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体化的军地联合指挥信息系统问题初探
2018-10-12天津警备区数据信息室孟祥旭
◎天津警备区数据信息室◎孟祥旭
在信息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技术进步,军民一体化程度空前提高,军地一体化联合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军地联合行动面临军地力量多元、信息资源庞大、联合决策复杂等问题,要求构建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保障作战顺利实施。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明确定位、区分责任、建立机制,注重体系建设和顶层设计,采取科学的方法步骤组织实施,保证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强调军地融合发展和军地联合行动,瞄准打赢战争和多样化军事任务“两场战争”。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是军地联合行动的基础,是军地各类资源、力量的“粘合剂”、“倍增器”,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获取战争主动权、夺取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积极推动建设。
一、军地联合应对安全威胁成为常态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充分体现了军民一体化作战的思想。在信息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技术进步,军民一体化程度空前提高,军地一体化联合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样式。
(一)现代战争时空边界模糊,军民作战空间趋同
不管是通过网络攻击毁坏地方金融、能源系统,还是以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在千里之外“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重要政治、经济、军事目标,都模糊了战争的前沿和后方这一传统战争概念,导致政府、军队、民众在战争的“第一秒”就直接卷入海、陆、空、天、电、网多维战争空间,打破了军与民的界限。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频繁,军地一体化行动成为常态
从我国周边安全现状和近几年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看,南海联合护渔、新疆联合抗暴、汶川地震救灾等军地联合行动最具典型性。习主席讲“实际上部队天天都在执行任务”,也从侧面体现了多样化军事行动的频繁性和重要性。在这些行动中,部队、地方应急力量和预备役、民兵等国防后备力量结成了高度一体的作战集群。
(三)新型作战领域,军地作战力量和手段趋于相同
网络空间战、舆论宣传战等新型作战模式,以混乱社会、动荡政权为根本目标,战场集中于地方经济、政治、外交、民生领域,多采用病毒攻击、网络造势、煽动民众等多样化手段实施。从美军作战实践看,类似Facebook、Google、Twitter等民间企业平台具有更加强大的作战威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同军队相同的作战“武器”。
(四)作战保障多样化,军地保障共融性增强
战争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保障的内容已经超越了食品、油料和弹药等基本需求,精密装备配件、精确制导弹药、作战数据资源等新型保障需求增大。这些保障任务,必须依托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精确测算、精确投送和精确操作。近几年,军队全域机动能力逐步建设,地方民航、海运、铁路部门成为重要战略、战役投送力量。
二、军地联合行动要求构建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现代战争的成败。军地一体化作战力量更加多元、信息更加庞杂、决策更加困难、系统更加脆弱,我们必须瞄准解决军地一体化带来的新问题、衍生性问题,构建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保障作战顺利实施。
(一)军地力量多元,必须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紧密互连
军地联合行动既有海、陆、空、火、战略支援部队,也有预备役、武警、民兵,还有地方人防、水务、消防等应急行动力量,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隶属复杂。多元力量达成一体化行动的最优手段,就是依托广泛互联的信息网络、精准高效的信息系统,让高度分散的力量单元通过“信息流”聚合起来,达成指挥的“零延时”,信息的“全同步”。
(二)军地信息资源庞大,必须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处理
军地一体化行动情报需求量大、时效要求高,单一系统中信息有限,单个部门侦察手段和力量不足,必须整合军地侦察监视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搜集、处理情报信息。同时,将实时情报同行政管理、人口户籍、社会保障、国土建设、企业监管、交通运输、城市监管、综合执法的基础信息资源深度整合,真正形成“动态+静态”的大数据支持,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军民一体的信息中心和情报处理系统,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按需使用。
(三)军地联合决策复杂,必须依托一体化信息系统辅助
信息化战争节奏加快,战机稍纵即逝,军地联合作战,需要地方首脑和各级指挥员,在充分考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共同决策。然而,现代战场出于抗精确打击等防护需要,各类指挥要素必须分散配置,依托网络异地同步决策,导致整个决策时间紧、信息多、协同难,必须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建立“军地态势一张图”,构建智能化的辅助决策软件和军事专家辅助决策系统。
(四)安全防护能力弱,必须依托一体化安全防护系统保护
民用防火墙、防病毒、身份认证、密码加密等设备,不同程度的存在同军队体制不兼容等问题。现有军地使用的核心元器件、关键网络设备、主要软件系统国产率较低,受敌方后门攻击的风险巨大。不安全的系统部件整合到一起,风险指数上升。因此,必须建立军地一体化安全防护系统,加大军地密码保密、安全防护系统设备统建、统管、通用,提升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水平,确保系统安全可信。
(五)装备种类繁多,必须利用一体化信息系统深度集成
