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探索
2018-10-13李文育
李文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79-02
福建省从2018届毕业生开始,9门文化考试科目全部实行省级统考,省级统考科目全部实行闭卷考试,思想品德考试由原来的开卷考试开始改为闭卷考试。新中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需要我们作积极的探索。和十几年前实行闭卷考试不同,现如今的思想品德闭卷考试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中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讲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化过程才能被他所接受,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是有选择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理解与表达、理论联系实际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致力于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与发展,这在传统意义上的思品教学有重大的突破。传统概念中的思品教学旨在怎样将课本内容讲深、讲透,从而使不少学生对思品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其实,我们的教师在如何钻研教材,如何传授知识等方面已经作了许多研究,但在如何激发学生主体学习课程的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却收效甚微。学生不想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会学习,教师就要启发他们,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听之任之或包办代替。因此,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中考的新变化,才能符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历史使命。
二、新中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怎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了解、研究和运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了解认识兴趣。它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它与教学内容的新颖与引人入胜、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有关。间接兴趣是和学习自觉性密切相关联着的。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发生兴趣,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而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比如团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强大动力。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有影响,尤其是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这样,教师了解了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正确分析和认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由于学生不是成人,因此,教师要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对学生不要有偏见。不能态度粗暴,随意喝斥。在课堂上,热烈、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觉地学。教师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分组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加强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优化课堂结构
1.导入新课要“强力度”。新课的导语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传授新知要“参与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充分体现训练的过程。教师的“训”是完全为学生的“练”服务的。在课堂上,教师主动、热忱、细心地适应学生的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训和练之间,训者与练者之间愉悦融洽的良好氛围。教师要进一步扭转思想品德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解、轻感悟的状况。教学要体现学生对课本内容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体现在理解课本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对课本基本概念、知识要点的理解到积累、运用的过程,逐渐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要体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活动压下去,尽可能地增加面向全体的、有效的学科素养训练。教师的提问要提得精当,富有启发性、层次性,能体现教学的思路,体现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提升教学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记忆率,与所接受的刺激深度、广度有直接的关系,在听课过程中,如果听觉、视觉、触觉與大脑的思考同步进行,将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借助它的图、文、声、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做到“图文并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变“静”为动,变“死”为“活”,变抽象为直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对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思想教育都有很大帮助。
2.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思想品德课常见的教学方法,案例的选取通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的结合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事件进行设问,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案例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因此选择案例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体现它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呈现案例要综合考虑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在不同时间阶段逐步呈现不同价值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要对案例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评价,对于案例自身的价值给予充分的展示,引领学生学会应用案例。
3.采用悬念教学,延伸学生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悬念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过渡、突破重难点、小结都可以设疑导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才有思考。而且悬念的设计可以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想方设法运用所学知识试图解决问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巧设悬念,调足学生胃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追寻悬念结果的主动思考中理解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实现明理、激情、践行的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时机,采用真情打动法,引领学生的课堂情感走向;运用挑起争论法,让学生直面挑战,引发课堂高潮;运用制造幽默法,让学生沉浸在快乐和智慧的海洋里;运用文艺表演法,通过音乐、诗歌朗诵、小品、情景剧,制造课堂的乐趣等等,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生动力。
总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思品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新中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