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残障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8-10-13蔡启连程蕉陈伟邹超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
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

蔡启连 程蕉 陈伟 邹超海

摘要:为了了解当今职业教育背景下残疾学生的就业状况,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残障生就业主要存在缺乏职业意识、沟通障碍、家庭支持力度低、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完善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法律政策;给予残疾人家庭更多的支持,帮助其端正就业观;各方加强合作,做好转衔服务工作,优化资源整合,更好地促进残障学生就业及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残障学生;就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226-03

职业教育是帮助残障人士向就业过渡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残障人士就业及教育问题。新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规定:“残疾人职业教育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主,并加强就业指导,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可用于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教育”[1]。在“残疾”概念更多被赋予“障碍”内涵的今天,中国残疾人就业事业的推进呈现出了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趋势,同时也展现出了人文关怀且更专业的服务,因此,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来推动残障学生就业水平的提高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广州市残障职业教育2013年才正式发展,残障人士职业教育后就业问题也日益受关注。本研究抽样选取了广州市十四所中职学校近两年残障学生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人们最关注的就业问题,对探讨广州市大量残障人口的职业教育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残障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职业教育后残障学生就业主要有残联推荐、学校推荐、校园招聘会、自主创业四种途径。如果学生残障程度较重而无法在社会公开就业时,庇护性就业像工疗站、残联下属的广州市展能中心能为他们提供去处。

1.残联直接推荐就业。毕业后到广州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登记就业,是残障学生就业的一种途径。城市的每个街镇都有残联专职干部,供残障人士求职登记。市、区、街道三级就业信息沟通分享机制,为残障人士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残联的支持性就业工作对残障学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中职学校与残联的对接促进了残障学生的就业。

2.企业和学校的主动对接。在学生实习期,学校跟企业双向联系,根据各自需求合作。通过调查学校是否有为残障学生推荐实习单位可知,约83%的学校会为学生联系岗前实习单位,而普通中职院校残障学生人数不多,学校基本会为他们联系企业单位,推荐实习就业。

3.举办校园招聘会。在残联协助下召开校园招聘会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途径的一种方式。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企业单位来学校专门针对残障学生召开招聘会。例如A校每年都会举办招聘会,并且每年举办的招聘会不仅面向应届生,招聘信息还会通知往届毕业生,对往届的学生同样敞开大门,大部分学校跟企业都有固定的联系,推动了残障学生的就业。

4.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残障人士灵活就业的一种途径,国家对残疾人创业也给予支持。《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对‘互联网+就业、居家就业、社区就业、灵活就业等适合残疾人的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一批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服务[2]”。南方日报2016年9月22日报道的“农村电商‘中国合伙人”新闻报道了肢残生邹婷婷,她是A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她在家乡经营网店销售家乡土特产。她说加入农村电商“合伙人”后,团队的工作让她感到很充实、很惊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不但能够带动家乡的农民致富,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就业持久性

通过调查发现,残障学生就业受就业环境、人际交往、工作程度等因素影响,就业时出现持久就业、间歇就业、就业一次即失业、毕业即失业等情况。残障学生就业时往往处于劣势,毕业即失业的情况颇为严重。对于已经就业的残障学生,受就业选择的限制,很少会出现更换工作或者离职的现象。国家对残障人士就业稳定性方面也予以高度重视,2013年1月6日,《全国残联就业中心主任工作会议》上强调:“不仅要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还要增强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扶持社会用人单位,稳定残疾人就业。稳定就业需要社会用人单位的支持,法律和国家政策明确对就业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一般不予以辞退。”[3]

(三)就业辅导人员

在残障学生的就业支持辅助方面,约83%的学校会安排就业辅导员,有约17%的学校未安排就业辅导员。辅助残障学生就业方面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方式,目前广州市职业学校就业辅导员的设置,大概有以下两种情况。

1.教师兼任就业辅导工作。大部分学校都表示为残障学生就业工作安排了就业辅导员,但几乎没有专职的就业辅导员,职业学校特教方面的教师基本都兼任普通班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具备职业技能知识但不是专业的特教教师。2016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到了“培育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队伍,发展支持性就业”的十九个字方针[4],里面提到了要培训2500名就业辅导员,这将对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起重要作用。

2.聘请校外社工机构辅助就业。有将近42%的学校有社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而58%的学校则没有购买社工机构的服务,通过调查得知,經费问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学校普遍存在雇佣专业就业辅导员的需求,鉴于就业辅导员还不是正式职种,现在多由义工或社工兼职担任,有学校表示学生就业有社工服务效果会更好。

