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地区草产业化与草牧业灾害预防机制建设的思考*

2018-10-15郑建宗马正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8期
关键词:饲草料草地生产

郑建宗,解 锋 马正华

(1.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站,德令哈 817099; 2.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 712100; 3.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西宁 810016)

0 引言

柴达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覆盖柴达木盆地,包含天峻县、乌兰县、都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等8县(市、行委)。草牧业是该地区主导产业,但由于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不能正常发展,常常是“无灾无损,小灾小损,大灾大损”。1986年10月下旬,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普降大雪,积雪深达39cm,覆盖连续146 d,牲畜无草可食,直接死亡4.5万头(只),占存栏量52%[1]; 2015年2月下旬,都兰县、乌兰县发生强降雪,牧户缺草少饲,交通堵塞,人畜受困,2县6乡(镇)死亡牲畜2.7万头(只)[2]。

柴达木地区草牧业自然灾害分布广泛,无地不有,遍布全区。主要为雪灾和旱灾两种类型,对草牧业生产影响颇大:在盆地内,干旱频发,常常是冬春两季接加,连续数月无降雨,草场极度干旱,牧草返青延迟,产草量减少; 在盆地北、东、南边缘高寒地带,如遇大雪,则雪厚难融,融化而结冰,草冰相连覆盖枯草,牲畜不能采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中级以上旱灾发生概率为30%,大雪灾发生频率为10%。自然灾难是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中难以克服的障碍因素,人们几乎是束手无策,唯一途径就是储草备灾,提前预防。目前,仅抗灾贮备饲草料全区年需5.151 7万t,而现有生产供给能力不足10%,其余均需要区外调入,路途遥远,成本居高不下,平年份4元/kg,灾年有时高达10元/kg,饲草料防灾贮备成为当地政府和牧户沉重的经济负担。柴达木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草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大。但是,如何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实现草牧业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综合法是在系统分析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而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其综合过程是在系统学思想统领下完成[3]。基于柴达木地区草牧业安全发展,文章利用该方法,突出经营管理、生产资源、基础条件等草经济系统主导因素,从草地经营现状入手,分析存在问题和建设障碍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制定草产业发展和自然灾害防御保障机制协调建设对策。

1 自然概况

柴达木地区介于东经90°06′~99°42′,北纬35°01′~39°20′之间,土地面积30万km2,天然草地可利用天然草地933万hm2,地貌以山地和盆地平原为主,海拔2 675~6 860m,平均海拔3 200m。气候高寒酷冷干旱,地带性明显,区域差异大,降雨量自东至西递减,蒸发量自东向西递增。年平均气温-0.9~5.3℃,年极端气温-45.3℃和+35.5℃,日温差平均12.6~17.8℃; 降雨集中在5—8月,年降雨量330.6~16.8mm,局部高山地带高达497mm; 年蒸发量为1 643.0~3 249.7mm,湿润系数0.61~0.02, 7—8月最为干旱。年照射时间2 883.7~3 532.7h,年辐射量628.7~741.8kj/cm2。

2 草产业现状与问题

2.1 天然草地

2.1.1 现状

草地利用不尽合理,超载过牧现象依然存在; 鼠虫危害屡防屡发,与家畜争食不己; 草地退化持续,治理步伐迟缓,旧账未清,新账又发,致使草地生产力隐性下降,抗灾能力持续弱化。全地区退化草地达60%以上[4]。

2.1.2 问题

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原因较多:牧业人口增加,草地面积有限,人均拥有量逐渐下降,区域经济欠发达,社会就业门路狭窄,因此,大多数牧民只能依靠草地为生,致使草地利用形成恶性循环。牧民草地利用保护意识不强,专业知识欠缺,造成草地资源利用无意识过度。草地保护监理工作缺位,未能针对性进行草地保护宣传和草地利用示范引导。

2.2 人工草地

2.2.1 现状

人工草地发展缓慢。生产总量少,全地区人工草地面积合计约1 000hm2,年可供草产品约5 000 t,约为全区年草产品计划需求总量9%。生产规模小,组成结构不合理,其中,生产经营户面积95%≤7hm2,多在1hm2左右; 3%~4%在10~20hm2之间; 1%~2%≥20hm2。草产品经营小农化严重,约93%为经营户自用,仅有7%成为商品参加交易。生产装备水平低,生产机械老化落后,甚至人种刀割马拉,生产效率低,经营成本高,常常收不抵支。

