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步行矫形器与膝踝足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2018-10-13马刚
马刚
(南阳市南石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南阳 473000)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脊柱创伤,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尤为严重。近年来,下肢矫形器在此类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可较好地辅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如膝踝足矫形器和互助式步行矫形器等,学者们报道较多[1-2]。本研究旨在对比这两种矫形器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05-2015-03,共收治60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为胸腰段脊髓完全损伤,依据其下肢矫形器的不同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互助式步行矫形器组(A组)27例和膝踝足矫形器组(B组)33例。A组27例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在27-51岁之间,平均(30.2±9.7)岁;脊髓损伤平面:T106例,T11-T1215例,L16例。B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 29-53岁,平均(31.8±8.5)岁;脊髓损伤平面:T107 例,T11-T1216例,L11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8周后再依据其功能康复情况,佩戴下肢矫形器,但仍予以正常康复训练措施。相关内容如下:
1.2.1 下肢矫形器的佩戴
由专业的矫形师制作下肢矫形器,需依据患者的下肢长度、体型等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并与康复医生密切沟通、评估后,制作完成。其中,膝踝足矫形器是在膝关节处加金属铰链,而大腿部分则有金属支条,从大腿直至足部,用以控制膝、踝关节的动作;而互助式步行矫形器是依据钟摆的工作原理设计,由互动式铰链与膝踝足矫形器的主体结构所组成,其中,互动式铰链是其核心部分,也是其改良的关键之处,使患者行走时,能良好地锁住髋、膝和踝关节,依靠互动铰链装置,在惯性作用下向前摆动、实现迈步,避免双下肢出现缠绊。
1.2.2 综合康复治疗
所有患者在矫形器佩戴前,予以如下康复方案:(1)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避免出现下肢畸形、压疮、挛缩等情况,同时强调矫形器对其康复的意义;(2)强化残存肌力,在手术后早期进行双下肢的被动运动,以及躯干、上肢肌力的强化训练,包括背阔肌、腹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训练时间为30 min左右,每天2次;(3)平衡训练;(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这一训练可延续整个康复过程;同时应注意,在佩戴矫形器后应对其体重进行定期监测,以防超重影响矫形器的使用;(5)对于截瘫平面以下的关键肌,予以神经电刺激治疗,时间为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共5次,共持续2个月。另外,予以心理干预等措施。
在上述治疗后,患者能佩戴矫形器的标准为:肢体功能可达到端坐位平衡2级,可进行床-轮椅之间的转移,以及床上各方向自主移动;仰卧位双手上举杠铃,其重量可达自身体重。
矫形器佩戴后,患者除了延续上述康复治疗外,增加伸髋、屈膝训练和骨盆旋转训练,以及重心侧向转移训练。同时,着重进行站立、步行训练:(1)于平行杠内进行训练,在平行杠中进行站立平衡的训练,包括头部和躯干稳定,重心转移的平衡,若站立时间超过30 min,则予以迈步训练,可利用躯干和上肢残存肌力,促使重心侧向转移同时向前移动,或利用骨盆后伸带动下肢向前行走。当杠内训练合格后,于平地佩戴矫形器并练习下肢行走。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 min,每日2次,每周5次左右,训练时间总共为6周。
表1 两组患者矫形器佩戴前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和FIM评分
1.3 疗效评定
行走能力包括10 m步行时间及6 min步行距离两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3]进行评估;其运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采用FIM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进行评估[3]。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对比均为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步行能力对比
6周后,A组患者10 m步行时间为(52.7±6.3)秒,B 组为(61.5±8.1)秒,A组显著优于B组(P<0.05);A组6 min步行距离为 (78.3±10.2)m,B 组 为(61.9±9.4)m,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改良Barthel指数和FIM评分
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佩戴训练6周后,改良Barthel指数和FIM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但两组间对比,戴前或佩戴后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无论是采用互助式步行矫形器的A组,抑或是膝踝足矫形器的B组患者,在矫形器佩戴训练6周后,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站立和行走功能,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方面,两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和FIM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但在步行速度和步行距离方面,两组的差异较为显著,A组的步行速度和步行距离均优于 B 组(P<0.05),提示患者佩戴互助式步行矫形器后,其行走速度更快、步行距离更远。
我们分析其原因,两种矫形器的特点有所不同:首先,膝踝足矫形器对骨盆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若患者臀大肌和髂腰肌无力,则骨盆稳定性不够,在佩戴此矫形器时,对行走功能有较明显的影响,同时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4]。而与之相比,互助式步行矫形器则是在膝踝足矫形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来,其互动铰链装置是关键的改良部分。患者在行走时,利用钟摆的工作原理,即可随着自身重心前移和惯性作用下向前跨步,降低了步行所需的体力消耗和难度,提高了步行的速度和行走距离,且避免了行走过程中出现两腿缠绊、跌倒的风险。但由于这两种矫形器均为无助力型,对患者的上肢和躯干力量有较高要求,且要求其心肺功能良好,能胜任矫形器辅助下步行所带来的机体负荷;同时,还需要患者较好地控制体重,从而长期保持矫形器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