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山区耕地流转因素及对策分析
——以重庆市江津区438个农户为例*

2018-10-15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8期
关键词:田块耕作劳动力

杜 峰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712)

0 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空心村”问题尤为突显[1],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出现撂荒[2-4]。土地流转则成为一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土地流转利用资本要素撬动农村土地市场,使土地作为一种资本进入市场。与此同时,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地区资本引进的有效措施,在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还能够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土地流转工作,与之配套的坡改梯、水改旱等土地整治工程则增加了土地的可耕作性与产业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乡镇、地块、区县等尺度研究耕地流转适度规模[5-13],而针对村级尺度研究较少[14-16]。

重庆市江津区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大量发展本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引进资本助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化农业。而探明重庆市江津区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对策则成为该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此,文章选择西南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较好的重庆市江津区3个镇的6个行政村为研究区,探究影响耕地流转的因素并提供相应建议,以期为推进研究区耕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践行精准扶贫提供意见和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江津区地处重庆市西南部,幅员面积3 221.43hm2。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农户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超过50%。截止2016年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18万hm2,实现粮食产量66.04万t,其中,稻谷产量为39.09万t,玉米产量为14.92万t,红薯产量为12.03万t。2015年11月和2016年4月,研究选择3个乡镇(先锋镇、龙华镇、油溪镇)中的6个行政村(花园村、龙潭坝村、龙华村、三联村、桥头村、小园村)为研究区(表1),两次深入研究区对450农户进行详细式访谈,获取有效问卷数量438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基本资料、耕地区位条件、农地流转规模、农户是否了解耕地流转政策,影响耕地流转因素以及实现耕地增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调研数据显示,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新增大户38家,成立专业合作社12家,建立公司企业2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50hm2,主要发生在先锋镇(花椒种植)、龙华镇(柑子种植)和油溪镇(花卉及蔬菜种植)。流转价格显示,旱地谷子产量为200kg/667m2,水田谷子产量为300kg/667m2,调查还发现,土地流转发生在交通条件优越,田块连片度高,耕作条件较好的区域,而交通不便、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块发生土地流转较少。

1.2 研究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以多个解释变量已给定的情况下的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因变量与众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17],该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作为一种测度事物影响因子的模型,测算公式[18]如下:

Ri=α1X1+α2X2+α3X3+…αnXn+δ

(1)

式(1)中,Ri是回归方程的因变量,αn是回归系数,Xn是自变量,δ是回归残差。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数据情况选取10个指标(表1),对耕地流转情况进行考量。鉴于选取指标较多,该研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表1 变量及其说明

变量名称度量方法取值范围理论取值因变量Y流转规模(hm2)每个样本村耕地流转面积53.28~78.49/X1总人口(人)每个样本村人口总数298~398+X2劳动力人数(人)每个样本村从事农业活动人数95~153+X3农业收入占比(%)农户收益中农业收入所占部分42.27~59.61+X4文化程度(年)劳动力受教育年限0~13+X5劳均年龄(岁)从事农业活动劳动力平均年龄27~82-自变量X6距道路距离(m)田块到最近道路的距离3~200-X7距乡镇距离(m)田块到乡镇的距离4~1 400-X8耕作半径(m)田块距离农户的距离10~1 500-X9坡度(°)每个田块的起伏程度0~32-X10了解耕地流转占比(%)了解耕地流转政的人数32.21~48.75+ 注:变量流转规模=耕地转出面积+转入面积; 变量文化程度=文盲所占比例×1+小学所占比例×6+初中所占比例×9+高(职)中所占比例×12+大专及大专以上所占比例×15.5

