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如何化解尴尬的痛

2018-10-15宁建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一节课背影目标

宁建英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少课堂中,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太多,学生忙着走过场;目标比较分散,学生回不到教学的主场;问题问得太难,学生容易冷场。这样的课上下来总让人觉得有些尴尬。下面笔者结合一次教研活动的课例,谈一谈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理解。

一个需要修改的课例

参加校际教研活动,一位老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该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学生提得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不错的“以学定教”的做法。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是:朱自清写父亲为何以《背影》为题?但是老师并没有回归文本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将问题换成了自己准备好的一个变式问题,并接着出示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我”为何不能与父亲相见?为什么作者想到父亲就会流泪?这篇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感情?老师要求学生简单讨论这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成三组朗读课文的几个段落,让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的答案,接着揣摩“我”的言行以及背后的心理。

这节课根据学情,从学生提问最多的一个问题入手,试图尽可能多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没有什么密切的关联。学生有了预习,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老师接下来没有直接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部分段落,分析文字,再回到要完成的问题上来。这样,学生既要思考老师精选的问题,又要分析文本,揣摩情感,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少了。

听课老师都纠结要先完成哪个任务,更别提学生了,所以课堂时不时地卡壳,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整堂课一度显得非常尴尬。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要减少这种课堂的尴尬,我们教学时的任务不宜太多,太杂,目标不能过高,过偏;要做到任务少一点,目标精准一点,问题设计要适切,注意有层次和时机。

(一)有舍有得,教学任务要适当

《背影》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太繁重,学生既要解决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又要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能与父亲相见,为什么作者想到父亲就会流泪,这篇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感情。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分人分段朗读课文,从“我”的言行揣摩“我”的心态。其实一节课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就够了,这节课学习“我”与父亲交往的几个自然段,通过揣摩主要人物的言行,进一步思考文字背后的情感以及文章写作手法,在完成这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背影”背后所包含的父子情感,也很好解答了学生课前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师生也可以共同走进文本,理解情感。“以学定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策略,但要注意筛选和整合。学生在预习时会有很多疑问,但是一节课内不可能全部解决,老师和学生充分弄清楚一两个问题,掌握了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到语文老师要学会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说的就是教学任务的取舍问题。要在一节课内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集中时间去走进文章,突破重点、难点,任务清晰了,学生才能学得明白。我们的课不是要让学生觉得艰难、烦琐、高深,而是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明白。

(二)不偏不倚,教学目标要集中

课堂上教学内容取舍不当,目标不集中,会导致课堂教学任务过多。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预设,是师生一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课堂的走向,目标是否集中也将影响课堂的深度。

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备课时首要考虑的,是每一节课的课前预设,但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不愿在教学目标上多花时间,认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上,就从网上或者以前的教案中抄一些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就没有明确的重难点,就没法集中时间去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不能把学生带领到文本深处,更不会思考这个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些什么,这篇文章可以交给学生什么方法或者提高学生哪方面的素养。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忽视了这些,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事倍功半。

(三)层次清晰,问题设计要适切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有点吃力,局面比较尴尬,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师的课堂提问时机不恰当,层次不清晰。课堂伊始老师便抛出一个难题:朱自清写父亲为何以《背影》为题?这个问题是学生学完全文以后要思考的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分析了“我”和父亲的言与行以及背后的情感,需要学生先进入文本,朗读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和“我”几次流泪的片段。老师一上来就提出这样一个难题,学生自然答不出。再加上这位老师是借班上课,想通过学生的预习来了解学情,但课堂提问时由于对学生的差异不是特别清楚,出现了优秀学生回答简单题,基础薄弱学生回答难题的情况,这其实也是一种提问不适切的情况。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适的教学任务后,还要在问题设计上下一些功夫:哪一个是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可以分解出几个子问题以及这些子问题的逻辑顺序是怎样的,如何通过问题层次的深入和学生一起慢慢走进文本的深处,这些都是老师在备课时要仔细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的。比如教学同一单元的《我的母亲》(邹韬奋)时,可以将“理解母亲的独立女性形象”作为主问题,但绝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這个问题。可以先品读写母亲的几个片段,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再思考“我”对母亲的情感,从作者对母亲评价的用词由“慈爱”变为“可爱”,分析母亲作为一位独立女性的言与行,再去探究文章主旨就水到渠成了。在主问题的统率下,用两三个子问题串起教学的过程,课堂就有了重点和主次,也有了难点和深度。

不同问题的提出对应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到”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自然就会变得顺畅有效。相较而言,《背影》那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把学生难倒了,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难度不小,问题的深度也值得商榷,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可见,我们的问题设计也要注意层次和梯度。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一节课背影目标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山里的背影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