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

2018-10-12吴德仁

新一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

吴德仁

摘 要: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变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逐渐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告别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使传统文化逐渐成為主流。儒家文化的传播仍然面临西方中心论和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近期走向

随着社会风气与舆论的改变,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向也发生着变化,梳理其近期走向,能有效掌握当前的社会科学发展动态,对于中国目前的思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一、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当前整个中国的学术氛围,精神面貌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舆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人文社会逐渐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变化怎样产生,又对当前社会环境产生怎样影响呢?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进行了考察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十分重大,已远远大于其现实意义。2014年9月,习总书记在国际儒联发表了关于儒学的讲话,主要是关于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认识。这一次讲话的意义更加深远,因为是面对着海内外的学者。“文化大革命”结束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领导阶层对于儒家文化的态度十分模糊,既无明确表态支持,也无进行反对,而习总书记的曲阜之行则有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支持传统文化复兴。

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我们可以以30年为界限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不断向西方学习,全面的西化,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想。而1949年到1979年,这一时期,中国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关闭了大门。虽然这一时期可以看作存在本土化趋势,但这与习总书记今天提到的本土化是不同的概念。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向西方先进国家关闭了大门。从1979年到十八大以来,这一时期主要思想仍是西化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同时,西方文化思想大量涌入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都主张与西方接轨,在这一基础上,儒学教育就没有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而自从十八大以来,一个本土化人文社会时代逐渐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广泛的重视,国学中医以及传统戏曲,都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所认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话题也逐步被各国接受。

二、告别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科学发展速度逐渐变慢,这是由于现代社会科学背后学科思想源于西方社会,在中国原本是没有社会科学概念的,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于西方自由主义。而在当今这个时期,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是不能够被主流思想所接受和所提倡的。在经济学中人的追求的目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政治学则讲三权分立,军队实现国家化。在法学上也提倡司法独立,分权制衡的思想。对于这些学科的研究,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理论上已没有开拓的可能性。

随着中国“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提出,从社会科学发展领域来看,将这些学科与中国经验理论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社会学科的发展,在本土化进程中,也面临核心理念价值“中化”选择。对于研究者,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具备相当时间研究实践,表现为在最近社会文献中,具有理论深度的经济政治学和法学文章比较少了,可以说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已告一段落。

三、传统文化成为主流

习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国近四十年改革开放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让人民有钱有闲地去进行精神层面的文化消费,比如广场舞的兴起以及全民旅游热。而此时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逐步成为主流,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儒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二是与和谐社会构建不谋而合,得到政府大力提倡;三是社会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这种迹象在社会学上也愈加明显:国学班遍布各个中小学,《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启蒙学习蔚然成风,古文篇目在中小学教材份额增加,各种诗词类节目和古典文化相关的节目风靡于各个电视节目。同时,和谐大同、天人合一这些传统文化中精神内核与现代的社会治理、经济环境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也焕发强大生命力。诚然,在信息化时代,儒家文化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和儒家思想的威权秩序对于创造力的影响评估,民主自由平等等西方普世价值中心论及契约精神与儒家长幼有序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精神及温情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发展积极性的评估,这些都是留待我们继续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与社会科学发展逐渐减缓的局面相对应的是人文科学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迅速成为社会主流。近期本土化的发展方向顺应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趋势,一种文化成为中心、主流,必定会遭到原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压制和挑战,这也必然促进该文化根植现实,不断审视、完善、强大自我,以接受内外部源源不断的挑战。其行多远,就在于与时俱进的更新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典.中国向何处去: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5-16.

[2]华薇娜,刘艳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基于SSCI和A&HCI;的数据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30-34.

[3]刘婧华,薇娜.走向世界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35-39.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