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略论

2018-10-15李运仓王旭辉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时代高校

李运仓 王旭辉

摘 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改进、加强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采用“一主三辅”的融入思路,突出各门思政课融入重点,开设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常态化等则是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一、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必然性

当前,包括高校在内的全国教育系统,今后一个時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强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思想”,使其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所认同,入脑入心。而要使“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自觉践行,不单单靠行政命令推动,而是首先要把为什么融入讲清楚,以理服人。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一项高校被动接受的来自党和政府的政治任务,还有其内在逻辑——即是高校自觉主动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以及新时期改进、加强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的现实需要

所谓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学子头脑,就是通过对“习近平新思想”的持久深入地学习宣传,使大学生做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会、真用)。之所以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首先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十九大所提出的“四个伟大”的需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践行者,迫切需要用“习近平新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正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态势。思想越是多元化,就越需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导向作用。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给大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精髓和要言妙道及地位、作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四种意识”,增强其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从而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有效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新时代改进、加强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急切需要

近年,在党和国家相关宏观政策指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新形势下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进一步改进、加强与创新的必要。为此,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总体要求。而“习近平新思想”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改进、加强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提供了理论指导,又赋予了新的内涵。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际,要把推进“习近平新思想”的三进工作作为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内容、新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二、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可能性

(一)“习近平新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一致性为其融入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新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契合。究其本质,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新思想”具有目标引领、实践指导和凝心聚力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高校对大学生宣传、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习近平新思想”只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贯彻落实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思想”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故而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二)以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成功“三进”为其融入提供了历史经验

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始于今日。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每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成果在其形成后,都经历一个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并积累不少成功经验,回顾与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有助于发现、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三进”的客观规律,从而增强“习近平新思想”融入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三)部分高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学改革探索为其融入积累了丰富经验

当前关于“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问题不再停留在学术探讨层面,早已从理论走向实践。部分高校先行先试,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相关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不少成功模式,如人民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 清华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上海市高校通过开设 “大国方略”“治国理政”“创新中国”等“中国系列”选修课程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模式,以及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景剧教学法,等等。积极总结、归纳上述好的做法,可为“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模式为其融入提供了课程体系方法的保障

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基于“05 方案”,共设置四门公共必修课程。这四门课程构成“一主三辅”的有机整体,其中概论课处于主导地位,原理课、“纲要”课和“基础”课处于辅助地位,共同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习近平新思想”的学习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当以融入“概论”课为主,主要讲解“习近平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科学内涵、理论地位及其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等等。同时以融入原理课、“纲要”课和“基础”课为辅。原理课侧重讲解“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依据。“纲要”课聚焦于“习近平新思想”的历史依据。“基础”课则从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维度拓展对“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上述“一主三辅”设置,有助于实现各门课程在实现“习近平新思想”融入任务方面的分工合作与共同推进,并有效避免四门课程在“习近平新思想”教育方面的可能重复。

三、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现路径

(一)“一主三辅”,突出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由四门课程构成是“一主三辅”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一课程体系,在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时,也同样坚持“一主三辅”。所谓“一主”即以“习近平新思想”的主体内容融入《概论》为主,三辅即以融入《原理》、《纲要》、《基础》课为辅助,具体将“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根据与《原理》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思想”的历史逻辑与《纲要》课中现代史部分的结合;将“习近平新思想”中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依法治国等论述分别与《基础》课中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部分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等等。

要想取得“一主三辅”融入法的顺利开展,还必须解决“习近平新思想”融入的结合点选择问题。只有找好结合点,才能提高其融入度。鉴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和内容各不相同,须基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的课程内容和特点,寻找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的不同结合点。

此外,“一主三辅”解决了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重点问题。而具体到每一门课,还要明确各自的融入重点所在。“原理”课的教学融入重点,就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块,讲清楚“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把“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概论”课程教学,则应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论主题,阐述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渊源关系,全面阐释其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而揭示“习近平新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阐述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则分别是“纲要课”和“基础”课融入的重点所在。

(二)开设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四门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但这一融入方法尚有美中不足之处。其一存在碎片化问题。不利于大学生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思想”体系。其二,存在低效性。在校大学生要把握“习近平新思想”体系需要一到两个学期。其三,存在“三进”盲区,没有实现对大学生的全覆盖。因为大三、大四学生可能已经修完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故而存在着习近平新思想“三进”的盲区问题。

有鉴于此,在积极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还可倡导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思想”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程,这样既可拓展四门思政理论必修课,又可讲深讲透,不留盲区,起到应有的理论宣讲效果。

(三)加強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笃行做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同样要涵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前者重知,后者重行,前者以课堂为主,后者以课外为主,理论教学可使实践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可使理论知识外化为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思想”不仅要进行理论讲解,更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引导、推动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和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思想”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强大生命力。为此,必须合理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习近平新思想”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制定相关的实践教学计划,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开辟实践教学基地,使“习近平新思想”教育的实践教学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大学生不仅要真学真懂,还要真会真用,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思想”,以达化知为行,转智成德的功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新时代高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