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与生态还林研究

2018-10-15王永丰

农家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

摘 要:针对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结合退耕还林现状,分析工作成效,提出不足,总结生态还林的措施。若想解决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问题,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大生态还林的建设力度。现结合具体实践,进行调查和研究,整理建设工作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

关键词: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还林

近年来,贵州地区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比如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使其能够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中,为此项工作助力。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比如皂角等,实现增收脱贫。除此之外,采取先建后补和先退后补等方式,通过各类优惠政策,比如资金补助等,不断吸引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投劳,推动造林绿化工程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收入。

一、贵州省退耕还林成效

从上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实践来说,贵州省全省已经累计获得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资金投入226.5亿元,省级配套投入5.7亿元。通过全面实施,累计完成了657亩耕地造林,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以及封山育林总计1353万亩。此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开始于2000年;在2002年全面实施;在2007年正式转入巩固成果阶段。退耕还林工程涉及88个县(市、区)、1403个乡镇、14012个行政村和197.4万农户、823.8万人。经过16年的实践,贵州省退耕还林工作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在2010-2014年段,10个监测县粮食产量得以增加,从159.91万吨,增加到217.1万吨。在2014年,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比全部劳动力的36.1%,务工人员的收入占比人均纯收入的41.6%。

二、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

以某河流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调查实例,进行调查研究,做如下论述:

1.调查对象。此河流上游干旱河谷,为典型的干温河谷,地貌是高山峡谷。降雨和气温情况如下:1)年均降水量在500mm-600mm范围内;2)蒸发量在1300mm-1900mm范围内;3)年均气温处于10℃-11℃。该地区土壤类型包括山地褐土与山地棕壤土。

2.数据来源。此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如下:1)SPOT-2影像数据;SPOT-4影像数据(1999年,10m全色波段以及20m多光谱波段);SPOT-5影像数据。2)谷歌地球三维立体影像资料;3)图文数据以及DEM数据、AS-TER GDEM数据资料。

3.研究范围。此次调查研究的开展,范围如下:河谷边界500m范圍内的聚落;研究单位:聚落生态位。选择的调查区域,其生态系统脆弱,是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为上游聚落核心区域,人口分布较广。

4.数据处理。退耕还林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信息,使用ERDAS IMAGINE软件进行处理。对使用的SPOT遥感影像数据,先进行投影变化,再进行几何校正,后进行图像拼接以及分辨率融合,实现数据。使用谷歌地球三维立体影响,校正采集的多光谱数据以及全色波段数据信息,进行数据融合。

5.现场调查。在调查工作中,现场调查作业采取传统的调查模式,包括聚落调查方法和访谈调查法,了解居民退耕的历史以及具体原因,使用GPS技术进行定位测量,记录相关信息,建立解译地物标志。依据谷歌地球三维立体影像资料,依据野外调查获得的地物标志以及地理坐标数据,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以及模型计算,对聚落生态位的土地利用具体情况进行解译,提取空间信息,包括区位信息和高程信息等,构建有关于土地利用的GIS数据库,通过野外观测的方式进行验证。

6.调查结果和分析。1) 退耕还林分布特征。总体特征:调查年段内,此河流上游干旱河谷聚落生态位内部情况为,耕地面积最大,草地面积居中,林地面积最少。在10年之间,耕地面积总计减少108.20km2;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约38.44%;林地面积增加了22.29km2;林地面积增长幅度达到53.20%。

高程分布随着海拔的增加,聚落生态位内部的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状态,其中海拔2001m-3000m范围内,耕地和林地以及草地的分布较为集中。在10年间,不同海波耕地面积呈现减少状态,减少程度不同,幅度处于15.59%-54.46%内。而林地面积呈现出增加的态势,涨幅处于24.76%-210.41%内,集中在海拔1801m-2800m范围内。草地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涨幅处于28.52%-192.24%范围内。2)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从调查结果来说,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获得了不错的效益,社会经济影响指数处于-0.70-1.48范围内,整体变化形式为先减少再增加。由此能够了解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正向影响,但具有时滞效应。具体来说,在工程初期,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是负向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产生正向影响。

三、干旱河谷地区生态还林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干旱河谷地区,实施生态还林,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立地条件,开展造林工作。具体如下:1)重点造林区。选择立地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点,比如荒山荒坡,保证坡度不大于35°,土层厚度不超过20cm,土壤砂石含量不超过30%。开展造林绿化工程,采用的技术路线为草-灌乔木,逐步开展荒山绿化工程。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加大造林以及护林工程的建设投入,建设相应的水利设施,配置管护人员,增加林木的成活率。2)封山育林区。对于立地条件极为恶劣的坡地,比如石质山地和陡崖等,不可以强行造林,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预防崩塌滑落问题的发生,比如封山育林等,增加植被覆盖率。

2.创新生态还林的方法。干旱河谷地区开展生态还林,要注重创新生态还林方法。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为保证生态还林措施的应用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最大程度上保障生态还林工作的质量。通过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分析生态还林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依据生态还林建设目标,不仅要改善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贵州干旱河谷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践,形成了诸多有效的技术模式,在选择时,通过绩优指标评价,按照生态林和经济林等指标,优选工程优化技术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为保证生态还林工作的有效实施,要做好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生态还林工作的效益,实现生态目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是个系统工程,难度很大,为保证下一轮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退耕还林调查工作,提出有效的工作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生态还林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富程,刘影,樊敏,赵丽,王青,翟真.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06):295-301.

[2]翟真,王青.岷江上游林树下线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空间移动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11):2105-2112.

[3]吴宗兴,吴玉丹,宋小军,彭晓曦,杨柳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油松刺槐混交林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4,35(06):17-21.

作者简介:王永丰,男,汉族,本科 ,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环保工作。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
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