2.2.2 问题

一是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草产业发展规划不落实,草地建设无组织,重建设,轻管理,讲数量,缺质量; 有建设,无监理; 有监理,不负责。群众说:只见建草场,不见地长草。二是缺乏政策支持,草产业建设激励措施无吸引力,相关政策不稳定不落实,不能有效引导草地产业发展。三是建设主体错位,草地专业人员很少参与草地建设项目,甚至无参与,项目建设操作不规范,建设效果无保障。四是建设市场不健全,地区内无草地籽种专业市场,无科技专业咨询机构。由于上述原因,致使草地建设不达标,经济效益差,挫伤牧民积极性。以都兰县沟里乡(香日德)饲草基地为例,原计划建设面积266.67hm2,后因经营不善,生产面积不足10%。在生产管理中,渠道漏水,渠提隔三叉五垮塌,灌溉不能正常进行[5]。都兰县巴隆乡一牧户2015年建植人工草地40hm2,盐碱大不出苗,最终失败[6]。

3 草产业建设障碍

3.1 资源质量差 生产水平低

全区天然草地资源等级总体处于中下位置。其中,覆盖5个等别, Ⅲ等草地占据总面积48.14%, Ⅰ等为0.12%; Ⅱ等Ⅳ等分别为24.37%和22.69%; 在级别中, 6级、7级、8级分别为草地总面积的32.61%, 52.76%, 11.60%;无2级, 1级3级4级5级占据草地总面积0.18%, 0.01%, 2.81%,全区平均产草量(干草)约495kg/hm2。人工草地刈割次数1~2茬,产草量(青干草)5 250~7 500kg/hm2。

3.2 水资源贫乏 调剂困难

柴达木地区分布河流70余条,集水面积15.24万km2,可利用水资源6.7亿m3。目前,仅耕地面积4万hm2,枸杞面积3.2万hm2,灌溉定额标准1.125万m3,总需水量为8.1亿m3,地面水资源供不应求。由于枸杞单位产值高,灌溉缺口多打井取水或由农田灌溉调剂,而人工草地产值低,打井取水不经济,利用地面水灌溉自然较为困难。

3.3 生态系统脆弱 极易退化

天然草地群落组成简单,一般牧草种类为4~7个,根茎生长和侵占能力弱,极易遭受外界干扰,尤其是鼠害影响,自我修复功能差,退化后难以恢复。轻度退化草地自然恢复和中度及重度退化草地人工修复均需3年以上,极度退化草地自然恢复需要40余年[7]。多年生人工草地禾本科类生产周期4~8年,年有效生长期短,刈割次数低,产量增长空间小; 豆科牧草,尤其是紫花苜蓿易受干旱和盐碱影响,如灌溉不及时,将造成减产,甚至遭受干旱而死亡,接连出现土地次生盐渍化的退化问题。

3.4 生产分散 交通不畅

畜牧生产分散,经营户相间距离均在1km以上; 村社相距多在约15km以上,有的长达30~40km。乡镇级道路基本通达,但村社级多为便道,通行相对困难,甚至不通行。从而导致饲草料等生产性物资运输费用居高不下,往往是正常运输费用的2倍以上。

3.5 产业弱势 经济效益低

人工草地经济效益与小麦、油菜粮油作物相比,虽然草产品理论收益处于领先地位[8]而较为引人,但在现实中,草产品却由于市场不发达,有价无市,销售困难,经常处于“无灾无人要”的尴尬滞销状况。土地草产值与枸杞产值相比,收益差别很大,草收益平均为1.5万元/hm2,仅为枸杞收益的10%~20%。

4 草产业建设前景

4.1.生产发展潜力大

全地区宜建设人工草地3.59万hm2,农业劣等低等耕地尚可调剂建设面积约2万hm2。芦苇草可利用饲料性植物资源年可供量(青干草)约1.2万t,枸杞残枝残果落叶[9]年可供量(干化处理)约0.80万t。

4.2 部分草地生产基础相对较好

盆地内宜建人工草地资源集中在山前洪积扇裙和盆地平原地带,面积大连片,适宜机械化生产。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极利于牧草有机物积累。都兰县香日德镇等地区紫花苜蓿年产量(青干草)约为1.8万kg/hm2。高寒地带宜建人工草地资源多分布在山前缓坡地带,雨量充沛,利于牧草生产。

