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8-10-15柴省三
柴省三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构建研究
柴省三
近年来来华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统一、规范和标准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在简要回顾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基础上,对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2001~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学科专业特点,进而提出了构建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基本策略与开发框架。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测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在由留学生输出大国逐步向留学生输入大国转变,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各类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规模、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进入21世纪以来,申请接受学历教育,特别是申请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的人数与比重明显增加。然而,与国际教育输出大国相比,我国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来华研究生的选拔与评价体系无法满足国内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日益迫切的客观需求[2],无法满足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要求。基于该考虑,本文将首先对来华留学生发展的历史与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然后考察在国际教育领域颇具影响的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最后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中的缺失、错位和误用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考试构建策略以及具体、可行的开发路径。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过程。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开始以前的这段时期(1950~1965年)是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16年中,来华留学生的总人数仅为7259人,年均人数不足500人,来源国家数只有70个。1966年至1977年,由于受国内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可分为停滞阶段(1966~1972年)和缓慢恢复阶段(1973~1977年),其间来华留学生的总人数只有2066人。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与特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3]。
根据发展速度之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生教育发展体现出了稳步发展(1978~2004年)和高速发展(2005年后)的阶段性特征[3]。在稳步发展阶段,来华留学生人数基本保持着持续、稳定和较高的增长速度,其间总人数达到了731678人,留学生的来源更加广泛,来源国家(含地区)数达到了170个。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加之受全球汉语国际推广形势发展和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双重推动作用,中国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规模和内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留学生教育的高速发展阶段(2005~201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数,达到了3420910人,年均人数也超过了28万,生源国家数则达到了创纪录的200个以上(见表1)。
表1 来华留学生历史概况①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规模高速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的16年中,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来源、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归纳起来有:①总体规模越来越大。我国自1950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进入21世纪以后的16年中(2001~2016年),留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3757217人,是前50年总人数的9.3倍以上。②来源国家和地区多样化。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内(1950~1977年),留学生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数只有70个左右,至2016年,来华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达到205个,生源几乎遍及全球各个角落。③学历层次越来越高。2001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61869人(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人数只有3571人,仅占总人数的5.77%;2016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则上升到了442773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为63867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上升到了14.43%。④专业结构日趋多元化。来华留学研究生由最初的以学习汉语言文学类为主,逐步向非语言类专业延伸。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提供的数字,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最集中的学科专业(按人数由多到少)分别是工科、管理、文学、经济、法学、汉语言、西医、中医、理科、教育、农科、历史和哲学。另外,从发展速度来看,从2001年到2016年,上述13个专业的来华留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人数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见图1)。然而,尽管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规模和特征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相应的招生评价体系与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图1 2001~2016年13个专业来华留学研究生总人发展趋势
二、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
美国是接收留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最早的国家,也是招收国际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4-7]。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以后,美国高等院校在研究生的招生、遴选和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和灵活的多元招生考试体系。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趋同”教育模式,即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在教学内容、标准及学业要求等方面基本相同[8]。所有的母语非英语者在申请美国研究生院(所)的入学资格时,除必须参加相应的英语水平考试以外,还必须与本土申请者一样参加相同的专业学能考试。所谓英语水平考试即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在研究生阶段完成学业所需要的英语水平,这些考试与申请大学本科学习的语言考试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包括TOEFL和IELTS考试等。除了满足英语水平考试的要求以外,申请者还应参加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要求和研究要求所开发的各种研究生学能考试,比如GRE、GMAT、LSAT和MCAT等。
GRE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是美国研究生院(所)招生考试中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学能考试之一,除商业、经济、管理、法律和医学等专业以外,几乎所有的招生院校都要求申请者参加GRE考试。GRE考试包括GRE(general)普通考试和GRE(subject)专业考试两个体系[9]。其中,GRE普通考试属于评价申请者是否满足研究生阶段学习要求的一般性学能考试,其测量内容包括言语(verbal)、逻辑(analytical)和数学(quantitative)三个部分,考试成绩可以反映研究生学业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水平。如果留学生拟申请的研究生专业与其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不一致或者尽管两者相同,但申请者的本科平均成绩点数(GPA)不足以证明其具备研究生阶段所要求的专业素养或学习能力时,招生院校将要求申请者除参加GRE普通考试以外,还必须参加相应的GRE专业考试。与GRE普通考试相比,GRE专业考试更侧重对申请者专业知识和专业学能的测量。另外,为了满足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还开发了包括英语文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数学和心理学等若干个专业考试项目。招生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招生标准和专业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申请者的GRE普通考试和GRE专业考试成绩做出录取与否的决策。
GMAT考试(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也是由ETS针对管理、商业、经济、MBA等研究生专业申请者而开发的入学资格考试;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则是由美国法学院招生委员会(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针对法律专业研究生申请者而开发的学能考试。另外,考虑医学专业的社会风险较高,其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相对特殊等因素,凡是申请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必须参加由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开发的医学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即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这些考试虽然适用的专业范围有所不同,但其评价目的和功能与GRE考试基本相似(见表2)。