2 结果分析

2.1 农户基本情况

研究区内6个样本村总人口为2 057人,农户平均人口5人,户均劳动力2人。各样本村从事农业活动劳动力数量不同,其中三联村的务农劳动力数量占比仅为26.38%。样本村农业收入占比较高,其中小园村农业收入占比高达56.55%,说明农户收入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样本村的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职)中及以上劳动力占比均小于15%,其中桥头村占比仅为5.2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比则较高,桥头村占比高达73.26%,再次说明样本村的农户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和新思想较为困难,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农户收益。不同样本村劳均年龄(劳动力平均年龄)占比相差较小,但是劳均年龄均偏大,其中年龄超过50岁占比均超过50%, 30岁以下占比均不足5%,花园村的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占比高达72.60%,劳均年龄大必然影响劳作质量,对于耕作半径较大田块,出现闲置或撂荒,这也是山区耕地撂荒现象加重的重要原因[11]。

表2 样本村基本情况

指标类型小园村花园村龙潭坝村龙华村三联村桥头村合计人口(人)3563413052983983592 057劳动力数量(人)15312615695105124759农业收入占比(%)56.5542.2759.6152.8547.2552.35-文化程度(人)1.文盲6547544260763442.小学1791631261131981879663.初中4865765667523644.高(职)中2225293722161515.大专及以上9510793436.学龄前333630434225209劳均年龄(人)1.30岁以下981011812582.30~50岁2512142312161023.50~60岁4230281825231664.60岁以上352315181516112乡镇距离(块)0~500m2563504303522631891 840500~1 000m6355636215723995623 3521 000m以上3852873142343582751 697道路距离(块)0~50m5324265102963954922 53650~100m8756654213845043262 363100m以上8569581872892651561 261耕作半径(块)0~100m2342303521952573251 593100~500m5946054256346274623 347500~1000m6727856355784957243 8891 000m以上5466674474633255042 952田块坡度(块)0°~2°2543542765424253582 2092°~5°3242542843242953541 8355°~15°3984865241282681751 97915°~25°5246987516544524533 53225°以上6247126247326675873 946了解流转政策了解(人)12614214396185175765不了解(人)2301991622022131841 210流转规模转出(hm2)52.4443.5263.2745.6254.9549.47309.27转入(hm2)12.529.7615.228.6514.2511.6572.05 注:距道路距离指田块到田间道路的距离,研究所言田间道路规格为1.5m,农户了解耕地流转政策具体指了解承包方式、承包年限、租金、合同和保障等事宜,不了解耕地流转政策的数量由完全不了解和了解部分内容组成,了解的农户指完全清楚耕地流转政策

样本村区位条件各有差异,其中小园村田块距乡镇距离大于1 000m占比为30.17%,花园村田块距道路距离大于500m,占比高达79.20%,花园村耕作半径超过500m的田块占比为63.49%。其他样本村的区位条件也相对较差。并且从田块的分坡度统计来看,由于所选样本村处于丘陵山区,田面坡度较大,田块耕作条件较差,并且调查发现所选样本村田块坡度超过15°的占比均超过50%。其中龙华村占比高达58.24%,直接影响耕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和入驻,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此外,调查农户中有超过1/3有意愿进行耕地流转,其中282户有意愿转出耕地, 62户有意愿转入耕地,研究区共计实现耕地流转381.32hm2,其中转出309.27hm2,占比为81.11%,转入72.05hm2,占比为18.89%。转出的农户认为耕地本身不能增加收益甚至可能亏本,所以对于耕作半径较大,区位条件差的田块愿意进行流转,转入的农户认为适度规模化的种植具有经济效益。另外,调查显示发生流转的田块最大面积为5.41hm2,最小面积为0.17hm2,平均流转田块面积为1.89hm2,相比平原地区,流转田块的面积较小,与地形地貌,区位条件有密切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于耕地流转政策了解较少,所有样本村均超过50%的农户对于耕地流转政策不了解,严重影响耕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表2)。

表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系数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tSig.B标准误差常量1.98373.22—3.0270.001X10.48263.930.3482.8730.000X20.66937.240.5353.0240.000X30.93245.810.7623.8940.000X40.82149.840.8242.8420.003X5-0.693-45.82-0.584-2.1380.001X6-0.592-53.94-0.495-2.0930.000X7-0.175-23.43-0.375-1.8470.005X8-0.725-48.25-0.677-1.6230.001X9-0.481-32.74-0.523-0.9720.003X100.76947.260.7963.0330.000

