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

2018-10-13杨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方法探讨中职教学

杨玲

【摘 要】《经济学基础》是经贸类学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理论性较强,中职学生学起来兴趣不高。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学;经济学;现状分析;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55-02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分析解决的初步能力,同时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中职层次的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差、基础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出现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更难的困境。所以,进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中职生刚开始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较高,但随后下降。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刚开始对该课程有兴趣,是因为该课程一般开设在一年级,由于刚进校对所有学校的事物及课程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经历学校和专业的志愿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有了重新定位,想好好学习掌握技能,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同时由于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将为学好后续课程做准备,学习开始兴趣浓,也较为主动,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体系严密,概念难理解,公式计算画图等逐渐增多,学习渐渐困难起来,随后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近一半学生認为学习该课程没有用,主要因为与今后的工作内容不直接相关,并且没有与学生报考的各种职业资格证挂钩。近一半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没有明确目标,还有近30%的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2.中职生文化底子差,学习基础薄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文化底子差。他们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些学生数学、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再加上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数理知识掌握不深入,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比较大的障碍。不少学生在数理推导、经济学术语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老师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过分讲解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只会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职教育是比较注重学生活动的,但不少老师整堂课在讲理论知识,学生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

二、中职《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1.根据中职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削减过于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更实用更接近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虽然《经济学基础》是经贸类众多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一成不变。每个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另外,中职学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局限,在讲授过程中就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经济管理中众多专业应该选取更接近本专业实际应用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理论最大化理论的学习,会计专业应该加强成本理论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加强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学习。只有真正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2.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其中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经济主体的供求分析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角色由理论讲述转变为参与指导、提供帮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任务的探究和完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以往课堂讲授从概念到原理的内容体系,凸显了中职教育的特色。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汽油价格涨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多还是减少了?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感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而且非常有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和时政相结合,多用最新的数据说话,这对后期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以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职《经济学基础》课教学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不是对某个经济观点或封闭体系的“经典教条”的灌输,而应该注重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研讨活动的支持者,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不是通过几个实践学时就可以简单培养的,而应该把这个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甚至有个别知识点放手让学生来讲,教师适时进行知识点的点拨,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应侧重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利用案例,尤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说服力和时效性强的案例来讲解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本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出发,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方法探讨中职教学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