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趋势及优化研究*

2018-10-15孟立慧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8期
关键词:薯类总产量稻谷

孟立慧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郑州 451191)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1]。2008年突然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导致世界粮食库存由2002年的30%下降到14.7%,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止2016年年底,总人口已近13.83亿,占全球总人口的18.58%,未来10年仍将以年均800万~1 000万的速度增长。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16亿t,人均粮食为445kg,基本满足当前的需求。但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趋于缓慢下滑,保障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3]。我国经纬度跨越大,南北方适合生产种植的粮食种类多样。2006年以来,粮食总产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深入研究粮食生产的格局变化,寻找增产的根源,以期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保障粮食的产量平稳增长,是目前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

已有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柏娜等人[4]对我国南北方1981—2011年粮食总产量各占比重,稻谷和玉米单位面积平均净利润进行了分析,并从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角度解释了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陈玉洁等人[5]基于2003—2013年我国“镰刀湾”地区东西部各县的粮食生产的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各地区在调整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利益补偿等问题。刘玉等人[6]从区域、省域和县域尺度研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研究。聂雷等人[7]定量分析了1978—2013年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对格局变化的阐述和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五大类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豆类和薯类)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探究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趋势,并对今后粮食生产的布局提出指导性建议,这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该研究以五大类粮食生产的省市为研究单位,将其划分为南方和北方,来研究南北方粮食生产的重心转移趋势。北方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甘肃15个省市。南方包括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16个省市。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稻谷、豆类和薯类。

我国属东亚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逐步向西北内陆递减[8]。南方雨季较长,大多集中于夏秋季节。而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受纬度位置影响,南北气温差距也较大。正是由于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南北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粮食种植的地域分割[9]。北方多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南方多以稻谷为主。其中河南,山东是我国两大粮食主产省[10]。2015年,北方总人口5.76亿,生产总值为29.724 3万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为9.34%。我国南方总人口7.98亿,生产总值为42.552 5万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为7.02%。

该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生产重心的转移分析

2.1.1 总产量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 2006—2015年我国小麦南北方产量均呈上升趋势, 2006年北方小麦产量为7 892.97万t, 2015年提高到9 318.9万t,提高了18.07%; 2006年南方小麦产量为2 925.1万t, 2015年提高到3 699.62万t,提高了26.48%。南北方小麦产量所占比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北方产量所占比重维持在72%左右,南方产量所占比重在28%左右,北方地区依然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在北方各省份中,河南省的年平均产量最高,为3 146万t,是我国小麦产量的第一大省,超过全国产量的1/4。其次为山东,年平均产量为2 126万t。吉林和辽宁产量低于4万t。南方各省份中,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福建的年均产量均低于5.5万t。

2.1.2 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图2显示,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所占比重略有波动,但变化不大,北方种植面积远高于南方。其中2015年北方种植面积为1 632.1万hm2,南方种植面积为782.06万hm2,所占比重分别为67.61%和32.39%。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种植大省,年均播种面积达530.9万hm2,约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1/5。其次为山东,年均播种面积为361.4万hm2。河北、安徽和江苏省次之,分别为239.9万hm2、238.3万hm2和209.3万hm2。广东、江西、广西、湖南、福建、吉林和辽宁7个省的年均播种面积低于1.3万hm2。

2.2 玉米生产重心的转移

2.2.1 总产量变化趋势

从图3可看,2006—2015年,我国北方玉米总产量持续猛增, 2015年相比2006年增加了50%,南方玉米产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2015年比2006年增加了41.9%。北方玉米总产量所占比重远高于南方, 2015年,北方所占比重为83.11%,南方仅为16.89%。这个阶段各自所占略有波动,但整体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北方是我国玉米的高产重心。我国北方各省的年均产量普遍高于南方,其中黑龙江省的年均产量高达2 474万t,吉林为2 291万t,而南方各省介于2万~677万t之间,西藏仅为2.2万t。

2.2.2 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从图4可以看出, 2006—2015年,我国北方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高于南方, 2015年相比2006年,北方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50%,南方增长了23.09%。北方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67.18%增加到了71.39%,而南方由32.82%降低到了28.61%,重心有向北方偏移的趋势。其中黑龙江省的玉米播种面积最大,为518万hm2,西藏、上海和江西的种植面积较低,分别为0.4万hm2, 0.39万hm2和2.24万hm2。

