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
2018-10-14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2017年10月29日,由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团队收集的珍藏史料文献,田野调查的图片、笔记与音像,传承人资料以及皮影戏相关的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前,数据库共包含非遗项目、史料文献、研究专著、研究论文、影卷、影偶、田野调查图片、田野调查音频、田野调查视频、田野调查笔记、传承人信息等11类资源。数据库按资源类型进行栏目划分,包含史料文献、影卷、影偶、传承人、田野调查资料、代表作名录、研究成果七大栏目。
“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黄仕忠教授团队编纂的《子弟书全集》,以及来自其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学术资源和互联网资讯等。一期工程利用技术手段对子弟书基础曲目、相关研究成果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子弟书专题数据库,为子弟书研究提供先进的辅助手段。目前,“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共包含基础书目、研究成果、研究学者、学界资讯四大子库。其中,基础书目栏目按照《子弟书全集》的目录,共计收录519篇曲目;研究成果栏目,共计170条图书及文章资源;学界资讯栏目,采集整合互联网子弟书相关的新闻与资讯。研究学者栏目收录了海内外以子弟书为研究对象或相关领域的学者信息及个人成果,一期工程收录5人,二期工程将继续扩大收录范围。
据主办方介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将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分期推进”的模式,将继续深入开展“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两个大型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利用数据采集、文献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服务技术,对多来源、多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先进的学术研究辅助,实现系列学术成果快速转化。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国优秀非遗民歌邀请展演活动在江苏高邮举行
2017年11月12日晚,首届高邮艺术节·全国优秀非遗民歌邀请展演在“中国民歌之乡”高邮隆重举行。本次展演由江苏省文化厅指导,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高邮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高邮市委宣传部、高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
开幕式上,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建奇致欢迎辞。他指出:民歌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时代歌谣,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本次展演搭建了不同地区民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增进友谊的平台,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民歌这一民间瑰宝。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在讲话中表示: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大意义。
全国优秀非遗民歌邀请展演作为首届高邮艺术节的重头戏,是一次非遗民歌的大荟萃,是一次最高水准的民歌盛宴。当晚,来自全国的18支民歌队伍齐聚高邮,同台展示非遗民歌的特色风采,演出了福建闽南民歌、广东惠州民歌、重庆川江号子、陕北民歌、蒙古长调、苗族山歌、新疆哈萨克族民歌、苏州吴歌、茅山号子、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南京高淳民歌、淮安金湖秧歌、镇江南乡田歌、宝应民歌等地方经典。
“一只鸭子一张嘴哪,两只那个眼睛两条腿。走起路来两边摆哪,扑通那个一声跳下水。依啧啧来,依啧啧来,呱来呱去来戏水哪……”由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表演的高邮民歌《数鸭蛋变奏曲》是本届全国优秀非遗民歌邀请展演的开场曲目。孩子们用稚嫩清脆的声音和精湛的表演,将小鸭子们憨态可掬、生动活泼、下水嬉戏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赢得了场下阵阵掌声。
整场活动掌声不断,好评如潮。许多观众表示:现场的民歌表演,不仅让他们体验到了不同的人文风俗,而且让他们感受到演员们的认真执着。据悉,除了当晚在体育休闲公园大剧场主会场的演出外,演员们还在盂城驿景区和世茂家居广场举行两场惠民演出,让更多群众领略非遗民歌的独特魅力。
(江苏省非遗办)
上海“诗乡”顾村保护非遗结硕果《广福乡粹》正式发行
被文化部批准为“诗歌之乡”的十年来,上海诗乡顾村在上海和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过两年多的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和编写校对,一本25万余字、汇集顾村镇广福村1500多年史料的图书——《广福乡粹》2017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发行。
《广福乡粹》分为溯源沿革、古迹遗存、乡贤闻人、农事商贾、教育医药、古诗文萃、节庆习俗、方言汇释、歇后俗语等9个章节。该书计划出版一万册,其中一部分将赠与村民,让更多人认知和传承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据村支书刘冬云介绍,除《广福乡粹》外,还组织编纂了《艺海情深》和《乡土情缘》两本书。
宝山区委书记汪泓在贺信中表示,作为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活动,该书的首发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和传播”。
随着顾村镇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广福村地块已被列入“新顾城”和“S7”等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改造,动迁工作进入倒计时。为留住千年广福文明,流传万世“义”“孝”美德,2015年起,村里着手启动影像拍摄、史料搜集等一系列乡土文化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得到了宝山区文广局、顾村镇党委、镇政府和全体村民的共同支持。
位于菊泉文化街,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集艺术品展览、收藏、文化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龙现代艺术馆,也将于近期开馆。
(经济网)
2017年度上海市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总结暨非遗大调研工作会议召开
2018年1月19日,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召开2017年度研培计划总结暨非遗大调研工作会议。市文广影视局、市教委、市非遗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通报了近期本市研培工作情况,开展了各校研培成果交流。市文广影视局副局长尼冰出席会议并讲话。
研培计划是文化部、教育部于2015年启动的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为非遗保护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提升传承能力。上海市共有8所院校入选,院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研培成果受到文化部多次肯定。去年11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研培计划现场经验交流会。
