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方式

2018-10-14胡红英

考试与评价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

胡红英

【摘 要】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过去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改变,如今,学生需要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出发,提出了几点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强调的今天,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改变,我们必须从过去的“教学生学”,变为“让学生会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定合理目标,形成目标共识

过去,教师在教学前基本都会制定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许多学生是不明确的,即使了解了目标,也并未作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学生的认同度不足,因此难以与教师达成同样的共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如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目标,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可以树立不同的目标,而这一目标正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具有一定的可达成性,能够让学生在努力的情况下完成,并获得成就感。这样有目的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具有条理性。

师生共同确定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一个结构层次。教学中,先把低一个层次的目标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而新的现实性又为高一个目标层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提供根据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目标各个层次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师生应该深入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为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在讨论中与学生形成目标共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指导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并努力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确定的目标是:了解课文的线索、结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赏析人物形象。这两个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同时又在针对目标的讨论中让学生认识到,完成这些目标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写作方法,又能使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品质的熏陶,何乐不为呢?

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出和帮助,及时肯定,给足学生面子,激发学生自信心。有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开动脑筋,或是认为他们天生就很愚笨。但通过调查,学生中不愿举手的有80%是害怕,担心回答错后老师批评、学生讥笑;15%的学生的确不会;5%的学生是看到没人举手他们也不敢举手。此项调查说明,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担心答错后受批评和嘲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不要一味的追求完全和自己的答案一模一样,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足了,就能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同学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气氛活跃,经过讨论,他们对文章理解得全面、透彻,知道了藤野先生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三、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乐于学习

学习就是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会由于学习内容的深奥而找不到解读的入手点,学习起来毫无条理性,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問题,师生共同讨论,找到出路,最后高效率的学习。但学生并不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老师问自己答的学习方法,而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因而创设“生疑”的情境就很重要。如针对《岳阳楼记》的课后练习,在精读全文后,学生对范仲淹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有了基本理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面乐”这一重点句深刻领会、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生疑、质疑:文中有“忧”、“乐”两个词语,你们是怎样理解的?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自己还有没有疑问,如果有,请提出来。当然,学生的提问难免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话来扼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四、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热爱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外,还应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文章改为“剧本”,在课堂中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自我发挥,但不能改变原意。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对文章有更深刻、更独到的解读。

五、结语

总之,《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只要我们依据新课程标准,潜心地钻研教材,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许伟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J].中外交流,2015(33).

[2]钱小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4(14):38—39.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