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生的优先目标分析
2018-10-12苌凤水刘孟嘉杨玉慧刘岱淞缪应新
苌凤水,刘孟嘉,杨玉慧,方 卫,刘岱淞,缪应新,吕 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
医改如果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算起,迄今已整整20年,并且1997年就明确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提供全周期、全程的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只是需要发展医疗服务,更紧迫的是要补齐预防、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领域短板,而其中重中之重是确保“预防为主”方针的切实落实[1]。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从笔者自身20多年专业学习和科研教学经历来看,也确实感受到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存在着认同度不高[2]的现象。笔者在《某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生的目标认知基本情况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生对于优先目标的认知情况,包括专业认同方面的认知状况,为有针对性的开展认知和行为干预提供支撑,也为促进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信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借助问卷星在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140名新生微信群中发放问卷,为确保信息真实可靠,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收集工作在入学的二周之内完成,共回收有效问卷13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14%。
1.2 研究工具
数据收集工具为自拟调查表。调查表形成草稿后,首先在课题组内部研讨后进行修改,然后组织6名本科生研讨完善,再进行试用,经修改后定稿。预调查后进行正式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大学目标优先序位的认知等。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出生年份、家庭所在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城市包括县城,农村指乡镇及以下)、兄弟姐妹数量等,目标分为学业有关(继续现有专业、争取转专业、出国、国内读研)和其他(参加社团活动、打工、交朋友、保持身体健康、感情目标和创业)。具体调查方法为:请新生对预先设定的10个目标选择认为较重要的6个,并进行排序。
1.3 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多选题分析包括基于回答频数和样本数两种方法;针对转专业意向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因素,自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情况以及中学阶段是否考虑过目标,全部进入方程。统计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利用SPSS 20.0进行分析。
2 研究内容与分析
2.1 大学新生优先目标的基本情况
综合1-6位的目标选择来看(见表1),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需求较高,高达14.8%的学生选择了这个选项,其次是出国和读研,均达到13.4%,另外对于交朋友和健康也有较高期望(13.2%),而对于打工、感情和创业则显得较为理性,分别只有5.7%、4.4%和3.6%的回答将其列入前六位目标。但如综合考虑4个与学业直接有关的目标来看,有45.1%的回答涉及,处于绝对第1位。综合1-3位的目标选择来看(见表1),排在第一位的仍旧是“社团活动”(20.8%),其次是转专业、继续现有专业、出国和读研,均在14%以上,而其余目标的所占比例均低于6%,没有1个同学将感情列入前三。分析第1位目标,转专业成为了比例最高的选项(38.8%),其次是继续现有专业(32.1%)、参加社团活动(14.9%)和读研(7.5%),其他目标选择均低于5%,没有同学把打工、感情和创业作为第1目标。
表1 大学新生的优先目标基本情况(136人)
从样本数角度进行分析可更直观反映有关现象和问题:对前6位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社团活动仍排在第一位(见表1),88.2%的学生在6个目标中都有此选项,此后是出国和读研、交朋友和身体健康的选择比例也较高(78.7-80.1%);100%的同学对学业有关的4个目标均进行了1-4项选择,其中同时选择3个及以上的高达68.4%,选择2个的为27.2%,只有6个同学(4.4%)只选择1个;表示继续现有专业和争取转专业的选择比例均超过50%,希望打工的学生是1/3;在6个选项中,选择感情目标的为26.5%,1/5的同学意向创业。对1-3序位目标综合分析发现:第1位仍旧是参加社团活动(61.8%),但转专业变成第2位(50.0%),其次是继续现有专业、出国和读研,比例也均在40%以上。总体来看,仍旧接近100%的同学在前3个目标中均涉及学业目标,其中75%的同学还选择了2-3种学业目标,选择1种的是24.3%,只有1人没有选择(0.7%);交朋友与身体健康的比例略高于16%,计划打工和创业的比例为5%左右。分析第1位目标来看,转专业列为第1位(38.2%),其次继续现有专业(31.6%),参加社团活动排第3(14.7%),将读研列为第1选择的只有7.4%,4.4%的同学把出国作为第1优先目标,其他目标的选择比例均较低,在0-1.5%之间。可见,同学们对个人发展有较高的预期,对提升综合能力也普遍较为重视,但专业的认同存在问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也偏弱。
2.2 个人背景对学生优先目标选择的影响
从表2可见,总体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新生优先目标选择构成影响(P=0.032),其中主要体现在打工意向上,非独生子女新生是独生子女新生的2.5倍,但独生子女将感情列为目标的比例明显更高。另外独生子女中意向出国、交朋友、身体健康和希望转专业的比例也均略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选择继续现有专业和创业的比例则略高于独生子女新生;读研和参加社团活动意向二者几乎相同。
从表3可见,总体来看,新生来源地对新生目标选择也构成影响(P=0.002),其中也主要体现在打工意向上,农村新生是城市的近3倍,另外农村学生意向转专业比例略高于城市学生;但城市学生重有感情的比例、交朋友、身体健康和参加社团活动的意向比例比农村学生略高;继续现有专业、创业和读研意向三个方面,二者差距很小。
表2 独生子女情况对学生目标选择的影响
注:①③:基于回答的频数;②④:基于样本数;P=0.032。
表3 家庭所在地对目标选择的影响
注:①③:基于回答的频数;②④:基于样本数;P=0.002。
2.3 新生转专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新生是否意向转专业作为因变量(只要争取转专业的选择序位相对“继续现有专业”靠前,即认为其具有该意向),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唯一影响因素(P=0.04),低年龄段学生(16~18岁)意向转专业比例明显高于高年龄段学生(19~21岁),其他几个自变量虽然OR值均大于1,但P值均大于0.05,说明从统计学意义上来,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中学阶段是否认真思考过目标对目前转专业的意向均没有影响。
