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2018-10-13李思滨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新媒体

李思滨

摘要:大学生“融合发展”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新媒体时代资讯传播、思政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新特点的前提下,在行政管理、学习生活社区建设、实践活动组织和发展平台提供等教育管理方面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契机。

关键词:融合发展;大学生;协同创新;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001-02

一、大学生“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学生培养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该理论指出,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发生在学生所处的诸多情境与关系之中,情境与关系的互动形成了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1]学生个体在高校所处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促成学生的成长。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调动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相关因素的互动关系,让诸多因素充分融合和互通,从而可以促成大学生在认知与人格、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主体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所谓“教育主体”,从客观层面来讲,包括教育实施者、教育受体、教育环境、教育制度等;从主观层面来讲,包括知识系统、价值观体系、规范意识、文化习惯等。“教育主体”之间充分地互动交流是高等教育达到教育目标的前提。大学生“融合发展”,就是要在高等教育的框架内,通过激活主观与客观诸多主体的互动关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大学生“融合发展”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日臻完善,使学生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来承担不同的责任”[2]。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融合发展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组织框架内通过打破传统的年级、专业、班级、寝室等组织形式的限制,克服思维模式限制,以融合的方式在大学校园内完成思维模式更新,并指导大学生以全新的行为模式完成学业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融合发展是指大学生个体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多元心理响应活动,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人格特质、情境内容、行为模式的相互糅合,完成大学生个体发展诉求的大学生发展模式。

三、大学生“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1.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培养的新途径。大学生在年级层次、专业学习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在创新意识和思维上参差不齐。同时,随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和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惯性思维,大学生的创新性在他们即将走入社会之时,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推动大学生“融合发展”是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的新途径,在学生尚未完全形成自己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为其注入较之以往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他们在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上形成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融合不是单纯地将意识杂糅在一起,也不是将某种思维强加到个体之上,而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形成一套适用于自身的思维观念。创新始于个体,个体源于思维,思维融合意味着把创新从个体推向集体,而集体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2.打破传统学生组织形式思维交流不足的现状。在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里,年级成为限制大学生之间思维交流的巨大屏障。而推动大学生“融合发展”在一定层面上能够打破传统学生发展专业单一、年级独立思维交流不足的现状。思维融合能够为专业发展单一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开拓性思维,通过对其他专业理念的理解,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多样化挑战的全方位人才。

3.解决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组织模式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经历的素质拓展活动组织模式传统化,多数品牌化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被局限于一定的年级、专业、学院、组织之内,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思维交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推动大学生思维“融合发展”,创立打破传统组织模式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崭新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参加每一次素质拓展活动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面对和接触不同层面的思维方式、专业思想、性格特点和年级特征,丰富学生的思想经历,在思维完成碰撞之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对客观事物的价值观念,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拓展活动自身的意义。

4.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僵化的现状。推动大学生的“融合发展”可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僵化的问题。将传统与现实融合,将旧有事物和新生事物融合,将理想和现实融合,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思想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推动大学生的“融合发展”也可以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种形式,身临其境才能得其所思所想,而这种思维的融合更是在无形中使个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升华。

四、大学生“融合发展”的途径

1.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生活社区。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66.3%的时间在学生生活社区度过。生活社区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演练场与实习地,符合大学生“融合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社区,包括包容的文化氛围、体贴的生活环境、完备的学习设施、多元的活动条件、广泛的交流平台、适宜的实践环境、完善的管理制度、网络化的资讯互通环境等,并在住宿公寓调配、社区管理制度设置、生活学习设施建设、实践平台、交流环境提供等诸多方面打破学科、专业、入学年级的转同限制,充分考虑大学生“融合发展”的需求,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提供满足学生思维交流融合需求的完善的生活与学习设施,让大学生在生活社区中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学生以更接近社会需求的方式参与校园生活。

2.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社团。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既是资讯的受体,更以自媒体的形式成为信息叠加传播的节点。尊重大学生个体的自媒体特性,以大学生个人兴趣为基础,让学生“兴趣落地、特长生根”,打破寝室、班级、年级、专业的限制,构建符合大学生“融合发展”需求的新型的大学生兴趣社团,并通过新媒体网络,推动兴趣社团的品牌化建设。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兴趣社团建设,首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平台工具,包括微信、微博、QQ空间、贴吧、知乎等移動终端,占领资讯宣传的阵地,发挥大学生个体的媒体节点作用;第二,新型社团建设还应打破传统的会议、活动、电话、短信、电邮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自媒体社交平台,将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网络化、日常化、碎片化,提升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以兴趣为基础的大学生“融合发展”。

3.打破年级与专业限制的活动团队参与形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都以社团、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寝室为单位的传统组织团体,限制了大学生“融合发展”。高校应注重拓展学生活动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双创和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组织团体参与的概念,注重单项活动参与率、教育形式、教育效果的同时,关注活动参与的跨传统组织形式参与率,活动的学生组织普及率(包含学生的传统组织团体跨度)。充分利用每一次活动扩大广大学生的思维交融范围,提升大学生“融合培养”的实效性。

4.构建和谐正向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新媒体网络使大学生信息渠道立体多元,提升了资讯的获取、吸收与传递的能力,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互动提供了崭新的方式。新媒体的交互方式,打破了传统交互的“时空界限”,为大学生“融合发展”提供了传统时代可望而不可及的契机。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与大学生传统生活学习社区形成良好的虚实结合的社区环境,让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融合发展”全覆盖。通过传统网络媒体包括校园论坛、网络贴吧、博客站点、门户网站等的建设,以及新媒体QQ空间、百度贴吧、微信公号、资讯App等的构建,营造起大学生“融合教育”的良好网络氛围,在正向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习惯的同时,连接起每一个学生自媒体个体,形成强大的大学生自媒体网络,在良好的监控下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交融互通和思维融合。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融合发展”,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思维模式“协同创新”需求下,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管理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特点的前提下,充分调动高校在行政管理、学习生活社区建设、实践活动组织和发展平台提供上的职能优势,为大学生“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提升大学生思考、創新、实践和履职能力。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6.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新媒体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