军地装备体系繁杂,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安全机制等技术标准千差万别,必须建立跨平台、跨系统、跨体制的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提升系统的兼容性,采用综合集成手段将侦察情报、预警探测、指挥控制、后装保障、国防动员等不同信息系统装备融合一体,实现数据流、指控流、物资流在军队、武警和地方各部门间,指挥所、行动单元、保障力量等各类实体间顺畅有序流动。
三、构建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主客观条件成熟
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需要从军地分散建设向军地一体化深度融合建设转变,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技术上的支撑,符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环境。当前,构建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主客观条件。
(一)政策有导向
习主席在全国人大十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树立军地“一盘棋”思想,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军地融合的具体抓手和着力点,建设正当时。
(二)发展合规律
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从分散到集成,不断向着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化发展的过程。地方企业和国外先进国家的信息系统都经历了先分建后整合的过程。当前,无论是地方还是军队的信息系统功能基本成熟,“有”的问题基本解决,正处于由分到统的转折阶段。
(三)理论有传承
2014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席撰写的《真正的军事革命》一文,指出“阿富汗、伊拉克、加沙、也门、乌克兰以及伴随中东政治动荡出现的其它各种冲突又都展现出了另一种不同类型的军事革命”,最大的特点是“军民参与、全面对抗、以政治为中心、非对称冲突”,同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军民作战异曲同工。构建军地一体化信息系统是继承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的具体举措。
(四)技术有支撑
近年来,逐渐成熟的系统集成技术、软件中间件技术,为军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全面进入商用阶段,产品逐渐成熟,能够为军地海量数据处理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提供支撑。智能光网技术、无线自组网技术等先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军地广域互连、机固一体、随遇接入的基础信息网络提供了支撑。
四、构建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方法举措
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危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大事,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全局明确定位、区分责任、建立机制,注重体系建设和顶层设计,采取科学的方法步骤组织实施,保证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筹系统建设
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渗透到军地建设的方方面面,涉及军、政、民许多部门的关系和利益,需要站在军民融合战略的高度,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和督促落实的最高机构,明确军队和地方各级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任务,纳入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全面科学推进。
(二)重视体系结构研究,搞好顶层设计
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是由多个系统构成的大体系,需要采用规范的体系结构设计思路,清晰、统一地描述作战需求,科学论证并提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基本体系,以体系结构这一硬框框确保系统建设的一体化。通盘考虑军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整体功能、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装备技术体制、各种标准规范和信息流程等一系列工作,全面研究军队、政府、企业的具体特点,制定军地共同遵守的技术标准体系,并以法规强制力达成技术体制和标准的统一。
(三)理论需求先行,搞好试点建设
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在国内是个新课题,在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必须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需求的牵引作用和试点的探索作用,严格遵守“军事需求确定能力指标,能力指标决定系统功能”这一被反复验证正确的逻辑链条。组织搞好试点建设,重点在体制机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四)强调集约建设,确保新旧系统有效衔接
通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信息系统建设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一批如“金盾”、“金税”、“金关”、“金保”等部委级系统,军队的一体化指挥平台等广泛应用的军事信息系统,同时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军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同已有系统有效对接,结合国家各行业部门和军队整合现有信息系统的契机,在国家和各省市层面,统筹考虑国防动员三级数据中心、地方政务网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军队栅格化信息网络、军队作战数据工程建设任务和规划,积极探索用系统集成和云平台模式构建新旧兼容的信息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