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的探讨
2018-10-13高宇星
高宇星
【摘要】现代社会孩子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是一个个家庭里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的生活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識强,但对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去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和使命感。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学校和老师应当培养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责任意识的接班人。立足于这样的观点,我校在校园和家庭中积极开展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探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责任意识 良好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27-01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极为重要。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缺乏责任心、危机感和使命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而感到迷惘,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然而学校和老师应该运用什么策略去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呢?
一、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展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我校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美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利用现有的教材,特别是语文、思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美德教育,使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2.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整合。传统美德教育需要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3·5”学雷锋日、“6·1”入队仪式、“6·5”世界环境日等)进行整合。如在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中,我们让孩子们认识到这鲜艳的红领巾是代表红旗的一角,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和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始终贯穿着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的基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3.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体验。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要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了解之后,努力进行实践体现,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一次又一次实践活动,从保护环境到关心孤老,从社会调查到参与公益服务……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着道德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体验和收获。
4.与教育环境建设相结合——陶冶。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是无形的潜移默化。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熏陶和引导,学生们不但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美德精神的领会。学校还组织传统文化周,用书法、绘画、剪纸等来表达爱祖国、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在人际关系上,学校倡导“与人为善”、“友爱互助”;在学习上,倡导“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这些处处都是为了学生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和陶冶。
二、重视榜样激励法的运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和优秀学生等的好榜样,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身边的好榜样上,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和近距离接触学习这些好榜样。另外,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培养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系统地强化良好行为的训练
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要有梯度。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日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价表)等方法进行自我督促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时间可以是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做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就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学校和家长对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究。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不可能有实效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想法。用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培养方式来激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成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有明确责任意识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健.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1-01
[2]高长梅.董立君.培养有责任感的小学生[M].九州出版社,2010-06
[3]潘华英.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教育[J].教书育人,2009(32): 45-48
[4]何玉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价值工程,2010(15):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