例如S学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就业辅导员,只有两位教师兼特殊学生就业工作,毕业生人数较多时,该校会聘请“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跟进辅导学生就业。在学生实习期,学校和聘请的专业就业辅导人员一起制定实习学生每个月的“IEP计划”,机构要向学校反馈工作,学校老师也会监督“IEP”进行的情况,并根据进展出现的问题调整修改“IEP”计划。

(四)就业档案管理

1.市残联设立信息管理系统。《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确保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信息数据应录尽录。”[2]广州市残联较好地贯彻了这方面服务要求。残障人士信息管理系统是广州市残联管理残障人士就业档案的一个平台,同时使用中国残联提供的实名制系统,所有的就业年龄段的残障人士进行实名登记,市残联自身开发的系统跟中残联系统同时使用对残障人士的信息进行管理。

2.校内就业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对残障毕业生就业都没有做到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学校为学生就业建立的只是简单的纸质档案,缺失系统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学校内部由于师资不足、经费等问题,使得在学生就业档案管理工作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信息管理不够规范。

二、广州市职业教育残障学生就业问题

(一)个人能力欠缺影响

1.职业意识欠缺。有些残障毕业生往往不能主动就业,职业意识欠缺,所以职前教育训练很重要。职业意识不应该只是在有工作能力的条件下才去培养,职业课程应该要让孩子知道用劳动获取报酬的概念。中小学阶段应当建立系统的职业认知课程,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职业意识,学习不能只面向书本,更要面向社会。有专家认为可以结合国家职业分类,梳理出浅显的职业介绍和体验方式,分阶段让中小学生去学习尝试,从小树立职业认知,进而形成职业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职业兴趣更浓厚、禀赋更高的学生加入现代工匠队伍。

2.存在沟通障碍。残障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障碍以及其他自身问题导致难以适应工作,特别是与人沟通存在严重的障碍,而这种问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L学校2013级《面包烘焙》专业两位智力障碍四级的学生,在学校帮助下在肯德基实习工作。这两位学生的家长都觉得孩子就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与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有些残障人士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到工作环境中,所以沟通障碍是其就业的一大问题。

(二)外部环境问题

1.家庭支持力度低。学生就业受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家长角度分析可知,出于对孩子的安全保护,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离家远的地方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但是与孩子实际能力不匹配,不愿意让其从事简单低层的工作。可见,家长自身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家庭没有意识培养孩子积极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而因为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从而造成孩子在就业上的消极表现。

2.相关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认为接收残障人士就业是一种负担,担心其易受工伤,而后续没有政策的保障导致企业顾虑后续的责任问题,所以就业政策的制定应该和社会相衔接。同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应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像政府单位里面的清洁工作、食堂工作,可以规定留出岗位来接收这些学生就业。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岗位的需求专门培训学生,关键要有政策支持。

另外,学生完成教育阶段学习后的转衔服务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障学生的就业水平。目前,广州市残障学生就业扶持方面,学校责任跟残联职责划分过于明显,接轨工作不足,大部分学生从学校到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相关政府部门如果能做好职前、职中、职后的衔接,对学生就职的心理调整和稳定就業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广州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就业问题改进建议

(一)完善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法律政策,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资金投入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认识不够,不愿意为残障人士提供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完善相关服务的政策法规,提供政策优惠和奖励,提升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也要起到带头作用,主动安置残障人士就业,提高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责任意识。经济是基础,经济起决定作用,除了需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经费投入,还应制定相应的经费标准和规范。有了资金支持,才能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残疾人家庭给予更多支持,端正就业观

家庭成员是残障人士接触最多的对象,对其成长发展的影响很大。因此,家庭成员要充分认识到残障人参与社会就业的价值,就业不仅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家庭成员要端正自身的就业观,期望值与残疾人能力要相匹配,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无贵贱,任何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因此要积极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就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各方加强合作做好转衔服务工作,优化资源整合

学校与残联合作服务残疾人就业应当覆盖转衔服务过程的始终,这些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使资源发挥最优的效果。加强教育部门和残障人士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在转衔准备阶段,学校应当鼓励家长、学生、当地残联以及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促使政府与用人单位尽早地参与到残障学生的转衔计划中来。残障学生在学校期间也可以短期参与残联提供的职业培训项目,或者到企业体验工作,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EB/OL].[2017-02-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17/content_5178184.htm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

[EB/OL].[2016-11-02].http://www.cdpf.org.cn/zcwj/zxwj/

201611/t20161102_572305.shtml

[3]全国残联就业中心主任工作会在广东召开 增强残疾人就业稳定性[J].中国残疾人,2013,(02):16.

[4]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R].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

2.htm.

猜你喜欢

就业职业教育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