但要长时间开展某个工作,并且不能在更大空间当中展现自身价值,更无法在各方面获得更大发展。第三,在人的全面发展当中,必须要关注个人独特性的全面发展。每个人天生的生理条件以及心理素质,在受到教育、某些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后,他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时的身体、心理、品质、技能等依然不会出现较大变化的特征被称之为个性。另外,马克思以及恩格斯也都提及到:“在某个社会关系当中,人们都会描绘出不同的风景,并且大家也都有几率成为风格独特的画家。”可见,人们在某方面存在共性,但是也能体现出各自差别。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
与国外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十分关注的精神为以人为本,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展现该思想关注人各方面发展的特征,也比较适用于国内的真实状态。一方面,“以人为本”当中提及到的人,可以代表各类群众。在我国运用“以人为本”时,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自身利益,并按照他们的真实需求设定不同工作目标以及各项政策。另一方面,运用“以人为本”时,还需要关注各类群众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促进力。此外,馬克思提及到,人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他们是历史的缔造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我们要以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党和政府也要攻坚克难,把握好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在于让所有社会大众过上更好生活,也是为了全人类而开展各项工作的政党。目前,全球都在积极开展变革发展活动,并且十分关注和平问题。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和平、安全、富足、开放、包容、没有污染的世界,也需要各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离不开对人本身的高度重视。此外,通过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可以发现,马克思十分关注以人为本,期望大家能够共同构建出更加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最为关键。马克思人学的思想描绘出了未来理想世界的美妙,创建了社会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壮的远景,并提供了理论根据。总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丰厚的蕴藏,呈现出马克思对真实社会当中社会大众的关切。这对于国内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续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