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10-13陈暘
陈暘
摘要:职业教育目前还处在有很多问题的阶段,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本文从政府管理机制、职业院校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模式等方面分析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41-03
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成长了很长时间,有了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在又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还处在有很多问题的阶段。目前工匠精神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大国工匠们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但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给出了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促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所以,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尽管校企合作提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没有从政府层面来促进及约束校企合作。所以大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并不深入,甚至“徒有虚名”。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很多企业觉得校企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所以一般不愿意和学校合作,或者即使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但真正的合作并不能长久。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学校不能及时获得教育部门制定的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及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信息,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制定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急需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
尽管每个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荐校企合作,但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没有动力参与职业教育,目前并没有几家学校建立起值得借鉴的有效校企合作机制。从学校层面来看,没有具体的实际的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支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与企业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不上。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往往会制定顶岗实习计划,但真正到了计划的时间,并不能都找到合适的对口的企业接收学生,或者即使找到了,合作多数也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其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方面,有些职业院校虽然鼓励教师进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但始终突破不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教学风格,教学和实践两张皮脱节,难以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自然缺乏实践性和职业特色。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课堂上学的不会熟练操作,讲的还是过去的技术。学生毕业后去就业,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从企业层面来看,由于职业院校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学生也很难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综合以上原因,目前大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还属于低层次的,而没有从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
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所以要让其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势必要让其获得经济利益。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安排指导老师,而学生上手慢、生產效率低,这样反而给企业增加了管理等方面成本。二是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还要承担学生工作中发生意外的风险。所以,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合作意识淡薄,一般都不愿意接收在校学生来获得必需的人力资源,也没有动力为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
(四)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德国的双元制,从而引发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学者们纷纷研究双元制在我国的推广,部分学校也试着推行双元制,但是由于缺乏相同的条件,双元制在我国实施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从而使得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与学校合作模式问题日益突显。虽然近些年很多学校做出了尝试,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到目前,受到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的机制并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合作的动力还不是完全来源于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的需要,大都是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推动,所以往往是短期行为,由于并非真正做到了校企双赢,所以往往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这种合作模式层次较低,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管理不规范,自然成效甚微。
二、推进校企合作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制度政策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校企合作要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必需要有与其发展和特点相适应的政策和保障。首先,必须有政府统筹和支持。各级政府要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区域人才培养规划,并及时发布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为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其次,要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校企合作配套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方的角色与职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主要为统筹者的角色,监督并推进校企合作;行业和企业要起到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作用,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从相关政策上规定企业必须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当然政府也应该制定鼓励措施,把为教育服务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要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企业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人才质量考核标准,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开发实践教学课程。除此之外,企业还应提供企业员工培训平台,提高自身产学研的水平,尽可能给企业带来高的效益,真正做到校企双赢。总之,只有在政府的统筹下,才能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才能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
(二)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1.校企股份制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最大意义在于校企双赢,职业院校能获得最方便最实用的教育资源,企业能获得额外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所以,只有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如何绑定双方利益呢?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校企合作集团是一个新的可行的途径。合作集团共同管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事宜,这种合作机制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2.实训室进企业、车间进校园的深度融合机制。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了职业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这些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多方面。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过,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现状,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知道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校可以将实训室建在企业,依托企业、园区建立校企共用的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学院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设备或者弥补企业设备的折旧。学院聘请企业专家充当校外指导老师,校内专业老师也可通过与企业专家的沟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则可以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的管理以企业为主体,学院为辅,企业按照相关政策将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纳入其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学校制定相关制度,配合企业共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把企业的研发部门搬进学校,建立创客模式的顶岗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目前高职顶岗实习教育普遍存在实习企业分散,学生实习交通住宿困难,企业难以接受大量学生实习等实际问题。所以如果把创客运动与顶岗实习相融合,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把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搬到学校,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研发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创客教育模式的研究型实训基地。在建立好实训基地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也可以将企业项目作为创客项目引入学校,组建学校创客团队,建立校内创客空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适用于创客教育模式的顶岗实习配套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成果转化推广、实训基地使用、教学运行、导师聘用等方面具体事宜的研究。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
校企合作要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的目的,需要在校企合作上加强内涵建设。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是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下提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的几个对接机制。
1.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行为规范。所以,学校应针对岗位需求的能力、素质目标,与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精神相对接,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并将这种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2.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高职学院专业的设置是建立在社会需求之上的,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的要求。专业设置时要深入调研专业所辐射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确定行业对应的岗位群,全面考虑企业对人才在数量、规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并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方向。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用人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都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所以专业设置一定要契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另外,专业设置要考虑到以后就业岗位的稳定性,还要考虑行业职业岗位群变动的灵活性。企业作为用人单位,通常要比学校对经济发展变化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更为敏感,因而高职院校要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应该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这样才能针对行业企業的实际需要,改造或者停掉传统专业,调整市场过剩专业,增加市场热点专业,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的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能力。
3.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对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将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体系有效对接,重视对应的专业技术证书考核的相关内容,开发校企合作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职业标准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标准,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引入到课程中,解构重构参考教材的内容,构建适合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通过这种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两者对接。也只有通过这种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的零距离对接,才能使校企合作最终变成现实,构建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总之,对高职院校来说,要顺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应该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突破传统的理念,充分利用学院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办学历史、办学环境等,在政府相应政策、制度支持与保证下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通过师徒制、创客工作室等具体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淀形成的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许艳丽,刘晓莉.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7,(5).
[2]丁承学.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方案设计及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2).
[3]曹望.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4]章莹,潘万贵,林海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探究及其模式完善[J].台州学院学报,2016,(2).
[5]冯彦杰.“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6,(20).
[6]张利军,姜冰,郭凤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
[7]冯胜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探析——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5).
[8]赖红清,基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
[9]许标,吴春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