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
——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侧记
2018-10-14张玉玲
张玉玲
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活动落下帷幕,十位在非遗领域辛勤耕耘的代表人物脱颖而出,走到了前台,讲述着自己的非遗故事和人生感悟,分享了自己的非遗“缘分”和文化情怀。尽管揭晓活动已过去了几天,但其中的亮点和泪点仍让人久久回味,其中的智慧言语、精彩观点还“余音绕梁”,让我们再一起拾撷那些动人瞬间,细细品味、珍藏。
2018年1月24日,光明日报大会议室,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现场,红色主色调简朴而热烈;暖场的非遗视频,座位周边的银饰、刺绣、雕版等非遗技艺展示,令会场内的文化味扑面而来。全国非遗界代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为乌丙安颁发荣誉证书
“今年整整90岁了,荣幸地从‘80后’进入‘90后’了。”最年长的乌丙安教授作为第一位“非遗年度人物”,快步登上舞台,他幽默睿智的开场,敏捷自如的行动,让在场的后辈都不禁为乌老的乐观和健康鼓掌喝彩。他谦逊地感言:“荣誉应该属于大家,特别是传承人和传承人群,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希望国家十几亿人都自觉地保护非遗,这是我一生的想法。把心思都放在非遗上,是责任和义务,更是本份,我自得其乐,非常开心,这也就是长寿的本钱。”乌老分享了非遗的心得,还顺便告诉大家长寿的“秘籍”,言谈举止中都是对非遗的热爱。“非遗不是表演,也不能游离于生活外,非遗就是生活,应该回到民间、社区,与普通的老百姓息息相关。”60多年来,非遗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从“小乌”变为“老乌”,再变为“乌老”,不变的就是这份对非遗的热爱和真挚。
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尚长荣
像乌老一样,也似“老顽童”,也热爱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尚长荣眼神清亮、表情丰富,举手投足间都“有戏”。在表演艺术领域荣誉颇丰,尚长荣对“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荣誉却“诚惶诚恐”,“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340多个剧种中的一种,要传承好京剧艺术,需要一批有血性、灵魂、品质的戏剧人去传承。”尚长荣欣慰地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了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研习班,培养新人。尚长荣还回忆起他演《曹操与杨修》时的情景,不仅精读剧本,他还读《曹操文集》,看曹操颁发的政令、军令,吟诵曹操的《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演活了有血有肉、有才有略,被“伟大”缠绕、也被“阴谋”束缚的曹操,他希望年轻人也要爱一行、专研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
“我虽然坐轮椅,好像鸟儿的翅膀断了,但心要飞翔,继续非遗的新旅程,与大家一起创造时代的荣光。”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调研员王淼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来到现场,他送来了一段视频。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他刚挣脱“死神”的魔爪从重症监护室出来。视频中,他面容清瘦,声音气息尚显不足,他努力用尽全身力气想把每个字说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每一分钟都有民间艺术品种消亡,每一分钟都有民间艺人去世,呼唤非遗保护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浙江率先实践,先行先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取得不平凡的成绩,文化部两次在浙江召开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推广浙江经验。浙江能够取得超常规的成绩,功归组织,功归大家,我作为非遗处长也尽力了。因为与时间赛跑,长期超负荷工作,2014年10月底我昏倒在会议室前送医院抢救。我感觉是一辆老爷车一直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很拉风,有掌声,有欢呼声和叫好声,但突然发生故障,送进大修厂修理,发现机器完全组装不起来。我在重症监护室醒来,四肢不听使唤,医生说四肢瘫痪不要紧,可以人家帮助你做事,但是呼吸更重要,有氧气吸不进去,会危及生命。我三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在北京也治疗7个多月,发现好不了了。余下的人生怎么办?我不能躲在医院里整天看电视、看天花板。我的人生进入倒计时,时日无多,我要抓住生命尾巴,再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我决定边康复边工作。”
这些肺腑之言,这些生命的呼唤,令现场参会者闻之动容,纷纷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大家为王淼坚韧的生命力、对非遗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而由衷鼓掌,希望为王淼加油,为他带去敬意、鼓励和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动情地说,王淼代表了所有参与非遗保护的人,他们愿意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志愿者精神”,“志”是伟大的目标与初心,“愿”是要记住初心,努力工作,鞠躬尽瘁!