2017年度,上海市共承接研培任务19期,其中培训5期、研修14期,累计培训学员514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培训项目涵盖刺绣、木雕、苗族银饰锻制、琉璃烧制、印泥制作、竹艺、纤维编织、竹柳草棕编、陶器烧制、漆器制作、蜡染、缂丝、徽州雕刻等各门类。经过2年半的实践,本市研培工作逐步从面大量多的“培训”向求专求精的“研修”过渡,质量显著提升。
市文广影视局副局长尼冰在会议讲话中强调,2018年上海市将以“科学保护、传承弘扬”作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新时代非遗工作的新要求,继续深入推进研培计划,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着力提升传承人群发现美的能力,引导传承人群捕捉需求变化的意识,坚持“用”字引领的理念,传授改进工艺的知识。
(费毅)
上海非遗手工技艺精品展惊艳台湾
2018 年1 月20 日,“欢乐春节”暨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指尖上的非遗——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在台湾高雄佛光缘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上海文化联谊会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佛光缘美术馆承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吴榕美、佛光山副住持慧传法师和参展海派非遗传承人、台湾手工艺艺术家代表等一百余位两岸嘉宾出席开幕式。
吴榕美副馆长代表上海主办方致辞。她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本次展览将上海14位非遗传承人的65件精湛作品带到台湾,展现出海派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希望通过展览的举办,让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为沪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慧传法师表示,佛光山星云法师非常高兴沪台携手促成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在台举办,使台湾民众有机会欣赏海派艺术的瑰宝,佛光山愿继续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和海派非遗传承人张海民、李蔷、沈德盛、曹平、单大禹等向台湾观众介绍了此次来台展出的海派非遗手工技艺的经典项目及作品,包括蛋雕、海派绒绣、犀皮漆髹饰工艺、传统铜香炉铸造技艺、琥珀、水晶、金镶玉雕刻、朵云轩木版水印、海派剪纸等。海派蛋雕技艺传承人房清芳现场表演了海派蛋雕技艺,赢得了现场来宾的热烈喝彩。精巧绝伦的海派非遗手工技艺令台湾观众倍感惊艳,流连忘返,还有观众热情地提问了解相关作品创作的细节。
作为2018“欢乐春节”和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指尖上的非遗——上海手工技艺精品展”将持续到3月4日。3月2日至4日,主办方还将在高雄佛光山举办“欢乐庆元宵——上海传统文化大市集”活动,将欢乐春节沪台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文化上海”微信公众号)
2017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部非遗司的业务指导下,由光明网主办、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协办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于2018年1月24日圆满结束。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在致辞中说,非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举办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目的是关注默默奉献、辛勤坚守的非遗保护人士,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在致辞中说,传承中华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活动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希望有更多媒体加入到非遗传播工作中来,助力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本次推选活动2017年11月初启动,通过专家推荐、各省市文化厅局推荐以及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共收到有效推选1229人次。经过网友投票、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最终推选出10位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承运 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郭俊陆 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尚长荣 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 淼 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调研员
乌丙安 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吴水根 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严蔚冰 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姚建萍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钟连盛 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亮点纷呈
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影视产业委员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北京钟山紫晶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2018首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于1月31日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盛大举行。
晚会以39项世界级非遗、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为主要內容,以经典戏曲、特色民歌、民族器乐、民族舞蹈、中国武术、杂技、曲艺类节目、工艺美术类、书画类等形式,向观众综合呈现中国非遗瑰宝。
晚会独具匠心的设计,带给观众的是不一样的视角冲击和艺术感受。非遗节目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角,非遗项目与艺术有机互动,特别是非遗项目与著名演员、明星等跨界合作,组合成新颖别致、极具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节目,为中国非遗的传承推广进行了成功探索。
除在舞台上展示绝技绝活、作品产品外,晚会还通过VCR、微电影的形式,讲述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背后的“中国故事”。不同样式的非遗项目,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们在享受晚会精彩纷呈的节目同时,对中国传统非遗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新华网)
2017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件大事
一、《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由浙江省文化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共同制订并发布
在文化部非遗司支持指导下,浙江各地相继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7月,传承人对话设计师:青出于蓝·传统染织技艺论坛在桐乡举行。9月,“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暨传统竹制技艺对话活动在拱墅举行。12月13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