图1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小麦总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2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小麦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3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玉米总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4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玉米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2.3 稻谷生产重心的转移

2.3.1 总产量变化趋势

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稻谷产量南方显著高于北方, 2006—2015年,南北方产量和所占比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方所占比重在79.5%~82.8%之间,北方所占比重在17.18%~20.48%之间,南方是我国稻谷总产量的重心。其中南方各省份中,湖南、江西和江苏的年均总产量高于其他省份,分别为2 550万t、1 922万t和1 848万t,西藏最低仅为0.54万t。在北方各省份中,北京、陕西、甘肃和天津的总产量远低于其他省市,其中北京仅为0.2万t。

2.3.2 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从图6可以看出,2006—2015年我国南方稻谷的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在2 407.7万~2 459.4万hm2之间波动。北方稻谷种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 2015年相比2006年提高了27.28%,所占比重相应增加,而南方所占比重下降,但南方依然是稻谷广泛种植的地区。南方各省份中,湖南稻谷年均种植面积最大,为403.2万hm2,其次是江苏和安徽,分别为224.7万hm2和222.3万hm2,西藏仅为0.098 1万hm2。在北方各省份中,黑龙江稻谷年均种植面积最高,为274万hm2,陕西、甘肃和北京较低,不足0.06万hm2。

图5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稻谷总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6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稻谷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2.4 豆类生产重心的转移

2.4.1 总产量变化趋势

图7所示, 2009—2015年我国北方豆类的总产量显著降低,由1 351万t下降到了857万t,降低了36.54%,南方豆类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增幅较小。由于北方豆类总产量的降低,而南方变化较小,导致北方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66.9%降低到54%,南方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2015年已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6%,说明我国豆类的总产量重心由北方逐渐向南方偏移。其中,北方各省份中,吉林、陕西、黑龙江和河南总产量降幅较大, 2015年相比2006年分别减少了67.6%, 48.04%, 36.56%和29.6%。但黑龙江省依然是我国豆类生产的大省,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对我国豆类产量贡献最大。青海、天津、北京和宁夏的产量都不足6万t。在南方各省市中,西藏,上海和海南的产量也远低于其他各省市,均低于2.5万t。

2.4.2 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图8显示, 2006—2015年我国北方豆类的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与总产量基本一致,可见总产量的降低是由于种植面积的减少导致的, 2015年相对于2006年,北方种植面积降低了41%,这个阶段南方的种植面积波动较小。同样,由于北方种植面积的减少,导致其所占总种植面积的比重显著降低,而南方所占比重提升。这个阶段,北方各省份豆类的种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吉林和内蒙古, 2015年相比2006年,分别降低了52.1%和47.7%。北京和天津种植面积较低,不足1.1万hm2。在南方各省市中,安徽年均种植面积最广,为99.3万hm2,西藏、上海和海南不足0.7万hm2。

图7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豆类总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8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豆类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2.5 薯类生产重心的转移

2.5.1 总产量变化趋势

图9显示, 2006—2015年我国南方薯类总产量逐年递增,增幅较大, 2015年相对2006年提高了34.11%。北方薯类总产量除个别年份外,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低于南方。南方薯类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增加,北方则降低,薯类的生产的重心更偏向于南方。在南方各省市中,四川省的年均产量高达452.6万t,上海和西藏仅为0.662万t和0.496万t。在北方各省市中,黑龙江最高为105.26万t,天津最低为0.45万t。

图9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薯类总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10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薯类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2.5.2 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图10显示,2006—2014年,我国南方薯类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2015年略有降低,北方薯类的种植面积相对变化较小。在此阶段南方种植面积远高于北方,且各自所占比重波动较小。在南方各省份中,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是薯类广泛种植的省市,其中四川达119.48万hm2,占南方总种植面积的1/5。西藏种植面积最低,为0.07万hm2。在北方各省市中,甘肃最高,为66.05万hm2,天津、北京、青海和辽宁较低。

