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视域下艺术元素与中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

2018-10-13吴玉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翻转课堂原则

吴玉婷

【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烈程度不断递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中职语文教学领域应用研究的空白还较大。目前,笔者主持的“基于翻转课堂视域下艺术元素与中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正在进行中,以实际教学为例,探索翻转课堂视域下艺术元素与中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为:1.教学内容的选择遵循人文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2.翻转课堂中艺术元素的选择遵循生活性和精炼性原则;3.艺术元素的使用遵循延伸性和审美性原则。

【关键词】中职语文 翻转课堂 艺术元素 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62-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人力资源建设所必需。在随后教育部颁布的中职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也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在湘潭中职任教,在教学过程中深感中职语文教学在新时代首要的目标是增强中职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要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累积语文基础知识、文史常识在中职阶段仍然是一个重要任务,而培养今后为专业服务的听、说、读、写能力无不来源于此。所以,语文素养的培养在笔者的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而其工具性的一面主要则通过归纳、提炼、模仿去获得。

明确中职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今天讨论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模块,不涉及应用拓展模块。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中职语文的教学手段受到师生的喜爱,网络中丰富的艺术元素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切入点和审美体验,对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重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翻转课堂视域下艺术元素与中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应用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内容遵循人文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翻转课堂”主要由课前任务、微课视频、课后练习组成,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内,所以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使用艺术元素的前提,是文章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笔者的教学中,诗歌、散文、小说类文章使用“翻转课堂”的效果较好。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景物特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观看纪录片《指点江山:毛泽东的诗词故事》中《沁园春·长沙》片断了解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及写作背景,课上要求学生讲一讲观感便可,通过复习词的结构、词的分类过渡到本文上阙的景物描写,课堂上我选择了唐国强老师的朗诵音频,我授课的班级为学前专业学生,课上要求学生分组边朗诵边画出上阙的风景,拿出每组画得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自然掌握了作者描写的视角(远望——近看——仰视——俯视),有的学生激发了想象力,将“层林”、“漫江”、“争流”、“鹰击”、“鱼翔”等,描绘得多姿多彩,教师点评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事物的雄壮之美。在第二课时,我播放了影视剧《恰同学少年》的片段,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洋溢的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的精神。通过与《山行》、《山居秋暝》、《天净沙·秋思》等对比阅读,让学生自己谈谈秋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翻转课堂”中的艺术类型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每个老师的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艺术类型也不同,艺术元素与教学深度融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艺术元素的选择遵循生活性和精炼性原则

“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同的专业对翻转课堂中的艺术元素感受力不同,男生和女生对翻转课堂中的艺术元素感受力也不同。中职学生的年龄偏小,成年人所谓的高雅审美往往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由线条、声音、色彩、光线等艺术元素构成的艺术形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教师在选择艺术形象时要贴近生活又不能过多,以免宣兵夺主,语文课变成了艺术课,或者令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对多数男生来说,形态三维比二维更好,抽象推理比直观形象更好,对多数女生来说,暧色比冷色更好,明艳比暗淡更好,但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趣味创新的事物抱有好感,近几年的《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BBC纪录片等文化类节目在课堂上的引用非常受学生的喜欢。课后布置上传朗诵音频、诗词有奖问答、小说改编等作业受到大家的欢迎。

三、艺术元素的使用遵循延伸性和审美性原则

虽然课前预习和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点,但是作为教师,真正需要费心设计和引导的是如何通过“翻转课堂”中的艺术元素令学生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在学中悟在学中思在学中省,语文课终究着眼的应该是“人的发展”。以《红楼梦》为例,课前调查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从原名《石头记》《金玉缘》入手,同学生一起探寻石头、玉在中国文化中意味(如女娲补天、孙悟空出世、望夫石、和氏璧等),再读“木石前盟”,对比古典小说中前世今生的故事,感受神话故事、古老文化对作者创作的影响,播放越剧《红楼梦》的选断,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戏剧的古典美,感知唱词的凝练和韵律,最后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生命哲学。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中形象的艺术审美和延伸,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教学,最后达到对学生思想的升华,这是教师最高的教学追求,而在“翻转课堂”视域下,艺术元素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式,会令这一追求更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通知[Z].教育部,教職成[2010]13号

[2]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版

[3]杜悦.“翻转课堂”: 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4-04-09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翻转课堂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