4.3 生产环境安全

地区内无砷、汞、铅、铬、镉等危害人身健康的重元素污染源,牧草生产地带基本处于草地利用原始状态。

4.4 草产品需求缺口大

需求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防灾储备饲草。依据2015年该本地区家畜核定存栏量和防灾贮备草饲料要求标准,储备草需要量(青干草)5.15万t。二是天然草地退化造成牧草(青干草)缺失,仅高寒类为牧草(青干草)量约为23万t。两项合计牧草(青干草)需求量28.15万t。

5 建设对策

5.1 思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贯彻落实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围绕草牧业发展,适度开发资源,科学利用资源,优化组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补足生产短板,保护草地生态生产系统。以饲草料生产为突破点,发展现代化草地经济,构建“草地+生态+经济”三位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草产业发展与灾害防御机制,打造柴达木地区特色草产业。以草产业化建设为支撑,以灾害防御饲草料保障为基础,繁荣草产品供给市场,促进草牧业安全健康发展。

5.2 原则

5.2.1 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

柴达木地区草产业发展环境独特。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地域特点,高瞻远瞩,编制草地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建设思想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将建设方向与资源特点相结合,以可行性为基础,精心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5.2.2 综合效益三元统一

融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生态优先,互依互利,文明建设。保护生草地态系统,维系自然环境安全,决不能因经济建设而牺牲生态环境。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建设效益,保障牧民增收。保护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防止不良物质污染,建设绿色农牧业。

图1 柴达木地区饲草料生产基地与小区布局

5.3 布局

5.3.1 饲草基地建设布局

柴达木地区草产业和灾害防御建设区从垂直地带性角度可将划分为高寒区和平原区两类。高寒区是指柴达木盆地边缘高寒地带,是雪灾害频发区和重灾区。平原区是指盆地内平原地带,是旱灾频发区和轻灾区。柴达木地区土地类型多,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布局。结合宜建人工草地资源贮备量、牧草生产适宜性、经济适宜性、草产品辐射半径(可抵达性)、生产基础设施等5因素,全区规划建设天峻北山、泽令沟等12处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其功能是生产加工饲草产品,满足一方草牧业发展需求。基地覆盖全区8县(市、行委)域,草产品辐射49个乡(镇、街道办)。介于一些村社距离饲草料中心生产基地较远,无疑增加产品辐射运输成本,而该村社又具有一定饲草料生产基础,故此相应附加建设生产保障小区5个。其中,乌图美仁基地建设那棱格勒村小区,大柴旦基地建设马海村小区,天峻北山基地建设尕河村和苏里村小区,洪水川基地建设诺尔浩里小区。草产品布局如图1。

各基地草产品辐射及达范围如表1所示。至此,全区则形成了草产品网络化全覆盖,实现了草产品辐射零距离,防御灾害有保障,草产业发展有市场。

表1 饲草料基地及产品辐射布局建设

序号分布区生产基地产品辐射范围1高寒区天峻北山天峻县北部舟群乡、木里镇、阳康乡、苏里乡4乡域。2伊克阿拉德令哈市宗务隆乡辖伊克阿拉、蓄集北部深山地带。3洪水川香加乡以南高寒地带洪水川地区。4平原区泽林沟天峻县南部生格乡、新源镇、江河镇3乡(镇);德令哈市宗务隆乡、尕海镇、柯鲁克镇、怀头他拉镇4乡(镇)。5查查香卡乌兰县茶卡镇、铜普镇、希里沟镇、柯柯镇4乡(镇);都兰县夏日哈镇、察苏镇、热水乡、沟里乡4乡(镇)。6郭里木德格尔木市格勒木德镇,唐古拉山乡,交叉辐射乌图美仁乡。7宗加都兰县宗家镇辖属18个村社。8巴隆都兰县巴隆乡。9香日德都兰县香日德镇、香加乡,省内邻州青南玉树州、果洛州,省外西藏那曲。10大柴旦大柴旦镇辖属小柴旦、鱼卡、马海3村社。11乌图美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辖属辖属村社。12花土沟茫崖行委花土沟镇辖属3村社。

