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建设及课程的中国化

2018-10-13李娜章守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

李娜 章守宇

【摘要】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招收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本文就海洋科学专业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海洋学概论》的课程现状,以及如何在《海洋学概论》理论课中讲好中国故事进行讨论。希望本课程建设思路可以在相关留学生课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海洋学概论 留学生课程 中国元素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7年度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以及《海洋学概论》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32-02

笔者2016年8月至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上海市教委资助,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参加了“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研修内容为英语强化、教学法和专业研修。通过三个月的研修,对国外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1]。所教授的课程《海洋学概论》于2017年4月获批上海市教委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海洋学概论》主要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作为面向全体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把现有《海洋学概论》建设为适应外国留学生的课程值得思考。由于《海洋学概论》在中国开设,考虑到我们的地域和文化特征,有必要在课程中穿插一些中国元素,即我们自己特色的东西。本文就《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现状,以及如何在《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谈一点看法。

一、《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现状

(一)《海洋学概论》课程特点

海洋科学专业基础课包括《海洋学概论》、《海洋观测》、《物理海洋学》、《卫星海洋学》等课程,其中又以《海洋学概论》最具代表性。《海洋学概论》主要介绍海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通过老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结构体系和研究方法,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具体的海洋知识解释一些海洋现象,启发引导学生对于海洋科学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后续更为具体的海洋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可见,《海洋学概论》作为理工类专业课,其教学内容多为概念和理论,而案例和实践较少。所以,相比案例和实践较多的文史类专业课,《海洋学概论》稍显枯燥,而如何调动课堂积极性也成为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海洋学概论》的授课对象目前仍以中国学生为主,我们也一直采用老师全盘课堂讲授的形式。一则因为理论课很难找到学生自主讨论的题目;二则因为授课进度快,课程知识点多和信息量大,所以很难有大量时间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近期,我们曾尝试在与《海洋学概论》相关的《海洋观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学生主导型课堂”的教学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意义[2]。

(二)《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现状

《海洋学概论》目前授课对象仍以中国学生为主,预计明年开始给外国留学生授课。相比为中国学生开设的《海洋学概论》,外国留学生课程应更加注重课程的国际化,即采用一些国际上广为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还应考虑外国留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现有知识储备情况,尤其是留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文化背景等,对课程内容做相应的调整[3]。比如留学生普遍数学基础不好,因此课程内容应大量减少公式推导部分。而课程形式上留学生更习惯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方式,所以课程设计应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此外,还应考虑留学生的国籍和文化背景,课堂讲授应尽可能不要涉及与其本土文化相冲突的内容。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现有外国留学生十几人,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实行海洋科学专业大类招生,大一专业统称海洋科学,大二开始分具体专业,比如物理海洋学、海洋管理、海洋渔业等,目前要求海洋科学专业大类的留学生都要在大一学习《海洋学概论》。因此,我们计划以《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为先导,后续推动其他海洋科学专业课包括《海洋观测》、《物理海洋学》、《卫星海洋学》等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二、在《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

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也有必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而《海洋学概论》作为外国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我们计划尝试在外国留学生教学中穿插一些中国元素,把我们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融入课程中,让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我们的历史和人文。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海洋学概论》做出一些调整,包括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和实习实践环节等,把中国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除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应该增加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以及当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等内容,体现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海洋科学所做的贡献,以及当今我国对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时,课程内容也应该围绕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扩展,比如在讲解海洋水团时候,加入寻找水团边界方法的探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寻找东海外海长江冲淡水的范围。课程内容除了书本讲解内容以外,增加几堂课带领学生去东海大桥、洋山港和航海博物馆参观,甚至把某几堂课的上课地点安排在南汇嘴观海公园或洋山港的海边,让留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海洋,增加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结合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东海海边,开展一些相关地域性海洋历史和人文方面的讲座课,使留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我们当今的海洋强国战略。

(二)授课形式调整

授课形式除老师课堂讲授外,还应该在课程的某些章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4]。老师给出课堂讨论题目,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堂讨论。讨论题目既要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点,又要结合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即把中国元素加入讨论题目中。比如在讲解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一章中厄尔尼诺现象的时候,讨论1998年厄尔尼诺发生时候我国出现的一些特殊气候,进而掌握厄尔尼诺给我国和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或者在讲解海水物理性质一章中海水热容量的时候,讨论为何我国沿海城市(比如大连、青岛、厦门等)冬暖夏凉气候舒适,进而掌握海水的热容量对区域气候的调节作用。借助校园无线网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随时上网搜索各种资料,使讨论内容成体系,讨论结束学生汇报讨论内容,并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由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这种结合中国元素的讨论更具特色,也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实习实践环节

《海洋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单纯的课堂讲解枯燥无味,这要求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实习实践环节。实习实践基地本身具有地域性,反映了我国近海的基本特征,所以实习实践课也可以作为《海洋学概论》课程与中国元素的结合点。在校外,我校设有枸杞岛教研基地、象山实习基地、洋山港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与海洋的亲密接触,使他们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海洋生物、物理海洋过程、地球化学过程等有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除每年春季学期的6月底7月初,即学生集中实习的小学期外,我们考虑把实习实践贯穿于整个《海洋学概论》授课过程中。比如讲解潮汐一章,让学生在枸杞岛实习基地测量当地水位一天的变化情况,从而认识当地的潮汐类型,掌握确定潮汐类型的方法。同时,也间接了解上海附近的潮汐类型和潮汐特征。

三、结语

《海洋学概论》作为海洋科学专业外国留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既要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又要反映中国特色。《海洋学概论》自2017年4月获批上海市教委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负责人及团队一直致力于《海洋学概论》留学生课程建设,包括课件、课程网站和课程录像资源建设等,并试图把中国元素加入并渗透至留学生课程的方方面面,这需要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勇于突破固有模式,多思考、多实践,最终探索出适合外国留学生的《海洋学概论》教学体系,并在海洋科学专业其它留学生课程中进行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娜,章守宇,魏永亮. 关于中澳本科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226-227.

[2]李娜,章守宇.“学生主导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海洋科学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37-138.

[3]林蔺.外国留学生大学物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9):177.

[4]李世祥,高雅,马海燕.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以“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2016,(25):134-138.

作者简介:

李娜,女,博士,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