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知行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8-10-15吴雨佳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吴雨佳

摘 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发展离不开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原理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批判吸收了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思想精华,并加以创新,形成独具中国风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中国的革命、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知行观;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和地位

实践观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核心和本质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哲学观点很难建立;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为融贯线索,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也难以建构;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为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现和革新也就无从说起。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它与其他一切哲学的分野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去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人生存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由直接的物质生产实践提供的物质资料,“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再者,在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关键属性。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相互关系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造成世界的分化,又在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统一,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确定现实的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实践本质上是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实践的过程就是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是主客体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过程,是主观改造客观同时被客观改造的过程。

二、中国传统知行观概述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的释义

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探讨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等问题,知行之辩对应着西方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但两者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西方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有在研究范畴和思维方式上的相关性,又有在理论指向和理论视角上的差异性。“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特有的概念,“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叫做“见闻知识”,也就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外一种叫做“天德良知”,这类知识是关于在伦理道德领域价值的知识。这种对于“知”的划分也部分吸收了张载二元相即认识论的思想,张载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分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前者是天地之性对自身的证会,后者相当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行”是指人所有的行为实践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和道德伦理行为。无论是从“知”还是“行”来看,中国传统哲学家们主要是在道德伦理价值的角度去理解两者的意义和关系,对于实践本质的把握存在着偏差,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发展脉络

从先秦起,有关认识的问题就引起了中国传统哲学家们的关注,经过长期的哲学思辨和思想实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知行观,例如“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等等,归纳起来,可以将这些知行观分为主知说、主行说、知行并重说三大类型。

主知说强调在知行关系中“知”的根本性地位,由“知”产生“行”,“行”的发生有赖于“知”的属性和特点。主张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老子 、董仲舒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墉,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3]对天道的领悟不需要依赖于现实的客观的实踐活动,真正的得道方法在内心体悟,越是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人能获得的“知”就越少,圣人终日足不出户却能够知晓世间万物,看清物事的本质,在老子看来,“知”与“行”是分离的,“行”对于“知”的获得并没有直接的作用。西汉时期重要的思想家董仲舒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认为“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他主张“知”先于“行”,行动之前需要了解事物的规律,先知晓原因再做出行为,“知”是“行”发起的前提,它决定行为的方向、内容与形式。

主行说是指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更强调“行”的决定性作用,主张“知”是在“行”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先于“知”。重“行”的传统很早就萌芽了,早在《尚书》的《说命中》中就曾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记载,这里涉及了知行关系中的难易层面,认为探究“知”的过程并不艰难,困难的是将“知”付诸实践。孔子在知行观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学问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教育获得的,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知行并重说可以看成是主知说和主行说的理论综合和升华,部分体现了合理的辩证法因素。这种观点强调“知”和“行”的地位平等,并不存在先后、难易、决定于被决定的差别。王阳明持有这种知行并重的观点,“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确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在他看来,“知”和“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本就是一个统一体,只是人为地导致了两者的分离,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包容,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现在需要恢复它们的本初状态,主张知行合一而致良知。

(三)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知行观最大的特点就是认识的伦理化,对于知和行的关系的探究,一般都基于人们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经验,探究的领域局限于道德伦理,最终目的指向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道德规范,强化人们的道德自觉和伦理约束。知行观是知识论和实践论的融合,“知”的范围比西方哲学家理解的科学事实广,即包含“事实的知”也包含“价值的知”。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过程中对传统知行观的吸收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传入中国后,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思想和一般性原则在中国生根,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对于这种外来思想还是有排斥的部分,为解决这种“水土不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凭借其自身的普遍性适应这片土地,并且在人的能动地调和下,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本身的优良性状,又吸收了蕴藏于土壤中的中国传统思想中与之性质相合的部分,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尝试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一些科学的实践观,例如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邓小平理论中对实践观的继承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实践的创造性发展等。

(二)以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为例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传统知行观的扬弃

与其他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样,毛泽东实践观最根本的特质就在于具有双重的文化性格,一部分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另一部分则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这一特殊具体的条件下的重新建構,并不断地注入创新性的内容,丰富实践观的思想内涵,扩大实践观的适用范围。

中国传统知行说中对于“行”的论述,不是滑向唯心地将“行”视为靠着主观意识活动的纯观念行为,就是体现朴素旧唯物性质的将“行”局限为理想化的 “圣人”的道德实践行为,这样的两种偏向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实践的含义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验, 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实践基础上, 提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又从理性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毛泽东认为在“知”和“行”这一对关系中“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也不否认“知”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知”与“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赋予认识的过程与发展以唯物性和辩证性,在我国范围内第一次清晰地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中国传统知行观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有过一些涉及。例如,墨子把“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三表法”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荀子提出把“行”之有效作为检验“知”的正确与否的准绳,王阳明把“良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显然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应该是完全主观的,也不会是纯粹客观的,而上述思想中的“经验”、“功用”、“良知”都具有主观的倾向。毛泽东在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批判继承中,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他说: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别的任何东西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强调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在我国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其对传统知行观的吸收可以说也是在不断地改造知行观的基础上吸收了其积极的、合理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部分,知行观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并非一无是处,对其局限性的充分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成熟。正因为有独具中国特色的知行观思想的历史渊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倶进,有着思想交汇、理论相融的特点。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一直在前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将会继续吸收传统知行观的精华,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的内涵,在继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升华。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杨春贵;丰子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3]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41-401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