3 讨论
从个人来说,目标反映个体的意愿及其具体行动[3],并且目标越明确,成功的可能性越大[4]。从事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本研究对公共卫生学院新生的优先目标进行了分析,在健康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5]背景下,无疑是有较强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表4 新生将转专业作为优先目标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1 学生专业认同度有待提高
所在公共卫生学院在全国属于较著名学校,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但即使如此,研究发现作为该院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仍有待提高。综合考虑前3位优先目标,表示“争取转专业”的比例竟然达到一半,甚至1/3以上的同学明确把转专业作为第1优先目标。这个现象在其他公共卫生学院也存在,并且比例也很高[2]。然而其实本研究所在高校转专业的名额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需要进行自我定位和目标的调整,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7]。笔者认为该现象与以下原因有关:第一,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高考及考入好大学仍是第一位目标,以至于对有关专业的了解往往无暇顾及,高中所在学校也没有足够资源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服务。这是主观因素,客观上来说,预防医学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如临床、药学与护理等)来说,要对其学科价值和目标、任务和实现任务的工具手段之间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确实有很大挑战[8];第二,研究发现低年龄是唯一影响因素,这可能与高年龄学生相对成熟,更多的思考过目标有关;第三,虽然“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方针,但社会上“重医轻防”的现象尚仍普遍存在[9-11],造成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人群存在偏见,加上专业教育不足,大量学生出于进入好学校的“保底”心态,而将公共卫生学院专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候补,因此被调剂进入,带有“不得不”性质[2]。
3.2 学生普遍重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总体来看,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对学业普遍比较重视,并且大多对参加社团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12]有迫切愿望,如按照前6位目标合计来看,有出国、读研和参加社团活动的意向比例均在80%以上,这与程桂龙[13]的发现基本一致;对打工、创业以及感情有较为理性的定位和认识。这应与所在高校为国家重点高校,因此学生作为同龄中的佼佼者素质相对较高、对自己要求往往也较高有关。学生创业意愿不强更多地应与有关学生是公共卫生专业而创业可能和文化不足有关。
3.3 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需要提高
整体上来说,学生将交朋友以及身体健康列入前6位目标的比例也较高,但列入前3位的比例明显低于有关学业类目标,把身体健康列入前3位目标的比例只有16.9%。这说明学生虽然认识到朋友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学生最优先考虑的目标仍是学业。
3.4 不同背景学生对于目标的选择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势必还将持续影响较长的时间;另外我国具有明显的典型“二元社会”的特征,十九大已经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要彻底解决城乡差异问题,仍需要长期努力。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以及农村学生意向打工的比例明显升高;城市和独生子女学生选择感情目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和农村学生;另外从绝对值上来看,独生子女学生希望转专业的比例略高,农村学生也更希望转专业。总之,不同背景的学生基于自身的需要在目标选择上体现出差异,这就为精准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4 建议
第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尽快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的正确认识[14],实际上公共卫生有关学科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就业情况良好[2];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将“预防为主”的思想真正融入所有政策,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价值,这样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第二,更广泛和深入开展需求调查,借此提高辅导员和学工部门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精准度,减少“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应付[15]。比如要重点关注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的经济负担问题,以及由于打工占用时间而间接带来的学业压力问题,同时也需要关注独生子女可能的感情问题。另外还需重点关注年龄较轻学生的目标定位,帮助他们尽快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
第三,目标就是人生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但一定时期人们可能面临众多目标,然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明确优先目标,以免发生“捡了芝麻,漏了西瓜”的现象,这方面老师和辅导员可更多的发挥引导作用。
第四,目标的选择与确立是需要长期和动态思考的主题。对个人来说,目标的确定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注意短期和长期目标结合[16],并且目标不一定一成不变,以后可以适当调整[17],更重要的是,未来需要借助积极的生涯规划[18,19]和指导[20]来实现目标。家庭和社会也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树立个人目标和按照目标落实计划的能力。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覆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13]。
第五,有必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后面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