图1 样本村农户收入占比

图2 样本村劳均年龄分布

2.2 影响耕地流转因素分析

该文将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文化程度、劳均年龄、距道路距离、距乡镇距离、耕作半径、坡度和了解耕地流转占比10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流转规模作为因变量,利用SPSS19.0软件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模型运行所得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值P均以小于等于0.005,所以在0.00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再次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

回归方程为:

Y=0.482X1+0.669X2+0.932X3+0.821X4-0.693X5-0.592X6-0.175X7-0.725X8-0.481X9+0.769X10+1.983

(2)

2.2.1 农业收入占比

模型结果显示农业收入占比X3比与耕地适度规模流转之间相关性系数最大,为0.932,即农业收入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比,耕地流转面积增加0.932hm2。农业收入高低决定了农户参与农户活动的积极程度,影响耕地流转适度规模。调研发现,样本村中超过92%农户认为农业收入高低对于耕地流转具有影响,覆盖调研6个样本村。其中龙潭坝村的农业收入占比高达59.61%(图1),发生耕地流转面积最大,为78.49hm2,其中转出耕地63.27hm2,转入耕地15.22hm2。农户转出面积平均为0.36hm2,并且流转田块大部分为耕作距离大于500m,耕作条件较差的区域,农作物产量低,农业收入低。农户转入耕地平均面积为1.42hm2,主要集中在道路两旁的耕作条件优越区域,利于农资物品运输和机械耕作。

2.2.2 农户自身特征

模型结果显示,人口总数X1和劳动力数量X2与耕地流转适度规模之间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482, 0.669,分别位于第4、第3位。家庭人口数越多,劳动人口越充足,从而具备经营更大面积的耕地能力,增加耕地转入量。我国现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农户收入来源方式多元化,农户人数对耕地流转的影响也较明显。农户传统思想观念对耕地流转具有负向影响,结合调研数据,超过10%农户存在乡土情结,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户主,不愿进行耕地流转,他们认为耕地是农户不可或缺的生计来源,未考虑单户经营可能出现投入大于产出。

劳均年龄X5与耕地流转规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3,说明劳均年龄对耕地流转规模有负向作用。图2显示,小园村的劳均年龄在50~60岁和60岁以上人数均最多,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劳动力数量均较少,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劳均年龄与参与农业活动人数呈“U”形曲线的关系,起始随劳均年龄增长而下降,一定年龄后从事农业活动人数开始上升(年龄较大外出就业困难,此外,农户认为耕地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故不愿意放弃耕地)。

劳动力文化程度X4与耕地流转规模之间呈正向相关,系数为0.821,位于第2位。结合调研发现,访问农户超过60%为小学文化水平,桥头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户占比为73.26%,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户仅占5.29%,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就业,很少选择从事农业活动,这也是当前空心村问题加重原因之一。并且调研过程了解到,大部分农户存在恐惧心理,不敢轻易尝试新型农业发展,从而影响耕地流转。

2.2.3 区位条件

田块之间生产路分布密度,田块与乡村公路之间的距离,田块距城镇距离等对于耕地流转的适度规模有一定影响[14]。田块距道路距离X6和田块距乡镇距离X7均对耕地流转均呈负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175。田块距道路的距离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大于田块距乡镇距离影响。调研发现,良好的交通条件,尤其良好的生产路网络使得耕地连片度大大增加,为耕地的规模化、机械化节约经营奠定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结合访谈发现,不同农作物销售对交通条件要求不同,如时令水果需要及时销售,观光采摘园需要道路畅通,二者均对道路要求较高。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小园村的两江艺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址对于道路等基础设施考虑位居第一位,由于公司产业发展需要(主要种植观光花卉,时令蔬菜等),公司成立后修缮不同等级道路12km,基础设施投入超过50万元。由此可知,道路等基础条件完善程度对于新型经营主体至关重要,一定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投资入驻。总的来说,耕地的交通条件越加优越,耕地发生流转的可能性较高。而区位条件较差的区域,耕地发生流转的可能性较低。农产品种类不同,部分农产品如花椒销售在外地,时令蔬菜也销售在重庆等其他地方,本地销售较少,所以田块距离乡镇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较小。