2.6 粮食总产量

2.6.1 总产量变化趋势

图11显示,综合分析我国小麦、玉米、豆类、稻谷和薯类的总产量变化趋势得出, 2006—2015年粮食总产量持续猛增, 2006年总产为2.295 5亿t, 2015年增加到2.692 4亿t,提高了25.03%,其中北方增产31.86%,南方增产17.29%,北方增产速度高于南方。北方粮食总产量高于南方,随着北方增产速度的提升,我国粮食的生产重心越来越向北方偏移。

2.6.2 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从图12可以看出, 2006—2015年我国粮食总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2015年达到9 821万hm2,其中北方种植面积为4 898万hm2,南方种植面积为4 923万hm2。随着北方种植面积的扩大,到2015年,南北方种植面积基本持平。

图11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粮食总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图12 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粮食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该研究基于2006—2015年我国南北方小麦、玉米、稻谷、豆类和薯类五大类粮食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的统计数据,研究这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趋势,得出如下结论。

(1)从产量看,我国南北方小麦、玉米、稻谷和薯类的总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北方玉米的增长速度最高,其次为南方薯类。从种植面积上看,我国北方玉米、稻谷和南方薯类的种植面积逐年提高。玉米生产重心向北偏移,薯类生产重心向南偏移。2009—2015年我国北方大豆种植面积明显降低,产量迅速下滑,南方相对变化较小,大豆的生产重心向南偏移。我国现阶段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国有农场和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两种模式,目前大部分是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农户的种植行为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很可能是由于大豆价格的下滑,北方农户放弃大豆种植,部分改种玉米,引起大豆和玉米种植重心的转变。另一方面,玉米最适宜的生长气候为:整个生育期平均温度20~25℃,生育期积温>2 500℃·d,生育期降水量400~800mm,生育期日照时数>900 h[11]。在我国满足这些条件的地区为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河流域中下游和西南高原。由于气候的优势,玉米种植逐渐向北偏移。薯类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类等,在我国主要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甘薯性喜温,不耐寒。适宜栽培于夏季平均气温22℃以上、年平均气温10℃以上、全生育期有效积温3000℃以上、无霜期不短于120d的地区,适合在南方在生长。

(2)我国南北方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显著提高,其中北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南方,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向北方偏移。粮食的单产量也在逐年递增,其中北方粮食单产量由5.81t/hm2提高到了7t/hm2,北方粮食单产量由4.88t/hm2提高到了5.47t/hm2。近年来,在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已经在高产优质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示范和推广。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6年的7.25亿kW增加到了11.17亿kW,大中型拖拉机由171.82万台增加到了607.29万台。稻谷人工插秧逐步改为用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可增产30kg/667m2以上。政府也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技具购置补贴。小麦和玉米补贴10元/667m2,马铃薯补贴100元/667m2。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减少粮食作物有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减产的风险,粮食的生产取得了较好成效。

3.2 优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的生产现状和该文的研究成果,对今后我国粮食的生产格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主产省市粮食的产业化发展,引导种植模式由以农户为单位逐步转向大农场管理模式,引导粮食种植逐步向主产区转移,有利于粮食作物从选种、育苗到种植全过程的集约化管理,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净利润。未来中国提高粮食产量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而非资源投入。河南、山东、黑龙江和江苏是我国粮食的主产省份,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最大,高度重视对这些地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推广,提高现代化水平,率先形成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一整套粮食生产模式,逐步向其他省市区普及。

(2)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土地类型,逐步淘汰单产量较低的粮食作物生产,种植适合的作物类型。如西北各省份,气候恶劣,降水较少,风沙大,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甘肃省小麦产量低于3t/hm2,可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

(3)对于粮食种植面积较低的一些省份,不利于集约化管理,机械化程度较低,可引导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建立观光农园,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尤其是针对城市周边的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鼓励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既满足了高消费人群的需求,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猜你喜欢

薯类总产量稻谷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2021 上海国际薯类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展览会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11月化肥总产量继续下降
总产量227.7万吨 山西夏粮再获丰收
我国70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
薯类是健康食品吗?
薯类主食化要注意4点
蕉藕淀粉与薯类淀粉特性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