表2 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及要求
由此可见,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是一个灵活多样、完整统一的整体。考试体系既包括英语水平考试方面的统一标准(TOEFL和IELTS考试),又包括专业学能方面的多个考试项目,招生单位可以根据招生需求和专业特点自主规定申请者需要参加的考试项目,并设置相应的分数标准。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由于海外孔子学院为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短期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接受本土化汉语教育的机会,因此对短期来华留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申请来华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则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绝对人数和比例与十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在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方面所存在的若干不足也日益突显。
1.汉语测试方面的不足
语言是交流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必要的目的语水平是留学生顺利完成学历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水平考试是留学生选拔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10-11]。与美国针对申请者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水平测试相比,我国在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汉语水平评价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①汉语水平考试实施的历史相对较晚,从教育部(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教外来〔1995〕668号文件规定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的测量工具至今只有22年的历史,而美国针对留学生的各类入学测试历史已超过了50年(见表3);②现有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体系和效用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新HSK考试的研发目的特别强调“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和“考教结合”的基本理念[12],考试的用途主要是为了激发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新HSK考试在研究生入学标准方面还缺乏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方面的相关证据。
表3 美国留学生招生考试类别及开始时间
然而,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单位迫切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准确测量或预测申请者是否具备完成研究生学习任务的汉语能力方面的测量工具。因此,目前在汉语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这种“供需”之间的错位或脱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测试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选拔方面的作用,无法满足国内招生院校的客观需求。
2.专业学能测试的缺失问题
如果说在语言测试方面存在的主要是“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完全吻合的问题,那么,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中的专业学能考试则可以说是严重的缺失问题。
尽管国内留学生招生院校在已有的汉语水平考试基础上,迫切需要设置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学能与知识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考试标准,以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教学水平,但在研究生的专业学能和知识考试方面,目前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个别高校自主研发的内部考试以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研究生专业学能考试体系。1995年,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外来〔1995〕668号文件虽然对留学生的一般汉语水平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并在研究生的招生选拔方面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该文件所规定的入学标准是基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原有测量体系而做出的语言水平方面的要求,而对专业学能考试则未做任何规定。因此,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中的专业学能考试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所欠缺。
3.考试功能的误用现象
近10年来,留学生的规模和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汉语水平考试的运行机制、考试体系和适用范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初在来华留学学历生规模不大时的“权宜之计”已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尤其在来华留学研究生专业学能考试方面已暴露出如下不足: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能考试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不少招生单位被迫自行开发质量良莠不齐的入学考试作为选拔的工具,甚至存在个别高校以HSK考试或自行设计的信度和效度等均存在疑问的汉语语言考试代替专业学能考试的误用现象。另外,由于各高校缺乏设计和开发专业学能考试所必需的资源、技能和人才,导致研究生招生的入学标准不仅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而且考试的结果既没有普适性,也缺乏可比性。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方面存在的错位、缺失以及误用等各种不规范现象,一方面令申请接受我国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感到困惑,另一方面由于招生单位缺乏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进行准确测量的有效手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过程的严肃性、公平性,制约了招生的层次和素质,并给入学以后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及毕业标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3]。所以,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方面,语言测试体系和专业学能考试体系的协调开发与完善,尤其是研究生专业学能考试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构建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遵循“有计划、分阶段”和“循序渐进”的开发原则。考虑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规模特点和不同专业的多元化需求,为了确保考试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灵活性,我们建议从顶层设计、开发路径和操作模式三个方面着手启动“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开发与构建工作。
1.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构建的基础。在顶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规模要求和专业需求、普遍要求和特殊要求的实际情况,否则,考试体系完成后一旦发现系统性或结构性错位、交叉甚至重复性缺陷,那么为了修正这种不足而付出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和教育代价就比较大[14-16]。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必须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汉语言方面的要求,即汉语水平考试要求;二是研究生专业学能方面的要求,即来华留学研究生学能考试(英文暂定为‘China’s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缩写为CGREIS)要求。汉语水平是对所有母语非汉语者申请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工具性要求,专业学能水平则是对申请者完成研究生学业教育的能力要求。目前汉语水平考试(HSK)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虽然在预测效度方面尚存在缺乏相关证据支持的问题,但只要进一步对研究生教学所要求的“门槛”标准做实证调查即可满足招生需求,因此,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点应该在研究生学能考试的开发。
研究生学能考试的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首先开发满足所有专业招生普遍需求的研究生一般学能考试,即CGREIS(general)考试,缩写为CGREIS〔g〕,一般学能考试开发时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经验较多,因此开发的难度相对不大;二是开发满足不同专业招生实际需求的特殊学能考试,即CGREIS〔x〕x可取1、2、3、…n等不同值,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特殊学能考试开发的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开发的难度较大。根据这种顶层设计思路,现有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一般学能考试(CGREIS〔g〕)和专业学能考试(CGREIS[x])共同构成了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基本体系(见图2)。其中,HSK和CGREIS[g]考试属于必考科目,CGREIS〔x〕则是选考科目。
图2 来华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结构示意图
2.专业学能考试(CGREIS〔x〕)的开发路径