2.2.4 自然地理特征

耕地的自然环境,包括田块坡度、耕作半径等,均对耕地流转的适度规模具有很大影响。模型结果显示,耕作半径对于耕地流转规模的负向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725。田块坡度则对耕地流转规模负向影响相对较小,为-0.481。另外,耕作半径在500m内,坡度在25°以下的田块,发生流转可能性较大。龙潭坝村田块的耕作半径相对较小,在500m之内的田块占比为41.80%,耕地流转的面积也最多,其中转出63.27hm2,转入15.22hm2,这一结果也应证了耕作半径小的地块具有耕作便捷性,便于农资物品和农产品运输等优点,易发生耕地流转。相反,耕作半径超过1000m,坡度超过25°的田块发生流转的可能性较小。花园村的田块坡度相对较大,超过15°的田块占比超过55%,耕作半径超过500m的田块占比也高达63.49%,发生耕地流转的面积最小,转出面积仅为43.52hm2,转入面积为9.76hm2。同时,调研发现,发生流转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样本村地势起伏度小的区域,条件较差的田块流转发生较少。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5]。

2.2.5 耕地流转相关政策

了解耕地人数占比对于耕地流转规模具有正向相关作用,其相关系数为0.769,农户反映了解耕地政策对于发生耕地流转具有重要作用。调研发现,农户对流转政策了解甚少, 6个样本村不了解耕地流转农户占比均超过50%,其中偏远的样本村龙华村不了解耕地流转政策的农户数量占比高达67.79%,耕地流转政策主要涉及耕地流转的价格、流转的方式、流转的年限以及流转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它们均对流转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流转的价格,已有流转价格显示,江津区耕地流转价格为旱地谷子200kg/667m2,水田谷子300kg/667m2,对于不同新型经营主体来说这一价格并非都可接受,发展传统农业的大户认为这一价格较高,不利耕地流转。

3 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探析农户自身特征、耕作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对耕地流转的影响程度,选择龙潭坝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得到该样本村的耕地流转规模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Y=0.433X1+0.702X2+0.847X3+0.743X4-0.672X5-0.499X6-0.204X7-0.524X8-0.351X9+0.803X10+2.022

(3)

其中,农业收入占比X3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最大,并呈现正向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该样本村农业收入占比59.61%,位居6个样本村第1位,耕地流转规模最大,转出转入面积之和为78.49hm2,与上述研究所得结果一致。

龙潭坝村总计人口305人,其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126人,占比41.31%,相比其他样本村农业劳动力占比较高。模型结果显示,总人口和劳动力人数与耕地流转规模相关系数分别为0.433, 0.702。可以看出劳动力数量越多,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越多,农业收入越高,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占比自然越高。

龙潭坝村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比其他几个样本村略高,其与耕地流转规模相关系数为0.743,调研发现,该样本村高中及以上劳动力占比为12.79%,其中大专及以上10人,思想比较活跃,愿意接受新技术和尝试种植不同农产品,包括经果林、时令蔬菜、新品种花椒等,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劳动力的年龄组成看,龙潭坝村50岁以下劳动力占比26.37%,位于6个样本村第3位,说明该样本村的劳动力年龄相对较年轻,有利于从事农业活动。

田块距乡镇的距离与耕地流转规模相关系数为-0.204,说明该指标对耕地流转规模具有负向作用, 500m内的田块数目也最多,方便了农资物品的运输和农产品的销售。从田块距道路距离可以看出, 50m内的田块数目也较多,位居6个样本村第2位,模型结果显示该指标与耕地流转规模之间相关系数为-0.499,田块距道路较近增加了农户耕作便捷性。耕作半径X8与耕地流转规模之间相关系数为-0.524,影响较大。调研发现,龙潭坝村100m之内的田块数目高达352,较小的耕作半径方便农户耕作和管理。田块坡度X9与耕地流转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351,与样本村的地理位置有关,该区域处于浅丘平坝区,地形起伏小,区位条件相对较好,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对耕地流转政策了解人数占比为46.89%,位于6个样本村第1位,所以,该指标与耕地流转规模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803,位于第2位。