“举办‘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目的就是要关注默默奉献、辛勤坚守的非遗保护人士,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在致辞中说,光明日报作为以思想文化为特色的中央党报、光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始终坚持文化担当和文化责任,要努力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培育成为凝聚中国非遗人的年度盛事,成为能产生巨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文化部恭王府副馆长孙旭光为姚建萍颁发荣誉证书
“飞针走线、上下腾飞,她手里绣出的是一片壮丽山河;花团锦簇、绿柳成烟,她心中编织着的是一副盛世江南。”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身着一袭旗袍款款登台,秀出苏州绣娘特有的温婉与柔美。作为“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姚建萍2017年最自豪的事是为国际奥委会博物馆制作国礼。国礼要求既是能代表民族和国家特色的艺术品,而且题材内容要与体育相关。经过反复创意,最终绣品选取明代画家绘的侍女蹴鞠图作为创作内容,表现出中国女性早已开始蹴鞠运动,也与今天足球相关。姚建萍欣喜地说:“能用手中的针线绣制国礼,传达给世界,觉得特别自豪和荣耀。”
像姚建萍一样,“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钟连盛也同样让中国非遗与世界对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经过近40年的潜心钻研,让这门号称“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中国传统技艺在他手里进一步发扬光大。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国事活动中,钟连盛以精湛的技术表演向国际宾朋展示了独特的景泰蓝技艺和中国非遗人的工匠精神。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为严蔚冰颁发荣誉证书
“吞吐运气,导引纳息,他让古老神秘的易筋经成为万千百姓的健康福音,用医者仁心的言传身教造福国门内外,传播大洋五洲。”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适应现代人身心锻炼需要,以防、治、养于一体的中医导引法,通过伸筋拔骨、吐故纳新、守中和合,达到强筋壮骨、固摄精气、濡养脏腑、涵养心性的效果。他坚信:“中医必会走向世界,易筋经作为中医导引经典,可为人类健康造福。”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李虹霖为巴莫曲布嫫颁发荣誉证书
在中国非遗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因此荣获“2017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她回顾,从2007年开始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法定会议,一路走来,到2017年,整整十年了。“参加了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我的工作任务就是把我们国家的非遗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很有特殊性,时间上贯穿于一年四季,空间上覆盖中华大地,乃至海外华人社区。“二十四节气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同时每隔15天一个节点也不断提醒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和尊重非遗项目。”巴莫曲布嫫如是说。
“秉承家传八代绝技,播散五湖四海传人,他用琳琅满目的苗族银饰演绎着脱贫致富的华章,筑起民族富裕的丰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吴水根因此“双喜临门”:成为十九大代表,又获得“2017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在三十多年的制银生涯中,吴水根打破了“自家技艺绝不外传”“打银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大胆招徒,开枝散叶,让更多村民通过银饰加工制作实现致富。
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
“高山觅流水,他让千年的古琴在今天遇到了民族传承的知音;阳春笑白雪,他用七弦弹奏出古琴欣欣向荣的春天。”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获得了“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在现场弹奏一曲后,他说:“以前知音难寻,今天在座都是非遗保护的资深专家、组织者、领导者、推动者和守护者,还有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非遗保护的知音。”弹奏古琴自古是中国文人雅士的生活,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身理性、乐教等,丁承运希望,除了传承古琴技艺,这些文化精神,也要传递给后继的人,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敬畏之心。
“山西人吃醋而不知醋。不了解醋的营养成分,也不了解醋的文化。”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俊陆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传承和保留原滋原味山西老陈醋原料、工艺、味道和营养成分,另一方面不断创新非遗保护模式,将山西老醋特色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创建全国调味品行业首个非遗醋文化宣传园——“东湖醋园”,并创建以展示推广非遗文化为主、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老西醋博园”,让游客品尝醋茶、醋点心,体验制醋全过程。当选“2017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郭俊陆更感受到了责任,他说,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弘扬非遗文化,必须得有诚信,用真材实料;必须得安全,工艺和流程保证健康,他以一副对联自勉:“尊天规做人正和,守地法做事勤慧。”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致辞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中华文化增色,为美好生活添彩,需要更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在致辞中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遗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更加重视非遗传播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
在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现场,安排了中国满绣、徐州香包、华县皮影、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雕版印刷、北京毛猴、北京剪纸、易筋经的非遗体验,尤其是来自云南边陲的腾冲皮影表演,刘永周、刘安奎、刘朝侃一家的皮影表演技艺已传承六代了,这次是三代人同台表演,让大家看到了非遗传承在民间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雕版活字专业写样师芮名扬与钧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军展示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题字以及纪念杯
除了非遗的现场体验,主办方为了全方位展现非遗,让非遗“活”在当下,可谓“用心良苦”:特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雕版活字专业写样师芮名扬题写下遒劲有力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八个大字;邀请钧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军制作“飞天”作为奖杯,在传统的钧瓷技艺中创新性地融入敦煌飞天的灵感造型,既传承又发展,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艺术品;而“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证书,由20名绣娘花六天时间手绣完成的,中国满绣第五代传人刘思彤说,一针一线中,留下了满绣八百年的文化基因,也代表着对“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致敬;这次绣证书的创意,还表明刺绣不仅仅是绣画和绣在服装上,其实可以绣在任何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可以拓展为多种方式和多种呈现,让满绣“活”起来。
“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都是传承人,也都是实践者。”巴莫曲布嫫深有体会地说,联合国教科文公约框架下,提出“多元行动方”的概念,以社区为中心,传承人和实践者为桥梁,号召全社会共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国内现在提出的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也是要求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