考试体系的开发路径是指一系列考试开发的先后顺序和考试体系的具体架构。国际上,研究生学能考试体系的开发一般遵循“趋同归类、规模优先、由粗到细、逐渐完善”的基本原则[14]。因此,我国研究生学能考试开发的总原则应该是:首先开发具有专业招生普遍要求的一般学能考试,即CGREIS〔g〕,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规模优先、趋同归类”的原则陆续开发满足不同专业招生要求的学能资格考试,即CGREIS〔x〕。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从2001年到2016年的16年中,来华留学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累计总人数为375859人,其中累计人数最多的13个专业分别是管理、文学、经济、法学、汉语言、西医、中医、理科、教育、农科、历史和哲学(见表4),这些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总人数(372094)占同时期研究生总人数(375859)的比例接近99%。由此可见,特殊专业学能考试(CGREIS〔x〕)开发的重点应优先考虑满足这13个专业的招生需求。
表4 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与考试开发顺序
如果根据“专业相近,就近归类”的学科分类原则进行归类,那么,来华留学研究生特殊学能招生考试的开发体系可以借鉴教育部国际司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委托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本科留学生预科教育结业考试的基本框架[17],开发各种类别的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参照表4各专业研究生的人数,申请管理、经济的研究生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可以考虑首先开发“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经贸类)”,即CGREIS〔1〕;申请理工科的研究生人数排在第二位,所以,在借鉴经贸类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开发、试用经验的基础上,再开发“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理工类)”,即CGREIS〔2〕;申请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文科类的研究生人数排在第三位,而文科类专业学习的要求与经贸类、理工类的学习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总结上述两类考试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再开发“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文科类)”,即CGREIS〔3〕;考虑到医学、生物从业者的执业素质对公民健康的影响较大,医学专业对申请者的学习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开发上述三个考试类别的基础上,还应开发“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医学类)”,即CGREIS〔4〕考试。这四个考试类别无法涵盖的其他相关专业可以采取“就近归类”的原则要求考生参加不同类别的专业学能考试。对于教学要求特殊且招生人数较多的个别专业而言,如果上述考试仍无法满足招生评价的要求时,比如法学考试等,那么以后还可以陆续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类别的考试,从而逐步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基本体系。
如果能够按照上述开发路径采取分阶段、按步骤的开发策略,逐步构建和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入学招生考试体系,那么不仅可以为来华留学申请者提供一个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申请资格要求程序和考试标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为各招生院校提供一个操作便捷、标准统一、功能齐全和灵活多样的招生评价体系与选拔工具。
3.操作模式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统一开发,并不意味着招生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主权。由于不同高等院校、学科在教学体系、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保障招生单位的自主权,CGREIS〔x〕并不属于必考项目,而是选考项目。考生在参加HSK和CGREIS〔g〕的基础上,是否参加CGREIS〔x〕以及各个考试科目的招生参考分数线等完全由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申请者的学业背景等自主确定。另外,采用必考项目(语言水平考试、研究生一般学能考试)和选考项目(专业特殊学能考试)相结合的模块化组合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不同招生院校之间在招生标准方面的透明度,而且还可充分保障和满足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
招生、教学、评估和管理是世界各国留学生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18-19],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构建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申请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专业选择范围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单位对于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具有足够保障的标准化入学考试体系的客观需求日益迫切[20]。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这种特殊历史机遇,一方面,构建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是逐步解决招生标准不统一、生源质量无法保障的现实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把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构建作为我国教育输出的国家战略定位,不仅是奠定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品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而且关乎留学生国际教育的声誉,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由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的历史必然。
[1] 柴省三. 中美留学生教育招生考试体系对比研究[J]. 中国考试, 2015(5): 39-46.
[2] 夏青. 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3): 53-56.
[3] 于富增. 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4] JOHNSON P.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 TESOL quarterly, 1998(1): 164-168.
[5] KALSOOM B B.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education, 2011(1): 114-130.
[6] 李联明, 吕浩雪.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6): 71-75.
[7] 李素琴, 陈娟.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2): 37-40.
[8] SPOLSKY B. Measured word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9]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 TOEFL-test & score manual[R]. Princeton, 2011.
[10] BROWN J H. The bes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reality, repetition or cliché?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asons for choosing an English university [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8): 1005-1022.
[11] FOSTER G.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measured learning and standards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2(31): 587-600.
[12]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3] 郑向荣. 对当前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10(8): 83-85.
[14] BACHMAN L F, PALMER A S.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5] 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J]. Language testing, 1996(13): 257-279.
[16] HORIE 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in the 1990s: a reconsider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2002(43): 65-84.
[17] 王佶旻, 黄理兵, 郭树军. 来华留学预科教育“汉语综合统一考试”的总体设计与质量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6(2): 53-58.
[18] WILLIAM K C. Going overseas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Asia experience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84(2): 133-138.
[19] 方乐. 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质量保障[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5(4): 23-36.
[20] 张慧君. 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4): 61-66.
(责任编辑 赵清华)
① 留学生人数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提供;HSK人数由国家汉办和北京语言大学提供。
柴省三,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北京 100083。
10.16750/j.adge.2018.09.01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HSK大数据挖掘的汉语习得研究”(编号:17AY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