二、首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在杭州举行
5月11至16日,首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暨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在杭州举行,“浙江曲艺振兴计划”同时启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副巡视员任群等领导出席并讲话。
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在大运河畔开馆
6月10日,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系列活动在杭州市运河文化广场举行,副省长成岳冲等领导出席并为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授牌,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出席并讲话。与此同时,举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开馆仪式暨首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百优”图书评选、展览活动。
四、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9月21日,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式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等领导在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陪同下参观展览。来自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280个参展项目4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参演。
五、文化部指导支持的中央美术学院驻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
9月23日,文化部指导支持的中央美术学院驻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工作会议暨揭牌仪式在东阳举行。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等领导出席并为传统工艺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是文化部支持设立的国内第七家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六、“好戏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保护成果展(2014-2017)在金华中国婺剧院举行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传统戏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10月至11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保护成果展(2014-2017)在金华中国婺剧院举行,同时举行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工作座谈会和第四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仪式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专场。
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捐赠仪式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11月23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38件精品力作捐赠仪式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出席,并为徐朝兴、陆光正、嵇锡贵等2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
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列为省委、省政府文化浙江建设重点工程之一
12月9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提出,今后5年重点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被列为“文化浙江建设十大工程”的第三大工程,提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非遗名录项目保护、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等工作。
九、王淼荣获第四届“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奖”
12月20日,由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度第四届“CSR中国文化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调研员王淼同志获得“杰出贡献人物奖”。
十、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12月29日,浙江省文化厅发文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79人。全省传承人队伍建设得到了大力加强,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1110人,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比达到103.2%。
(浙江非遗网)
“百年旗袍展”亮相巴黎
2018年2月8日晚,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上海瀚艺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星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一带一路”大型中国非遗服饰精品展——“百年海派旗袍展”开幕式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旗袍展展出了数十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收藏的珍贵旗袍实物和民国时期老照片、月份牌以及现当代著名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新式旗袍,为法国观众呈现了不同时期中国旗袍的主要特点与风格,揭示了旗袍的百年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旗袍展品均由服饰专家精心遴选而出,集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1世纪近百年的时间。
“百年海派旗袍展”通过精致丰富、底蕴深厚的展品,结合旗袍走秀和专业讲座,在中国春节期间为巴黎观众带去一场传统与现代、怀旧与创新交织融合的文化盛宴。展览持续至2月28日。
布展期间,高春明会长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寻找合适的展具,高春明冒着严寒跑遍巴黎郊区的中国店铺;为使法国模特能够理解中国旗袍的韵味,旗袍专家为模特一遍遍演示;布展时间短,团队就挑灯夜战,不顾刚刚经历过长途飞行的疲劳。在他们的多方努力下,旗袍展顺利开幕。开幕式当天适逢巴黎降下多年未遇的大雪,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严振全、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郭玮、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巴黎时尚博物馆艺术总监科达、前巴黎七区副区长勒华、库尔布瓦市等各界嘉宾百余人冒着严寒,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秀、观展。
