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室内设计教育改革探究
2018-10-13周敏
周敏
【摘要】当下,我国高校室内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仍有提高的空间,通过加强室内设计教育的改革水平,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存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观念上的问题,从而提升室内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能够促进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的深度合作,提高高校室内设计教育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将从目前高校室内设计教育中尚存的问题入手,探究协同创新环境下此种教育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校室内设计 教育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39-02
引言:
“室内设计”,从字面上看都可以看出这是一门对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在如今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对室内设计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课程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策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了解资源配置并加以利用,逐步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促进高校室内设计教育的改变与革新,以培养出能够为国家的建筑、室内设计领域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培养目标与方向不明确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相应地就具有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人们的思想在更新,按理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时刻注意市场动向并从其中找寻设计的灵感,但是高校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却往往只是为了顺应表面上的潮流,而没有对学生的室内设计课程制定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加上各高校教学体系和规律也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人才的流失。部分高校开设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往往只涉及到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而对室内设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素质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教学模式单一也同样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二)高校中室内设计教学的倾向主义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室内设计专业得到各高校的追捧,但是不同类别的高校对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设计都具有倾向主义现象。例如艺术类高校对室内设计专业更注重艺术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技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这些学生往往对室内设计成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但是却缺乏实操能力;理工类学校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室内设计成品往往体现出其最基础的设计功力,但学生的艺术造诣能力并不高,就无法创作出更高水准的作品,难以突破;无论是艺术类还是理工类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又往往受限于学校实验室,这就难以使学生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二、协同创新环境下室内设计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协同创新环境下改革的方向
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资源的重要几何体,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力[1]。因此要学会把握协同创新的规律,将一定的社会环节与室内设计教学内容衔接,优化创新教育理念,采用科學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实验教学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只是这需要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寻找社会实践单位,而不仅仅是将实验受限于高校之内。同时,高校硬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国家时政和社会企业战略明确实验方向,进而促进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与外界的联系,推动资源配置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广见闻。
(二)优化课程体系
协同创新环境下,要求高校摒弃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努力完善开放型的教学与课程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内创设开放性的课程内容,给学生制造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室内设计这个专业展示出他们独特的才华,而不仅局限在基础理论的框架之内。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工程制图设计和相应的表达沟通能力;同时,出去室内设计必修课程,开设有关管理、经济、美学之类的选修课程对学生技能的拓展也有很大的助益。灵活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出能为社会所利用的创新型人才。
(三)强化师资队伍
室内设计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软件技术的更新换代上,更应该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基地,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牢固室内设计人员的理论基础[2]。 这就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做后盾。室内设计课程与社会联系较紧密,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能够为室内设计专业所需的设计、策划、工程理论等知识增色不少,而以上所提到的相关知识本就是一个室内设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只有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室内设计复合型人才。教师除了要能对基本知识进行把控,还需要相应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促进创新产品的推出,推动室内设计教育的改革。
三、结语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应注重创新发展方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这几个方面,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多元化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静.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J].新闻传播,2015(03):36-37.
[2]曹秋荣.室内设计之我见[J].现代装饰,2013(0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