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圈内构建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

2018-10-12□李

中小学校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态圈骨干教师教研组

□李 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仍不均衡,突出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不均衡上,尤其在乡镇学校,因为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虽然有很多学校针对教师发展进行研究,但更多停留在校本研修的策略层面,很少涉及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共同体的研究。而教育生态圈的研究所涉范围更广,它不局限于一所学校,而是将区域内发展不一的多所学校汇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教育群体,我们试着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生态圈内的优质学校牵头,遵循开放、有序、合作、交流、共赢的原则,改变不同学校教师的学习、心理成长、专业发展等不均衡的发展现状,加快县域内学校均衡发展的改革步伐。

一、打造生态圈发展实体

按照 “1+1+1(大校+小校+农村学校)”的规划,韶西逸夫小学作为领头学校,与先锋小学、立云小学、姜畲镇的清联小学、清泉小学、棋盘小学捆绑结盟成 “韶西教育生态圈”。

为了保障韶西教育生态圈教师学习共同体有效推进,课题组对各成员校的学校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师生结构、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收集了相关数据,对调研摸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着手在尊重不同个体、遵循学校特定环境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圈内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及管理能力的科学指导方法,以达到促使教师学习、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目标。

我们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各校生态圈工作负责人为领头的执行团队,召开以 “携手共建韶西教育生态圈”为主题的课题部署会议。会议通过 《韶西教育生态圈工作章程》,确立以章程为抓手,建构立体的管理共同体结构,服务于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生态圈共同体内)的教师。科学调研,建章立制,从宏观、微观层面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生态圈内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

教育生态圈内学校校长十分重视生态圈工作的开展,明确每次活动组织都必须 “五有”,即有行政带队、有具体时间、有具体地点、有具体参加人员、有明确主题,以此来推动各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通过研究,我们构建出了教育生态圈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

(一)星形结构模式

每一个学校都是一颗星星。以教育生态圈内的每一所学校为单位,影响辐射到其他各校,既给成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创造性的建设平台,又让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而同伴互助,共生共长,如图1所示。

图1 星型结构模式

(二)点面结构的模式

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一面旗帜。以点辐射到面,积极打造 “教师学习共同体”;再让 “教师学习共同体”服务于 “生态圈发展共同体”,如图2所示。

图2 点面结构的模式

三、构建生态圈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树立了教师主体教育的理念。我们通过打造学科教研共同体、德育共同体、特色发展共同体,激发成员校教师新的学习动机,开启教师内在的、外在的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自主性、积极性:

(一)打造学科教研共同体

骨干教师共同体。在区级政策的指引下,教育生态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主导校及其他成员校骨干人才向农村学校和条件相对薄弱学校流动,同时通过生态圈结对帮扶,量身定做式培养,使其他成员校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在本校发挥积极引领的作用。成为骨干教师后,生态圈继续 “压担子”,开展圈内骨干教师支教活动,每期每人在生态圈成员校内完成40课时以上的流动支教任务。骨干教师在 “课堂教学、教研教改、校本培训”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指导,实现了教育生态圈各成员校之间的优秀师资互派共享。通过面对面探讨,相互观摩,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共同分享经验、研究问题,从而带动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大教研组共同体。我们组建生态圈 “大教研组”,由龙头校教研组长牵头,整个教育生态圈融合成生态圈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常科四大教研组。各教研组不定期开展以 “抓重点、创特色、讲实效”的一体教研沙龙活动,我们通过QQ群、微信群、录播室等媒介,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观点、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学校整体提升的目标。

课题开展以来,教育生态圈在教研教改以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组织了多场次生态圈全员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及网络培训:先后邀请省、市、区级专家来校讲座、开展 “生命化课堂”教学赛课及研讨会、学科教学设计教研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提升培训、教育均衡工作专题研讨交流活动、课题研讨会等。不论是如同甘露的专家引领,还是精心筹备组织的每一次培训与交流,教育生态圈成员单位都像一个整体,共享学习资源,共谋发展之路。

(二)打造德育共同体

生态圈各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学生手拉手团队活动和课外交流活动,促进生态圈内学校德育共同体的发展。

生态圈内学校的班级结对成兄弟班级,孩子们通过书信、活动交流;组织 “手拉手共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团体辅导活动;邀请孩子们一起参加韶西梦想大篷车素养教育公益新长征活动;在艺术节上、读书节中给生态圈内5所学校赠送书籍。在德育共同体活动的持续推动下,内容更核心、形式更丰富,生态圈践行着全员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目标,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打造特色共同体

龙头校韶西逸夫小学有心理健康、读书等特色项目,为了让特色引领生态圈内学校的提升,生态圈内学校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以特色为支点,撬动教师学习共同体快速发展,推进生态圈发展共同体平台持久深入发展。围绕特色项目,生态圈成立了项目发展中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肯钻研、有思想的教师,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我们将龙头校的 “读书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文化带出校门,渗透到生态圈学校。先后开展了 “读书手拉手、你我心连心”韶西棋盘小学读书手拉手活动、教师图书捐赠及读书分享活动、学生 “图书漂流”活动、“韶西牵手姜畲联校,共同实现教育公平”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活动。我们成立了教师 “米兰”读书会,开展朗诵会、文学采风、共读一本书、一起听文学讲座等,通过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的活动改变着农村学校师生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实现了生态圈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目标。

四、凝聚教师合力,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生态圈积极搭建平台,加强联系,凝聚教师合力,促进各校办学品位、教育理念的交流提升。

我们统一各个教研组的学习时间、培训学习主题,使教育生态圈内教师学习系统化、常态化;通过主题研讨、专题学习,使教师培训学习贴近教师的工作、生活实际,使学习的实效显现并应用于生态圈内学校教育的各个细节之处,使教师有效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从而在教育生态圈内创建 “立体”的教师学习文化氛围。

每年,我们都会在生态圈内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均衡配置工作先进个人、生态圈优秀教研组,开展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评比、教师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搭建 “立体”的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相互认识、相互学习,形成参与均衡配置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通过一系列评比活动,让教师专业得到成长的同时获得积极向上的合力,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

2014年,生态圈内区市级骨干教师人数不到5人;2017年,韶西生态圈培养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15名,其中韶西学校占8名,8位骨干教师共执教示范课24节,讲座15次。骨干教师在 “课堂教学、教研教改、校本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指导,实现了各成员校之间的优秀师资互派共享。通过面对面探讨、相互观摩,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教师共同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有效推动了学校及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态圈各教研组通过送教送研送文化,辐射带动共成长,以 “抓重点、创特色、讲实效”的一体教研沙龙活动,教师不断进步,学校稳步发展。

我们成立特色项目发展中心,以韶西逸夫小学读书、心理特色撬动韶西教育生态圈共同体平台快速发展。生态圈共撰写专题报道40篇,刊登在市级以上的作品21篇,2人获省语言文字论文特等奖,棋盘学校编写的 《大棚西瓜》等3本校本教材,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认可。清泉、清联、棋盘小学在2017年江畲联校庆 “六一”节目汇演中,均获一等奖。

韶西逸夫小学充分发挥领头学校的资源优势和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既给成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建设平台,又让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而同伴互助,共生共长。今后,韶西教育生态圈教师学习共同体将继续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充分利用生态圈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圈骨干教师教研组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北京冬奥会战略驱动下的“冰球城市”冰球生态圈构想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