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例谈
2018-10-13孙立新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整合教学限于高中语文学科内的整合,是對作家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与教学,主要包括主题单元教学和名著整本阅读两部分。
【关键词】语文课程整合 主题单元整合 读写结合 名著整本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学生学习的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项目编号:ZC15029),鲁教规字〔2015〕3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53-02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高一新生关于整合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情况,我们对我校部分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的阅读不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是为了赚取试卷上的高分或者消遣娱乐。大部分学生只是阅读过某位作家的单篇作品或少数作品,对作家的生平、作品风格、影响与评价等未能形成整体性的认识,由此导致对这位作家很不了解,那么这位作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就很有限。因为阅读是不成系统的、浅层次的,学生就很难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普遍存在缺少写作素材、立意不高等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无论老师花多少力气用来传授写作技巧,都是杯水车薪,学生写作难有较大突破。
从教材使用的角度来说,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是按文体编排,五本必修教材部分篇目从思想内容角度来看有些杂乱无章。同一作者的文章分布在不同册的教材中,往往内容和主题都比较接近,比如必修二出现了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必修五又选了散文《归去来兮辞》,这两篇主题相同;必修二有苏轼的《赤壁赋》,必修四又选取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写作背景相同,内容和主题相差不大,这样就会让人觉得重复累赘又散乱无序,降低了课堂效率。
二、构建整合教学模式
1.主题单元教学基本模式
第一步,结合学情调查,选择适合做整合教学的作家作品。我们在高一高二一共选择了六个专题的主题单元教学,分别是“苏轼主题”“鲁迅主题”“项羽主题”“李清照主题”“古典诗歌思念主题”“女性意识解读主题”。这六个主题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选择的主题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有较高的探讨价值,能够带动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个性化的理解。
第二步,整合初中高中必修课本中关于这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进行复习梳理,以苏轼为例,汇总初中课本中学到的所有作品,包括《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第三步,推荐相关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下阅读,做好读书笔记,随时写下阅读体会。以苏轼为例,阅读书目包括:《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集》,《苏轼传》,王水照著《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著《春梦留痕》,王充闾著《品中国文人》,刘小川著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学生可从中选择二至三本开展阅读,教师也可从中摘选有代表性的资料印发给学生。
第四步,整合课内外阅读情况,教师选择能够代表作家主要思想和主导风格的作品,写出整合教学教案,利用两三个课时,与学生一道研讨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第五步,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写作题目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以苏轼为例,我们拟定了两个写作题目:①我眼中的苏轼;②苏轼对我的人生影响。
第六步,成果交流。
学生在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之后,进行成果交流与分享。交流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笔记展览会、习作交流会、作文比赛、报告会、辩论会等。
2.经典阅读整合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发现学生普遍对《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有较大兴趣,我们确定将这两部作品作为整合研究教学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展了《红楼梦》的整本阅读工作。
第一步:通过对《红楼梦》的介绍,对曹雪芹生平经历的介绍导入《红楼梦》的阅读。我们以印发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电视剧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红楼梦》,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整合初中、高中的《红楼梦》节选文章,和学生一起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探讨思想意义及艺术手法,以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方法借鉴。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为了便于开展整合教学工作,我们大致统一阅读的进度,并通过以下方式督促学生阅读:一是要求写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片段和写作读书随笔。二是模仿脂砚斋点评的《红楼梦》的方式,写阅读点评。三是开展“红楼故事会”,以讲故事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四是开展红楼知识问答,以竞赛的方式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红楼梦》。
第四步:开设人物专题阅读课。
我们通过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名著点评以及课堂交流来看,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评价红楼人物和《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基于此,老师必须带领学生一同深度阅读《红楼梦》,引进著名红学观点,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鉴赏水平。我们分五个专题,分别开设了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王熙凤五个人物的讨论分析课。
在高二上学期,我们又开设了《三国演义》导读课程。
三、整合教学的成果及意义
1.有效促进研究性教学
应试教育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是:它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因为应试的功利性,教学并不把学生认知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研究性学习是对这种落后教学模式的冲击,我们的研究始终把有效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为首要目标,因为课程整合了大量素材,由初中到高中、由课内到课外,时间长,跨度大,信息量大,学生必须要尝试对大量素材进行梳理、重新组合、分析判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课题组的带领下,学生初步涉猎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最初他们感到新奇、兴奋,随后面对大量信息,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茫然无措。这个阶段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文学修养、思辨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会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有效开展名著阅读
我们的课题研究因为对作家作品做了整合,需要学生在高一高二这两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阅读名家名作和经典巨著,如此便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走向规范化,让零碎的课外阅读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人文高度。
高中生如果一味埋头于应试,必然导致生命活力的衰弱,影响他们的人生高度和将来的人生规划。名著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读一部名著胜过老师千万句的说教,学生需要伟大人物的浸润,我们和学生一同走进经典,让他们看到人世的善良与仁爱,看到身处困境的伟人如何在不幸中看到曙光,在逆境中找到希望;这些名著教会孩子们识别人世的假恶丑,自觉地脱离低俗的泥潭,塑造自己洁净、高尚的灵魂。
北大教授温儒敏说:“办教育要守正创新。”我们提倡教学改革,但是“文脉”、“传统”不能丢,所谓创新仍然是要有“守正”作为基础的。开展名著整本阅读,让名著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贯彻生命教育和理想教育。我们要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把教育视作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分数只是一个工具,“人”才是教育的初衷和终点。
3.以阅读带动写作,摒弃应试作文的弊端,写出真性情
整合教学的最大收获体现在作文方面,因为学生对作家作品做了深入探究,伟人的人格魅力已经渗透到学生灵魂,他们真正地爱上了苏轼、李清照等各具风采的人物,每一个与主题人物有关的话题他们都津津乐道。因此接下来的作文课,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倾吐自己心声的机会。因为学生已经充分地掌握了素材,行文不再是为文造情,他们借作者的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以作者的人生信条、乐观坚强的人生观勉励自己穿越人生阴霾,走向更高远的人生旅途。这样的写作不会令学生感到头痛,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咀嚼生活,用笔墨清洗自己的灵魂,在真与善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行。
很多学生反映,整合学习之后的作文课,是最喜欢上的作文课,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纸上写下点什么的作文课。这种有感而发的写作,是学生对自我的反思与提醒,写作让他们的灵魂有了根,坚持写下去,他们将来就有可能成长为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
当然,从技术层面,我们的读写整合教学也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帮助。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个弊端,为考试而作文,高中生作文已逐渐僵化,形成了八股模式,观点加论据加联系现实,几个板块拼凑一下,就写成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这样的考场作文看不到学生的个性和灵气,千篇一律,枯燥無味,作文素材不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积累和心灵感悟,而是来自于市场上兜售的各类素材大全。我们的读写整合作文教学打破了这样的八股模式,主题单元阅读和名著阅读为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素材取之不尽,写作就是对阅读的总结和生成。当学生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灵感就能奔涌而出,胸中有丘壑,下笔有千言,言之有物了,作文的八股模式必然就突破了。通过学生习作的交流与分享,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一个素材库,写作时自然可以随时调用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了。
参考文献:
[1]胡方著.《中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喻忠琴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的整合运用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李世红.《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课程整合》《科学咨询》2017.2
[4]袁远辉.《高中全程导读〈红楼梦〉新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9
[5]魏丽娜.《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湖北大学》2011年
[6]温儒敏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
孙立新(1970-),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