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2018-10-15张小英

关键词:达拉脑梗塞自由基

张小英

(陕西省延安医疗集团洛川分院神经内科,陕西 延安 727400)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课题100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均为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纳入,由不同治疗方法分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均50例,患者病情诊断符合急性脑梗塞临床标准;年龄66~79岁,均值(72.4±1.4)岁。两组患者在合并症、起病症状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预防并发症、抗生素、防脱水、脑保护、血糖控制、血压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组基于此行血塞通治疗,即在250 ml生理盐水中天添加400 mg血塞通,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天滴注1次,连续滴注2周;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即在100 ml生理盐水中添加30 mg依达拉奉,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天滴注2次,每次滴注间隔12小时,连续滴注2周,治疗期间,时刻监测两组患者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1.3 评价标准

在治疗前、后均需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基于此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或增加>18%,甚至死亡;好转:4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降低≥17%,生活可自理,但仍然需要其他协助;显效:治疗后,90%≥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具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1~3级病残;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降低在90%以上,病残等级为0级,临床治疗有效率=好转率+显效率+治愈率[2]。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可用SPSS 18.0软件统计、整理,t检验组间比较,定数资料行x2检验,描述用(%),定量资料用()表示,P<0.05为统计学差异成立依据。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

治疗前,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未表现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s,分)

分组 研究组(n=50) 常规组(n=50) t P治疗前 28.95±5.14 29.07±4.99 0.118 0.906治疗后 11.42±4.15 18.67±3.56 9.376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率对比

研究组和常规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0%和76.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6.00%,临床疗效对比有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比较相差不多(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其发病原因与血管炎性反应、氧自由基数量太多、兴奋性氨基酸过多分泌等有关,发病后通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增多、血管环境紊乱、氧自由基不断增多等反应,进而影响到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临床研究得知,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关键点为清除氧自由基、控制氧自由基含量,而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对患者缺血缺氧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药方中的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对羟自由基起到清除效果,能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且具有缓解脑水肿、促进血管缺血缺氧、活性抗氧化等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而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总之,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且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可在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达拉脑梗塞自由基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氧自由基和谷氨酸在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与退热展望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沉潜迷醉达拉湾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