5.3.2 饲草料基地建设方向

(1)高寒区饲草料基地。该区包含天峻北山、伊克阿拉、洪水川等3处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属于草地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严重区,雪灾频发区。生产特点是:建设饲草料土地为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其组成单元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小。牧草生长期短,降雨量丰富,产草量相对较低。基础条件复杂,山多沟深,交通不发达,尤其是受灾后不能通行[10]。因此,该区建设方向是:草产品辐射范围为本区域,重点是解决本地区灾害预防问题。组织方式确定为: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其中,在天峻县北部,以曼堂、阳康两地为基础,利用大面积天然退化草地分别建设中型规模饲草料地组群,构建天峻北山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同时在尕河、苏里村社建设饲草料生产保障小区,以基地+小区的生产格局保障舟群、木里、阳康、苏里4乡(镇)域防灾饲草料供给。在德令哈市柏树山高寒地带,以伊克阿拉村退化草地为基础,建设中小型规模人工草地组群,构建伊克阿拉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保障伊克阿拉和蓄集深山地带防灾饲草料供给。在都兰县南部高寒区,以隆科太村山地平原退化草地为基础,分段建设中型规模人工草地组群,构建洪水川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同时在诺尔浩里建设饲草料生产保障小区,以基地+小区格局保障洪水川地区防灾饲草料供给。在以上3处基地和小区建设的同时,组织牧民进行家庭式人工草地建设。

(2)平原区饲草料基地。该区包含泽林沟、查查香卡、香日德、宗加、巴隆、乌图美仁、花土沟等9处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灾情多,中度重度灾害少,灾害轻。宜建人工草地资源分布不匀,但建设单元集中连片,可开发饲草料资源丰富。考虑该区东西1 000km,南北300km,饲草地条件相对差异大,故此进一步划分为柴达木盆地东部、中部、西部3区。

东部地区:该地包含查查香卡、泽林沟2处基地,分别位于鄂拉山和青海南山山前平原地带。草产业经济区位较好,背靠天峻县,面朝都兰县,占据德令哈市和乌兰县农牧结合地带,是柴达木东部地区草牧业交通枢纽,产品辐射就地可供给农区养畜户,远可辐射柴东4县(市)牧区。其中包括重灾区为都兰县热水和沟里两乡。两基地气温年均2.3~2.8℃,宜建设人工草地资源丰富,单元面积大,有灌溉条件,饲草料地利用适宜度较高。生产基础条件完备,社会经济相对发达。据此,其建设方向:以草产业发展为主,防灾贮备为辅。在饲草建设方面,以禾本科为主,以豆科为辅; 结合青干草轻货特点,以努力降低运输成本,所以饲料生产以颗粒为主,青干草为辅。饲草产品辐射:障都兰县热水和沟里2乡灾害预防需要,发展开拓都兰县察苏、夏日哈2乡(镇),乌兰县茶卡、希里沟、铜普、柯柯4乡(镇),天峻县南部生格、新源、江河3乡(镇),德令哈市宗务隆、柯鲁柯、怀头他拉、尕海4乡(镇)草产品市场,建设平原区东部草牧业饲草料生产发展体系。

中部地区:该区域包括香日德、巴隆、宗加、郭里木德4基地,位于盆地平原草牧业发展中部,是盆地气候条件最佳地带。年气温≥3℃,光照强,年光照时间均在3 000h以上,宜建草地资源极为丰富。野生和未开发饲草料资源芦苇、枸杞枝叶残果、秸秆可利用量客观[11]。交通优势明显,“青—藏”、“青—新”国道贯穿东西,地方公路“德—都”、“格—墩”、“德—香”横跨南北,尤其是高速公路“香—久”(香日德—成都)开通,使柴达木四通八达,藏、新、甘、青南无所不至。农业起步早,电通渠畅,基础设施殷实。据此,其建设方向是:以草产业发展为主,饲草料贮备防灾为辅。突出土地资源、经济区位优势,发展豆科紫花苜蓿牧草,综合野生和未利用饲草料资源,实现草产品高度化,引领地区草产业发展。在保障都兰县宗加、宗家镇、巴隆乡、香日德镇4乡(镇)域,格尔木市郭里木德镇、唐古拉山乡2乡(镇)草牧业防灾饲草料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繁荣柴达木地区饲草料市场,推进牛羊育肥圈养业,开拓省内玉树州、果洛州,省外西藏那曲等阜外区域草产品市场。

