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龙训:庭院深深拥军情

2018-10-15黄国中

浙江共产党员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海盐县双拥一师

本刊记者/黄国中

在海盐县澉浦镇澉长北路58号,有一处略与周边民房不同的农家小院,其门两边的白墙上绘满了“军民鱼水情”的彩笔诗画。这里是71岁退伍老兵朱龙训的家,也是他自办的国防教育基地。

推门而入,仿佛走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只见院子门厅的墙上挂着海盐县国防教育基地的铜牌,在正房上方高高悬挂着“将军阁”三个毛体金字红匾,客厅里整齐摆放着画册、徽章、军装、微型坦克……四面墙壁上挂着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记录了朱龙训参军、创业、奉献社会、拥军优属的足迹。

1965年11月,18岁的朱龙训成为了沈阳军区空军某部的一名工程兵。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边境形势紧张,部队随时准备打仗。回忆当兵经历,朱龙训目光里尽是坚毅与自豪:吃苞米、吞面糊糊、啃窝窝头,挖山洞、打地道、运沙石……艰难的环境练就了他永不言败的个性。

1969年春天,朱龙训怀揣着对军营的眷恋,退伍回到家乡海盐县澉浦镇开始了自主创业。几年时间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乡镇企业家。

致富不忘拥军情。2002年7月9日,“硬骨头六连”所在师到澉浦镇海训,需要临时住所。朱龙训主动找到部队领导,把自家刚建好的房子让出来做部队的指挥所。海训结束后,他坚决不要一分钱。就这样,这个“指挥所”一用就是7年,200多名官兵先后在他家里住过。朱龙训无私拥军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部队官兵,2007年,海训部队破例授予他“荣誉士兵”称号。此后,朱龙训的家成了海盐县双拥工作服务站,2008年底,他出资设立了“澉浦镇双拥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全镇入伍并在部队立功受奖的士兵。2012年起,朱龙训联合一批乡镇企业家扩大了基金的发放范围,把全镇所有现役军人家庭和退伍军人列入帮助对象。如今,发放“双拥基金”已成为澉浦镇每年的一件盛事。

随着军队深化改革,当年来海训的一师部队建制撤销了。为了让一师的历史能够保存下来,朱龙训自筹资金、收集资料、寻找实物。终于,在去年“八一”建军节前,一座以“一师在心中”为主题的“老兵军史馆”对外开放了。

“展示的是历史,托起的却是未来。”朱龙训说:“从当兵那一天起,我这辈子就注定和国防连在一起,因为军人的情结已经根植到我的骨髓里了!”

从家庭小作坊到办企业,朱龙训与3位村民合股创办了羊毛衫厂,成为当地有名的乡镇企业家。

2007年8月1日,一师部队破例授予朱龙训“荣誉士兵”称号。

今年6月26日,老朱和爱人及二位党员袁志芳,祝栋良老师,冒着滚滚热浪,挨家串门拜访90多岁高龄的老人,听取拥军亲历者讲述1945年10月4日新四军突围战的情景。

这是朱龙训在家里创建的“老兵军史馆”军民鱼水情展厅。

为了着手创建“新四军澉浦镇纪念馆”,老朱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朱龙训介绍他整理的主题为“一师在心中”的“老兵军史馆”。

猜你喜欢

海盐县双拥一师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爱吐皮的爸爸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顽强的落地生根
吃晚饭
北京朝阳双拥“5+5”加出军民真合力
嘉兴市海盐县美术教师作品
一师开展“送温暖”活动
更正
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三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