当晚19时,伴随着悠扬的中国传统民乐,旗袍秀精彩亮相。十余位法国模特身着中国新式旗袍款款走来。西方面孔搭配东方传统服饰,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旗袍上的刺绣和花纹,在模特们曼妙的身姿和优雅的步履中仿佛获得了生命,似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呈现在来宾们面前。为了此次走秀,主办方特别订制的20套旗袍,采用“水墨”“凤纹”等中国传统元素和手绘、刺绣等传统手法,将“古朴内敛”、“低调典雅”等旗袍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当下时代美学特征巧妙结合,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14年前,高春明会长曾在巴黎服装博物馆主持举办过“上海服饰文物展”,这是中国服饰展首次在巴黎亮相,引起了法国各界的高度关注,轰动一时。时隔14年,他再次将海派文化精品向巴黎观众呈现。高春明会长在带领嘉宾参观展览时介绍,旗袍源于清代满族妇女的服装,20世纪初,受到海派文化浸染及西方服装的影响,最终形成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海派旗袍风格。
巴黎高等艺术学院(ESLAP)时装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妮可在观赏完走秀及展览后表示:“以前在课堂上时常听到的中国裙子——旗袍,今天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美得令我感动。看得出中国的设计师们在不断地传承、创新,在追寻经典与时尚的平衡,将东西方元素结合,使两种文化产生美妙的碰撞和交融。希望今后还能看到更多的中国服装设计展亮相巴黎。”
展览开幕之前,为促进法国民众对旗袍的了解,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中国服饰史专家高春明,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天,上海瀚艺服饰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周朱光还应邀作了旗袍专题讲座,为法国公众讲解旗袍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以及旗袍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开幕式受到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华丝路、欧洲时报、环球时报、法国侨报、文汇报、大众网、中国侨网、国际在线等多家海内外媒体竞相报道。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学习缶翁 上海-别府大学生书法展在沪举行
2018年3月2日下午,《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四十周年:学习缶翁 上海-别府大学生书法展》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和日本别府市美术协会主办,活动得到了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浦东新区政府、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相关领导和上海师范大学、日本别府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仪式。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四十周年。上海吴昌硕纪念馆1997年经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介绍与日本别府大学开始友好交流,吴昌硕艺术成为中日民间友好文化交流的桥梁。20年来,又与别府大学、别府市美术馆、别府市美术协会、别府市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友好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合作举办了“迎香港回归书画展”、“吴昌硕艺术报告会”、“吴昌硕诗书画印展”、“中日友好青少年书法展”等活动。2017年分别在上海、别府两地成功举办了友好交流艺术展览,得到了上海市外办和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的高度评价,同时还实现了浦东新区人大、政府与日本别府市的友好交流。2017年12月,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和别府市美术协会在日本别府市举行了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协议书的签字仪式,今后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弘扬吴昌硕德艺双馨的精神,进一步促进中日民间文化交流。起步于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和别府大学的文化交往,经过20年的共同努力,已为两地文化、教育、旅游、经贸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展出的60多幅大学生作品是艺术传承发展和中日友好交流的硕果,以歌颂中日人民友好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创作的书法作品和临摹吴昌硕及中国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为主,展示了中日大学生们学习中国书法的优秀成果,中国优秀的传统书法艺术在中日两国大学生勤奋努力的练习之下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此次展览为期一周,于3月7日闭幕。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发布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部非遗司的业务指导下,由光明网主办、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协办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于2018年1月24日圆满结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现场发布了“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名单。
一、习近平总书记“捧场”非遗,激励传承好非遗技艺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徐州马庄村,看到村民们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岁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递上自己制作的中药香包,总书记问:“多少钱?我买一个,捧捧场。”王秀英回答说:“不要钱,送给总书记。”总书记还是坚持付了30元。总书记的“捧场”极大地激励了传承人把非遗技艺传承好,带领村民致富。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参观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厦门漆线雕、莆田木雕、闽南影雕、福建脱胎漆器等世代相传的闽南传统工艺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闽南特色文化和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意见》对于推动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提出要遵循“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使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提高从业者收入,促进城乡就业。文化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分工方案》,明确了21个部(委、办、局)和4个全国性协会、联合会的职能分工和任务要求。到2017年底,贵州、天津、内蒙古等10个省(区、市)已出台当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四、全国78所高校参与2017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2017年,文化部会同教育部继续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印发了《关于实施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参与高校从原来的57所增加至78所,全年共举办研培班196期。贵州、江苏、浙江、山东等13个省(区、市)启动省级研培工作,全国研培计划总覆盖传承人群达4.8万人次。经过3年实施,研培计划从传统工艺扩展到传统戏剧、民俗和老字号非遗项目,受到传承人群普遍欢迎,在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帮助相关人群脱贫致富,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效果显著,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五、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丰富多彩
