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型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8-10-13屈娜李应岐刘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屈娜 李应岐 刘华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大一新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泰勒公式”为例,探讨了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型教学;泰勒公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97-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等数学是作为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由于其内容上的抽象性、严谨性、应用性以及整个框架的系统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开发学生潜在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泰勒公式是近似计算和理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探究型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出问题

高等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函数,而要研究函数,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函数值的计算。比如求y=sinx在x=1处的函数值。但sin1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中却并不可用,结合实际问题的需求,鼓励学生保持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三、“泰勒公式”的教学实施

(一)探究1——寻求给定函数的近似公式

对于一般函数,为了便于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希望用一些简单的函数来逼近它,即用简单函数作为给定函数的近似公式。什么样的函数可称为简单函数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得到作为近似公式的函数为多项式函数。

将问题归结为:寻找多项式函数P(x),在给定点x邻域内,作为f(x)的近似函数。而近似会引起误差,将其记为r(x),自然希望r(x)尽可能的小。所以问题转化为:选择恰当的多项式函数P(x)来近似f(x),使r(x)尽可能小!借助于几何的直观性来分析。

通过观察以上结果发现:多项式函数P(x)与f(x)的近似程度,取决于它们在点x处的各阶导数值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做出猜测:

当P(x)=f(x),(k=0,1,2,…)时,

r(x)=f(x)-P(x)会比较小。

(二)探究2——满足上述条件的P(x)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假定多项式函数P(x)如下:

P(x)=a+a(x-x)+a(x-x)+…+a(x-x)

其满足条件P(x)=f(x),(k=0,1,2,…),据此确定系数并讨论多项式的唯一性,得到如下多项式。

定义:将多项式

P(x)=f(x)+f(x)(x-x)+(x-x)+…+(x-x) ①

称为f(x)的n次泰勒多项式。1715年,法国数学家泰勒提出一个很好的创意:用该多项式函数来近似一些三角函数、指数函数等,我们称其为泰勒多项式。

(三)探究3——寻找误差估计式

用泰勒多项式来近似y=sinx,并借助于Matlab软件在几何上观察他们的逼近程度。随着多项式次数的增加,P(x)与y=sinx的逼近程度越来越好,但误差到底有多大呢?联系已知,注意到如果用一次泰勒多项式来近似f(x),实质上就是微分中的“以直代曲”,产生的误差是(x-x)的高阶无穷小。如果用P(x)来近似f(x),它产生的误差是否为(x-x)的高阶无穷小呢?通过分析证明,得到本次课的定理1。

定理1 设f(x)在x处具有直到n阶的导数,则存在唯一的n次多项式P(x),使得

f(x)=P(x)+r(x) ②

其中r(x)=o[(x-x)],(x→x),称为peano型余项,P(x)即为泰勒多项式。

利用公式②,在x附近,用P(x)近似f(x)时,误差为(x-x)高阶的无穷小,精确度非常高,但是注意到误差仅为阶的估计,未给出准确的误差范围,我们能不能对误差做出定量的估计呢?先来分析r(x)的性质。由前面的讨论,r(x)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各阶可导并且r(x)=0(k=0,1,2,…),r(x)=o((x-x)),x→x

由條件r(x)=o[(x-x)],(x→x)知道,它至少是(x-x)的同阶无穷小。因此,我们不妨来看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分析两函数的性质,联系已知,启发学生回顾牵涉到两函数增量比的定理——柯西中值定理,通过理论证明得到定理2。

定理2 设f(x)在x的某邻域内具有直到n+1阶的导数,则对于任意的x∈(a,b),有唯一的n次多项式

P(x),使得

f(x)=P(x)+r(x) ③

其中rn(x)=(x-x)称为lagrange型余项,P(x)即为泰勒多项式,ξ介于x与x之间。

泰勒在1715年提出了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一般函数的创意,虽然这个创意非常好,但是由于他没有给出这种近似的误差估计,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40年后,即到了1755年,由欧拉和拉格朗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之后,泰勒公式的重要性才被确认,而且拉格朗日给出了误差的精确估计式之后,在1772年将其称为泰勒中值定理。

四、小结

在泰勒公式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出发点,逐步根据需要引入概念和定义,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参与到定理的探索、发现、证明过程中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14-320.

[2]刘雄伟,朱建民,刘建平.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67-70.

[3]章劲鸥.高等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55-57.

[4]吴瑞玲.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广西教育,2015,(35).

[5]解迎刚,苏中,吴韶波.情境教学法在“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2).

[6]吴瑞玲.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广西教育,2015,(35).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