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和硫辛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的临床比较
2018-10-13李小影
李小影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瑞舒伐他汀和硫辛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择2015—2017年间该院治疗且完成疗程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以治疗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比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硫辛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14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研究组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有23例、14例和3例,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5%和5.0%,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49,χ2=4.50,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 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硫辛酸瑞舒伐他汀;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587.1;R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5(b)-0069-02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因素有关[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未得到积极治疗可致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甚或出现失明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生活,加重家庭负担,同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必须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已经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临床焦点问题[2]。为此,笔者随机选择2015—2017年间该院治疗且完成疗程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比较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治疗且完成疗程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两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0~73岁之间,中位年龄59.5岁;糖尿病病程在2~10年之间,中位病程6.5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44~75岁之间,中位年龄60.0岁;糖尿病病程在1~13年之间,中位病程7.0年。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中位数以及治疗前血糖和视力检测值平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即个体化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降压和降血脂治疗,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合理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对照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第 1天口服5 mg,若无不适第2天增至10 mg,以后继续保持此剂量或逐渐最多增至20 mg,连续治疗4周。
研究组采用硫辛酸治疗:将0.3 mg硫辛酸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结合患者病情增减剂量,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项目
按照疗效评价标准的要求,观察研究对象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的变化情况,检测患者的视力水平。观察研究对象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并计算发生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为[3]:①显效是指患者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基本完全消失,视力较治疗前提高4行以上。②有效是指患者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明显好转,视力较治疗前提高2~4行。③无效是指患者眼底出血、水腫、渗出等症状无变化,视力较治疗前提高2行及以下或恶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应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患者均完成既定4周的疗程。对照组14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研究组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有23例、14例和3例,总有效率为92.5%,见表1。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49,χ2=4.50,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肠道不适和食欲减退,发生率为7.5%;研究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肠道不适,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缺乏体育锻炼、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在人群中的比例较高,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病率水平逐年提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主要的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概率高达60%,不仅损伤患者的视力,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据统计,50%糖尿病患者在病程10年左右者可并发视网膜病变,15年以上者达80%。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和长期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可能与细胞增殖调控失调、高血糖症状等因素有关[4]。患者长期保持血糖、血压和血脂三高状态,脑血管血流循环受到影响,损伤血管内皮,基膜会出现代偿性增厚,提高血粘度,血管随之扩张,视神经受压迫,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5]。糖尿病可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壁,加之血液呈高凝状态,易造成血栓和血淤,甚至血管破裂。视网膜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及纤维增生等,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或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数量和患病率水平有逐年提高趋势,必须对该病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实现三早预防。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获得满意效果,早期预防费用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费用。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或延缓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检查频次一般为1次/年,青春期后1型糖尿病和发病5年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检查频次应遵医嘱进行。感觉到眼部出现异常改变,应及时看眼科医生,随诊频次改为每3月或6月1次。如眼科医生已经确诊出现眼部并发症,要遵医嘱按时用药,必要时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方法较多,主要为对患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亦有人主张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也可采用光凝治疗、冷凝治疗、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随着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涌现,可供选择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案不断增加,且治疗效果较好。如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黄斑水肿,有较好效果;对已有新生血管形成尤其是新生血管在视神经乳头上无法进行激光治疗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促使新生血管退缩;有些必须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患者,可先注射药物再手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其适应症和疗效不尽不同,临床应用时应做到合理选择合理应用。该文所述瑞舒伐他汀和硫辛酸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用的有效药物。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它的主要作用为降低胆固醇,促进新陈代谢,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发挥降低血脂和血压的功效。
硫辛酸为脂溶性维生素,是一种含硫的脂肪酸,能维持人体血糖平衡,减少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剂量;可以降低糖尿病眼底病变及青光眼的发生率;硫辛酸也是一种超级抗氧化剂,进入人体细胞,对胞内外抵抗自由基,修复细胞,促进葡萄糖吸收,发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6];应用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的作用[7];能促进脑血管血流流动和抗氧化,治疗由蛋白质沉淀导致的炎症和神经末梢病变[8]。
该研究随机选择2015—2017年间我院治疗且完成疗程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比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硫辛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14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研究组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有23例、14例和3例,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5%和5.0%,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常规治疗的基礎上,应用硫辛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优于瑞舒伐他汀。
综上所述,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白盟盟,张慧娟,牟佳威,等.硫辛酸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9):1756-1757.
[2] 张新芳,董凯霞.硫辛酸胶囊治疗老年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357-4358.
[3] 翟志丽.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5中旬刊):159.
[4] 刘力苇,王康.代谢记忆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1):9-12.
[5] 李玉,齐玲,李军.高压氧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指数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3):1394-1397.
[6] 郭雪琼.自我护理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16):2646-2648.
[7] 朱惠明,江玉,李玲,等.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7):320-323.
[8] 陈洁华,肖文娟,邹燕芳,等.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视诱发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15,29(1):2482-2484.
(收稿日期:201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