表1显示,龙潭坝村的耕地流转面积为78.49hm2,其中转出63.27hm2,转入15.22hm2,总面积和转出转入面积均位居6个样本村第1位,与上述各指标有密切关系。再次应证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的农业收入占比越高。劳动力受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接受新的技术,越易尝试种植新的农产品。再加上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该样本村的耕地流转面积最大。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通过选取重庆江津区6个行政村438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耕地流转因素进行探析,并以龙潭坝村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样本村农户从事务农活动人数占比较小,农户文化程度较低,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较少,田块的耕作条件较差,直接影响土地流转。

(2)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文化程度,了解耕地流转占比与流转规模的比分别为1: 0.482、1: 0.669、1: 0.932、1: 821、1: 0.769。其中,农业收入占比与流转规模的正向相关性最大,说明农业收入占比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最大,总人口与流转规模正向相关性最小,仅为0.482。劳均年龄、距道路距离、距乡镇距离、耕作半径、坡度与流转规模呈负相关,比分别为1: -0.693、1: -0.592、1: -0.175、1: -0.725、1: -0.481,耕作半径的负向相关性最大,说明耕作半径大小直接影响流转规模。田块距离乡镇的距离对于耕地流转规模影响较小,相关系数为-0.175。

(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主要因子有农业收入占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其系数分别达到0.847, 0.743, 0.702,再次验证作为农业大县,农户的农业收入占比,及劳动力文化程度及人数对土地流转影响较大。

4.2 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落地,实现农户增益,农村增美,立足影响因素,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模型结果显示,农业收入占比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最大。土地整治后,不同样本村的田块连片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面对农业收益较低的不利局面,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产业规划布局,开展多元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收入占比,为增加耕地流转规模提供条件。如处于浅丘坪坝区,区位条件优越的龙潭坝村,应发挥其优势,发展生态观光、采摘和乡村旅游等。田块集中连片的区域,尽可能大力发展粮油作物,使得农户看到、尝到规模化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增加农户的耕地流转可能性,最终为进一步实现规模效益带来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条件[16-17]。

(2)宣传耕地流转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模型结果显示,农户是否了解耕地流转政策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较大。为此,对不同样本村的农村留守劳动力要积极开展有关耕地流转政策宣传,尤其是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通过宣传耕地流转后田块归并带来的规模化、机械化效益。十九大之后,有关二次土地承包关系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无疑对不同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吃了定心丸。为此,带领耕地流转滞后区域农户深入考察先行开展耕地流转的区域,了解耕地流转带来的租金收入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营性收入的双重效益,使得他们认识到耕地流转带来的好处,从而自愿进行耕地适度规模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新型经营主体。良好的交通条件对农作物及瓜果蔬菜及时销售至关重要,模型结果显示区位条件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较大,为了增加耕地流转面积,应该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江津区先锋镇主要以花椒种植为主,应该保证大量花椒及时的产销运输。油溪镇130hm2的柑橘园,道路条件不能满足,必然影响大量柑橘销售。而田块之间的生产路对于不同经营主体要求也较高,只有田块之间通达性满足,耕作便捷度提高,大户等经营主体才会愿意投资(基础实施修缮投入少),所以应该加强研究区不同等级道路的修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网络均质化,实现耕地适度规模流转,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耕地流转。不同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差异较大,产业规划不同,所以开展耕地适度规模流转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和产业规划,实行差别化耕地流转[18-19]。在高海拔,坡度超过30°,耕工作半径超过1 000m的区域,耕地应该实行小规模流转,并且流转后应该进行林木种植,不宜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对于坡度在25°以下,耕作半径在500m以内的区域,应该集合农户流转意见种植经果林或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不影响农户生产生活的条件下,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考虑大规模流转耕地,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耕作带来的客观经济收入。

猜你喜欢

田块耕作劳动力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