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找规律”教法初探

2018-10-14吴更平

考试与评价 2018年9期
关键词:找规律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吴更平

【摘 要】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所以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找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技巧,这样的教学就是十分高效的。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逻辑性较强,教师在如果在教学中应用“找规律”这一教法,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这个可以强化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很多问题都能够更加轻松地解答。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找规律”教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规律 教学方法 应用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找规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一、小学数学“找规律”教法的应用原则

数学中的“找规律”教法,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模式,在遇到生活问题时要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而不是盲目应付。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习惯,拥有仔细观察能力,提高分析的能力,看问题要全面,从问题中找到规律进而找到解决办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找规律”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注意素材选择的实用性,要与教学内容相符,要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帮助;第二,要具有情境趣味性。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应该设置适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小学生充满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找规律的教学活动中;第三,要具有一定的结构理性。学生在老师规划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结构,同时结合“找规律”的模式很快就会找到解决方案的灵感。

二、小学数学“找规律”教法的具体应用

1.把握规律特征,认识规律与事实的区别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是动态和普遍存在的。相比之下,事实的概念也就被提出,即那些仍然存在于事物和现象中的事实,如我们经常说,看见什么相信什么,现象就是事实。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找规律教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把握规律的特征,能够区分规律与事实这二者,这样才能正确的开展教学。以“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点为例,题目:“一是,有一行数:1,1,2,3,5,8,13,21,34,55……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在前 100 个数中,偶数有多少个?二是,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自然数,面积是36平方米,这样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共有多少种?三是,已知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超过 100 人,而不足140人。将他们按每组12人分组,多3人;按每组8人分,也多3人。这个学校六年级学生有多少?”这些题目都是不同类型的,但知识点都是相同,当学生通过在数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并正确解答的时候,那么也认识了什么是规律,懂得了规律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2.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强化学习体验

“找规律”教法的关键在一个“找”字,也就是教师不要直接把规律这个结论告诉学生,应该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使其强化学习体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一是,可以通过在场景中观察具体事物得出具体规律。例如在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苹果和桃子,红色气球和蓝色气球的间隔,让学生猜测每一组的下一个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种安排叫做间隔安排;二是,从一般规律中得出具体结论。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三是,引导学生分析规律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有用的数学思考,思考规律本身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时,老师可以安排一个小棒和圆片活动,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验证规律,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安排分析规律的原因,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数据和具体学习中有一个对应的基本思想,即当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物体缺少对应物的时候,所以就超过1;排在末尾的物体数量不能相互对应,所以数量相同。寻求规律的过程,要尽量体验规律的基本特性,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从动态性、普遍性、必然性方面带领学生抓住规律的本质,提高探索规律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发展的数学眼光

学生学习数学要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具有发展的数学眼光更加重要。 学习数学要从数学角度来看世界,使用数学方法来理解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通过数学思维学习掌握不断变化的现象,这对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以“多边形的面积”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哪些图形与课文中的知识点有联系,通过这种引导强化学生利用实际生活寻找规律。但是实际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学会用规律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面对有规律的现象,需要重新审视,努力从生活中找到原型,找到具体的例子来谈论各种规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实,对规律的理性知识也更加清晰,更加坚实。同时,通过回忆再现的活动,也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在未来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把握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规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如何使用逻辑思维去看问题,用观察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来分析事物,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去探究数学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树文 ,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34):66.

[2]杨成桂 ,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11):24.

[3]許广荣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的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5(86):64.

[4]潘卫琴 ,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题目教学思考[J]教书育人,2017(02):58-59.

猜你喜欢

找规律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找规律”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有效实施对策
《找规律》案例教学与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