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温度”
2018-10-13范伯英
范伯英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激增。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也越来越广泛,这无形中增加了语文老师的授课难度。不是只停留在课文的讲授中,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不但要就语文教语文,还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让学生真正学会语文,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根据教材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来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温度”。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40-01
语文课堂本是生动形象,有活力的学科,如果上得枯燥无味,就好像白天没有了太阳,晚上没有了月亮一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想要学好语文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相反,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讲解,恰到好处的课堂调控都会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碰撞心灵
语文课的成功是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让课堂升温的关键。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探索、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好学、乐学。在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理解,而且学习氛围浓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电影《小兵张嘎》中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片段。调皮可爱的小嘎子和憨厚老实的胖墩儿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这精彩的画面,教室里不时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然后我趁势说:“大家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太有趣了,那么课文究竟是怎样描写他们摔跤的经过呢?我们马上进入课文的学习就知道了。”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一看究竟,学习劲头可足了,他们对于这篇课文内容的掌握也了然于胸。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素材创设情境,不但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加温”,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把教材描述的具体场景,通过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更能营造学习气氛,使课堂焕发激情。身临其境的氛围碰撞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性情,收获了知识。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就精心创设了师生共同表演小女孩幻想和奶奶相见、相拥的情境。老师播放哀婉的乐曲,投影出奶奶的图像,扮演小女孩的女同学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表演。她望着奶奶迫切地哀求:“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她一边深情地朗诵,一边缓缓地走近奶奶,伸出双手想拥抱奶奶,痛苦地呼喊:“奶奶!请带我走吧!”老师顺势配合表演:“为了留住奶奶,她赶紧划着了一大把火柴。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说到动情处,老师把“小女孩”抱住,轻轻抚摸她的头,“小女孩”幸福地投入到“奶奶”的怀里。教室里静悄悄的,全班同学都被眼前这感人的一幕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有的神情激动,有的眼泛泪光,好像看到了可怜的小女孩终于和奶奶团聚,得到了幸福。这次情境表演,学生和小女孩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他们在凄美的意境中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把课堂效果推上高潮。由此可见,創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打造高效课堂,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模仿表演,发展天赋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模仿表演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使语文课堂达到“高温”效应。所以,我便根据教材的特征,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进行精彩的表演。如教《将相和》中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和秦王斗智斗勇这一片段。为了让学生清楚认识课文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我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让学生分组表演。我先引导学生从服饰、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入手,把握好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把人物的灵魂表现出来。学生们跃跃欲试,认真讨论课文的描写,互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细心领会课文的意境。然后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他们很用心,穿上服装,带上帽子,连神态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当扮演“蔺相如”的同学把“和氏璧”高高举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你要是强逼我,我就和璧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蔺相如”真的想撞,急得观看的同学连连摆手,心都提到嗓子眼上。这栩栩如生的表演已经把同学们带进了课文中,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达到了人文融合的境界。表演“秦王”的同学看到“蔺相如”如此英勇,连忙伸出手阻止,答应以城换璧。他也能把“秦王”的口蜜腹剑演绎得入木三分。他们的表演妙趣横生,课堂上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在这愉悦的课堂里,学生不知不觉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天赋,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巧设疑难,挖掘潜能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问的好习惯,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各抒己见,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教《凡卡》一课时,刚开始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凡卡才九岁就不读书还要当学徒?”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深化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学生不容易明白。我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互相讨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凡卡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有的同学说:“凡卡的爷爷也是帮人家看门的,非常贫穷,他也是养不起凡卡,才把孙子送去城里当学徒的。”还有的同学说:“凡卡是爷爷唯一的孙子,爷爷也是迫不得已才要凡卡去干活的。”同学们一下子就弄明白这个问题,想象丰富。我适时引导:“大家都说到了问题的重点,都认为凡卡家里穷才不能上学,要去当学徒。但是,凡卡家里为什么那么穷呢?” 有的学生回答:“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孩子也不能幸免。”还有的同学说:“资本主义人剥削人,富人是主子,穷人是奴隶……”大家越说越起劲,字里行间表现出他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老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的命运非常悲惨的,吃不饱,穿不暖,即使是小孩也不得不出来当学徒。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设疑解疑,让他们自己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成功感。这样,更能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智慧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绽放出美丽的光芒,使课堂的学习正气生生不息。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精彩的瞬间,往往是课堂成功的主音符。老师们精心设计的环节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把动脑筋思考问题当作一种享受。促使他们去领悟学习的奥妙,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心底的阳光,照亮他们人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尤松英.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2009,(02).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