西部地区:该区包含乌图美仁、花土沟、大柴旦3处饲草料生产保障中心基地。气候独特,蒸发量为盆地最高,光照时间为盆地最长,热量相对盆地东区较为充足,土地资源、枸杞枝叶残果资源、未利用芦苇资源有一定储量。草牧业生产单元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水资源受农业生产影响较为紧张,尤其是花土沟。自然灾害为轻度。该3处深处柴达木工业矿区地带,畜牧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大。据此,其饲草料建设方向:保障大柴旦行委小柴旦村、鱼卡、马海村3村社,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茫崖行委花土沟镇辖属3村社自然灾害防御饲草料供给,积极建设和发展草产业,实现区域草畜平衡。饲草料生产方式:适度经营规模,组群形式为主,家庭形式为辅;发展豆科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利用湖泊芦苇资源和枸杞枝叶残果资源,建设草牧业产业链。

6 策略

6.1 建设方案

6.1.1 优化建设秩序

重点建设区域为天峻县舟群乡、织合玛乡、阳康乡、木里镇,都兰县沟里乡、热水乡、香加乡,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等雪灾易发区和重灾区。优先发展优势区域泽林沟、查查香卡、香日德,该3区域其饲草料生产适宜性较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产品辐射功能强,经济交通区位优越,易发挥效益。全面规划发展,稳步推进建设。严格遵守建设程序,以项目可行性为出发点,认真分析论证,保障建设项目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到建设一处,收效一片,惠及一方。

6.1.2 有效组织饲草料生产

整理低产、弃耕、闲置、未利用土地资源,改良天然退化草地,整合退耕还草土地资源、宜林宜草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宜建人工草地,巩固在生产饲草料地。计划组织草地资源3.5万hm2,保障草产业建设用地。在高寒地带,以退化草地为基础,通过家庭式小型人工草地建设、牧户圈窝种草,退化草地建设恢复,计划生产饲草料23万t,实现该区域饲草料需求自给; 在盆地平原地区,规划建设饲草料生产基本用地,以饲草料基地和组群建设为基础,开发野生及未利用饲草料资源,变废为利,变荒为饲,增加饲草料原材料供给,计划生产加工草产品7万t,保障区域生产需要。

6.1.3 建设现代化经营方式

强化草地生产基础,提高牧草适宜性,实现生产科学化。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集成现代技术和生产设备,实现生产过程高效化。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生产集群,加大生产投入,延伸产业链,变传统粗放经营为现代集约化经营,面向现代经济市场,建设草经济生产发展制高点。

6.1.4 建设草畜平衡与协调发展机制

以供给平衡为基点,将草产业化建设和冬春抗灾饲草料贮备相融合。对全区灾情摸底排查,区域控制,科学预测,确定冬春抗灾饲草料贮备量,保障越冬害防御饲草料贮备需要; 对草产品市场进行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以市场需求量确定饲草料生产量,保持市场需求平衡。突出牲畜越冬害防御饲草料贮备重点,建立饲草料供求机制,坚持基地辐射为主,异地调配为辅,保障草畜供求总量平衡。

6.2 建设策略

6.2.1 聚集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建设

饲草料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必须放开建设市场,聚集社会资源合力建设。公开建设项目,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广纳专业人才,增强科技实力,对当地专业人员宽身松绑,鼓励技术入股; 引进区外专业人才,创造发展平台,攻坚克难,解决建设难题。

6.2.2 建立扶助机制,优化建设环境

草产业社会功能强,但先天弱质弱势,应从政策上给予倾斜。设立饲草地建设补贴、机械购置补贴、或融资贴息、或减免费税等政策,并完善管理机制,为建设创造投资环境。

6.2.3 搭建发展平台,强化服务功能

开办草经济专业培训班,培养乡村技术能手,提高产业队伍素质。搭建草产品交易平台,展示产品信息,实现供需见面,促使草商品流通。建立州、县、基地草地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搭建人才需求对接平台,驱使生产服务对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流动。

6.2.4 加强质量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严把饲草料产品质量关,严肃质量法规政策,执行生产质量标准,开展文明生产。依法维护市场秩序,整治恶性竞争和强买强卖,保障公平交易,为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饲草料草地生产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草地上的事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Laughing song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