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耸磊:见证无悔青春
2018-10-15王昭奕
本刊记者/王昭奕
陈耸磊,1983年5月出生,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干部,现任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海西州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派出前系省政府办公厅保卫处主任科员。
德令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30年前,德令哈是诗人海子笔下“雨夜荒凉的城”;30年后,这里一派蓬勃朝气。这座让许多文青魂牵梦绕的城市,和浙江有着扯不开的联系,三批援青干部记录了它的变化,而它同样也见证着援青干部走过的足迹和奋斗的岁月。
这次,我们要前往德令哈采访一位年轻的援青干部。陈耸磊,出生于1983年,从2016年8月走进德令哈开始,他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青春时光。又是一个八月,象征美好时光的格桑花开得正艳,两年来,700多个日日夜夜,那么多故事,发生在德令哈……
从“不知道”到“专家”
从杭州飞至西宁,再从西宁前往德令哈,在这个微凉的早晨,我们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门口见到了陈耸磊,瘦瘦高高的个子,脚踩一双黑色布鞋,笑起来有些腼腆。他招呼我们往办公室走,刚坐下,他的手机便响了起来。
“喂,张主任,好的好的,马上给您送过去。”
最近这段时间刚好是青海气候最宜人的时候,指挥部的接待任务重,陈耸磊告诉我们,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差不多要打百来个电话。
采访屡次被电话打断,陈耸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明天浙江工商联那边要过来调研,我们得尽快落实到位。”
对接沟通、写宣传稿、管理财务……每一项工作都被陈耸磊仔仔细细记在本子上,这样的工作手册,他已经写完了好几本。眼前这张略带青涩的面孔,撑起了指挥部办公室所有的工作,不过,陈耸磊却谦虚地表示,自己也是从一个办公室工作的“门外汉”慢慢摸索过来的。
两年前,陈耸磊报名参加援青,一来就被赋予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重任。办公室工作繁重又琐碎,在服务保障援青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方面承担着“交通枢纽”的作用。作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耸磊要牵头负责指挥部的统筹协调等多项工作,着实不轻松。
“压力太大了。”陈耸磊坦言。一开始接过重担,对口支援业务经验不足的他整宿整宿睡不好觉,加上缺氧、干燥的环境,头疼、视力减弱的毛病也随之而来。
来不及作调整,必须马上度过“适应期”!宣传稿写不到位怎么办?“轴劲儿”上来的陈耸磊对着电脑“死磕”,改,一改便是十几稿;问,一有空就抓着指挥部的同事请教。
海西州对口支援办主任张德明对对口支援业务十分了解,陈耸磊便每次都“厚着脸皮”去请教,一天跑他办公室十来次也是有的。
从“不知道”到“专家”,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收获是充实的。就在7月底,浙江省与海西州举行了一场旅游合作交流活动。陈耸磊负责宣传册的制作,活动召开在即,宣传册上还缺少一组海西州经济发展的最新数据。此时已经夜深,当地干部早已下班。认真负责的陈耸磊只能自己翻阅大量材料,最终在活动开始前顺利完成宣传册刊印。
“若是干不好这份工作,不仅砸了浙江的招牌,也对不起后方亲朋好友的支持,更不配共产党员的身份。”边学边干的陈耸磊如今一人就扮演了秘书员、联络员、通讯员、宣传员、接待员及服务员等“六大员”角色。
陈耸磊等援青干部为唐小平医师过生日。
从“父亲”到“榜样”
德令哈的夜,天黑的较晚,已过八点半,太阳还未完全落山。陈耸磊忙完一天的工作,和我们一起踱步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大门口,一阵手机铃声响起,是他远在杭州的妻子打来的视频电话。
“忙完了吧?”
“刚忙完呢。”
“儿子吵着要和你说话。”
这样的对话是夫妻两人之间的日常。刚刚四岁半的儿子正是需要爸爸陪伴的年纪,然而陈耸磊一年也见不到儿子几次,陈耸磊总是说来援青无怨无悔,唯一对家人抱着最大的愧疚。
两年前,陈耸磊偶然看到选拔第三批援青干部的通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主动提交了报名表。那时,他的岳父刚被查出结肠癌,而岳母则患有严重的眼疾,孩子还那么小。当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奔赴千里之外的青海,妻子泪眼朦胧地问他,“我怎么办?”“孩子怎么办?”两个问题一下子“砸”懵了陈耸磊。
经过几番沟通,陈耸磊坚定地告诉妻子自己想要去援青,好在平复心情后的妻子依旧善解人意,“你去吧,家里我会顾好。”
时光匆匆,陈耸磊在德令哈挥洒汗水,实现抱负,家人则在杭州默默支持他的选择与坚持。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
去年11月底,指挥长潘建漳严肃“批评”了陈耸磊,并主动给予陈耸磊几天假期,要求他回杭。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陈耸磊的岳父病情加重必须马上住院手术,妻子希望他可以回去陪一陪家人。可是正是年底最忙碌的时候,陈耸磊只能安慰妻子,过段时间一定回去。
潘建漳从别的同事那里得知这一情况,“批评”陈耸磊不该瞒着他,“回去看看,安心了,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好工作。”在潘建漳的再三“命令”下,陈耸磊才动身回杭。而岳父手术结束后没几天,他又急匆匆赶回德令哈。
陈耸磊不善表达,但他希望多年以后和孩子提起在德令哈的岁月,他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现在,每天能和千里之外的家人通个视频电话,是他一天下来最放松和幸福的时刻。
从“不相识”到“亲人”
海西州面积广阔,平均海拔约3000米,最远的茫崖距离指挥部约800公里。与陈耸磊同上高原的30名援青干部分布在海西州的各个点上,平时见面也不容易。
作为指挥部与各位援青干部之间的“联络员”,除了日常的工作,陈耸磊也时常关心着每一位援青干部。
前段时间,恰逢唐小平医师的生日,唐医师上高原不久,陈耸磊怕她一个女孩子想家,就和几位援青干部商议给唐医师过个简单的生日。
陈耸磊总是觉得,援青干部们深入在一线,有的远在自然环境更恶劣的农村,有的一天要做好几台手术,每一位都比他更不容易,而他能为大家做的不多,“我更像是一个管家,管管琐事。”
我们在指挥部的第二天,陈耸磊在厨房忙活,唐小平带着药来找指挥部的一位同志,当我们再次询问起生日当天的情形,她拿出手机,翻出聊天记录,“平时跟我联系最多的就是耸磊,他老觉得我辛苦,其实操心最多的反而是他。”
中午,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便饭。
“血压怎么样?还是要控制。”
“高原上感冒不是小事情。”
听着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似乎能感觉到连接着彼此的情谊。
“没有几个人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既然来了,就无怨无悔。”在德令哈的日子,无疑会是陈耸磊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他在日记里写下,来援青最大的收获,除了自己的成长,还有这一大家子的战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