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18-10-14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东华大学旅游部视觉艺术

紫 萱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

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于6月5日-7月7日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了延续研培计划成果展示效应,展览结束北京展示任务后“荣归故里”,在上海大世界继续展出。

本次展览是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的重要成果,以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培计划高校为对象,集中展现2015年以来上海市研培计划的实施历程、教学经验和取得成果,共计展出各类研培计划成果展品312件,集中展示新一代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对传统的坚守和富于创造力的阐释,显示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本次有17位优秀传承人学员共27套80件作品参展。展品主要分为5大类,分别是“配饰·生活精品”、“挂画·装饰艺术”、“竹木·雕刻臻品”、“玻陶·生活美学”、“墨锭·文房雅物”,涵盖蜀绣、蜀锦、畲族银雕、留青竹刻、乌鱼绣、木版年画、木雕、徽作家具制作技艺、传统琉璃、陶瓷、徽墨等多个非遗门类。传承人学员们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非遗研修班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学以致用,研修后的作品更具现代美学、功能实用的创新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生活气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闵杰表示,经过研培班的培训,传承人的美术修养、造型设计等都得到提升,也会运用现代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在市场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东华大学此次共展出11件作品,有时装、配饰、包等。自2016年9月以来,东华大学已举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1期非遗培训班、3期研修班,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还承办了1期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班,有25人参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老师傅婷介绍,传承人杨胜娇与校内师生合作,将平绣、插针绣绣片用于毛呢服饰,作品《极简 繁合》在结业式的T台上亮相。“我们还进行了马尾绣的改良,传统上它用于土布、粗布,牵手设计师品牌后,高校在融合度、服帖度上加以改进,让马尾绣也能在丝绸等娇气的布料上呈现。”傅婷认为,非遗传承离不开当代表达,高校可以在非遗的设计、研发、传播、创新上发力。研培计划让传承人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同时,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非遗后继有人。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研培计划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措施。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拓展,研培计划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提升保护传承水平,扩大传承人群,增强非遗实践活力的多重效应日渐显现。3年来,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

上海市是首批参加研培计划的省市。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文广影视局、市教委携手合作,全市各类院校踊跃参与。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所院校入选研培计划,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截至目前,累计承接研培任务44期,培训学员千余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木雕、青瓷烧制、织绣创新、皮影戏、木偶戏等各门类。

猜你喜欢

东华大学旅游部视觉艺术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浙江珍琦与东华大学共同成立个人护理用品创新研发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云南3地区上榜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文化和旅游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市场恢复
文化和旅游部部署 国庆节中秋节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工作
文旅部:拟加强说唱、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审核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