为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成果,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共举办2000多项大中型非遗宣展活动,参与群众超过1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激发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六、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进社区成亮点
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于2017年6月10日至18日在成都成功举办。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遵循“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的理念,以“世界风、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为主线,举办了开幕活动、国际会议和国际论坛、传统表演艺术展演、非遗大展、非遗竞技成果展、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等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在成都广泛开展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活动,组织了来自全国的40支演出队伍和13个国家的16支演出队伍,把400余场精彩的表演送进成都22个区(市)县的326个社区。广大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优秀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七、全国开展“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主题传播活动
为积极宣传我国非遗保护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化部、中央网信办于9月联合主办了“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中央网络媒体分四路,赴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开展非遗采访活动,全国1000余名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参观体验,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网上媒体报道量51.6万篇,相关话题阅读量5981万人次,点击量过亿次,提高了群众对非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八、全国广泛传统戏剧区域性会演,提高传统表演艺术传承实践活力
2017年,全国广泛开展传统戏剧等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区域性会演活动,逐步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会演布局。这些会演活动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河南省“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四个省份9大院团约500名演出人员连演18场,能容纳1800人的大礼堂场场爆满,9家网络直播平台同步推送,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万人次;山西省长治市“传统戏剧驻场演出”,以急需保护的非遗传统戏剧、曲艺项目39家基层剧团为演出主体,其中民营剧团32家,全年演出200场。区域性会演活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以基层剧团为参演主体,有效检验了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了剧团的传承实践活力,提升了传统戏剧的社会影响力。
九、推动传承人变从业者,非遗助力精准脱贫
全国开展非遗+扶贫的经验越来越多,成效明显。贵州省文化厅提出“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和“文化富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工作思路。其中,非遗保护助力文化扶贫成为以大文化助推扶贫战略的重点和亮点。贵州省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分级分类分层开展大规模传承人群培训,对具代表性和市场空间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如织染、刺绣、银饰、漆器、雕刻、竹编、陶艺等进行重点培训,推动传承人变从业者,不仅有利于扩大非遗的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让千家万户的百姓在传承发展传统工艺中脱贫致富。以黔东南州为例,目前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通过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实施“一村一品”,开展多层次传统工艺比赛,举办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建设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和体验街区等多项措施,逐渐探索走出一条以非遗项目为依托,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十、网络直播+非遗,推动非遗更加亲近年轻人
2017年,网络新媒体广泛、深度参与非遗传播,被业内称为“非遗直播元年”。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非遗开始与网络直播“联姻”,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登上直播平台,现场展示平常难得一见的非遗“绝技”。6月至8月,光明网策划开展了30多场“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直播活动,深入等12个省(区、市)走访了40余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传播了非遗人的执着坚守和文化传承。6月上旬,“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活动中,直播平台对8场非遗服饰秀全程直播,国内网络观众近2000万人次,海外观众近300万人次。凭借强大的互动性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网络直播+非遗”让非遗摆脱高冷印象,与年轻一代面对面,非遗保护传承更加青春,充满活力。
(浙江非遗网)
《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丛书出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了“智慧中华·我是非遗小传人”系列丛书,主编是上海市杨浦区少年宫主任朱茹洁,共5册,分别是《剪出万千世界》《与众不同的盘扣》《上海灯彩真神奇》《奇妙草木扎染》《好吃又好看的面塑》,每一册都包括微课程、课程教材和手工材料包,涉及非遗历史文脉、艺术特色、技艺工序与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创意衍生品等内容,涵盖工艺制作、鉴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模块。这套丛书既是对杨浦区中小学学生非遗传承成果的检阅,也为杨浦区中小学学生非遗传习课程提供了教材。
(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