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明岛上龙文化

2018-10-14范敬贵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瀛洲崇明岛上海地区

范敬贵

提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龙。自古以来,中华人民自称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的出现通常是吉祥的瑞兆,也是身份高贵的象征。

“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意识。历朝历代,各个地区,都有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产生了各种龙的造型。“龙”文化意识,经过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至20世纪,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地区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上海已有6000年的历史,对龙图腾的崇拜和龙文化的意识,上海地区有着悠长的传统。

从古代开始,标准龙图案就在这里流行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龙文化,一般被认为主要起源于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实际上,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地区,龙文化已经有相当鲜明的表现。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4000—53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可以说,良渚文化是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文明的高峰,这一点可以从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精美程度上得到认证。1984年,在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蟠螭纹镂空足带盖陶鼎,在这件陶鼎的盖上、腰身、镂空的足间,均有精美的龙纹,被学界公认为“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由此可见,龙的起源虽然在北方和中原地方,但龙图案早就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并且频繁地被使用,其中的双龙纹(如交龙纹、蟠龙纹和一头二身、二身一头、S 纹),一直是后来常用并延续到今天的典型龙纹。可以这样认为,龙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但上海和东南地区是龙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区域之一,此后龙文化进一步扩展为全民族的图腾和标识。

历史上发生在上海与“龙”有关的典故

历史上,上海地区流传与“龙”有关的典故有很多,而其中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有助于我们确认上海地区是龙文化的重要承接地。

第一,经典文献明确记载着龙文化的东部方位。《礼记》中说:“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青龙,或谓苍龙,被指为东方之神。在春秋时期的随国墓葬里,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图案。这种东部为龙的观念,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并达成共识。由于东部被经典文献视为青龙之乡,从天然地理位置上来说,上海地区位处东方,与“左青龙”相吻合,因此上海地区出现青龙村、青龙塔、青龙寺等也不足为奇,体现出上海历史上与龙文化的渊源,担当了中华文化符号传承发展的大任。

第二,东海龙王的独特地位进一步体现出上海一带的龙文化故乡属性。相传,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中,以东海龙王为大。面向东海的上海地区,是承接东海龙王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地区。四海龙王传说的发生期是南朝时期,当时的文化中心在东南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上海地区在其东侧,受到相关文化影响的辐射。过去,上海东部沿海密布龙王庙。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建筑渐渐式微。但在影视、小说等作品中,依然可见东海龙王的身影。

第三,民俗文化中也有不少与“龙”相关的习惯习俗。上海有许多与龙相关的民间习俗。比如,江南三民文化村连续七年举行“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舞龙舞狮、爆米花、炒黄豆、吃撑腰糕(崇明糕)、崇明山歌、孩童剃头、划旱船等各类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传承传播了龙文化。农历二月二古时候被称为“中和节”,民间传说中这一天春回大地,龙从沉睡中醒来,民间开展迎龙活动,祈求农业丰收与百姓安康。除此之外,端午节日里的龙舟民俗也是崇明民俗的一大龙文化代表,从祭拜龙图腾,到龙舟比赛,龙文化深深烙印在上海地区。在上海的民间收藏界中也流转着各类龙文化收藏品,如龙床床楣、龙画龙字等,各种龙纹样在古代书画创作、衣服纹饰、生活器具吃食等外观包装中皆有出现。

崇明:闪耀的瀛洲龙珠

长江形态酷似中华龙,而上海崇明岛,恰似龙口含着的一颗闪耀明珠。今天的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崇明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从地理角度来说,“崇明岛”天然有“龙口优势”。而从历史角度出发,“崇明岛”也与“龙”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崇明岛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

历史上,崇明岛上也建有多座龙王庙,清康熙《崇明县志》记载文成坝有私人建设的龙王庙,因“坝形蜿蜒象龙、楼为龙首”而别称“龙王阁”。在《黎阳五世遗稿汇存》中有诗人写诗提及。另据《崇明县志》《崇明全县简明地图》,崇明《黄氏家乘》《施式宗谱》《高式宗谱》等文献记载,崇明岛蟠龙镇北首、涨水洪东、新开河北、竖新镇新江村、南通狼山、薛家沙均有龙王庙,其或称涨海龙王庙,或称龙皇阁。除此之外,还有“龙床脚”、“龙珠寺”、“龙游沟”、“青龙港”、“青龙港桥”等龙文化建筑。

而在“二月二龙抬头”这流传下来的龙文化节日中,龙元素无处不在。江南三民文化村已连续7年在策划“二月二龙抬头”文化旅游节,从舞龙舞狮、爆米花、炒黄豆、吃撑腰糕(崇明糕)、崇明山歌、孩童剃头、到划旱船巡演等各类民俗进行节日表演竞秀,传承传播龙文化。

发展新时期:再创新龙文化 连接各地共同腾飞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元代时上海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明代的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3年后上海在殖民重压之下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但却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这样让江南传统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犹如“龙”的发展,集合各物之长发展出能上天入地下水、呼风唤雨的祥瑞形象。

而“龙”作为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意识,在我国各个地区以及国外华人区,都有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以及各种龙的造型,“龙”文化意识可以说是各地共同的文化象征以及共同记忆。在强调共同发展,多元合作的当下,龙文化可以说是连接各地共同发展的重要资源。

传承龙文化,不是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龙文化复兴,而是在了解和把握龙文化的精髓上,弘扬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龙的精神。通过已有共同的文化连接各地,创新定义龙头精神、协作精神,以更好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在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上谋求更好的合作与发展。

猜你喜欢

瀛洲崇明岛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居民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及参与行为研究
刘远俊
母亲大人96岁辛丑迎新作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彩色防滑磨耗层技术在上海地区道路整治中的应用
崇明岛河流中氮营养盐分布特征
崇明岛村镇级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孙瀛洲:绝世瓷器无偿捧出
上海地区胃蛋白酶原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