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德育”的建构与实践*

2018-10-12王乃宁

中小学校长 2018年9期

□ 王乃宁

“生本德育”是以学生为本体的德育,“是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因而,“生本德育”的重要价值在于 “关注学生的成长,激扬学生生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成长。”[2]

一、整体架构

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立足 “全面育人、培养全人”根本宗旨,围绕 “立德树人”首要任务,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遵循 “以生命为原点、以生活为中心、以生动为方式、以生长为旨归”的原则,构建了 “生本德育”课程体系,架构了 “生本德育”整体框架。德育目标为学生幸福人生铸就向上向善的精神底色。[3]基本要求为学做人、会做人、做好人。整体框架为构建 “四梁八柱”统领的 “生本德育”体系,让学生经历有故事的高中生活,遇见最好的自己。

二、理念基础

“生本德育”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引领下产生的,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德育创新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四梁八柱”统领的 “生本德育”整体框架,就是基于 “全面育人、培育全人”的理念。

(一)关于“向上”“向善”的思考

我们常说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奠基”,那么 “基础教育如何为人的一生奠基呢?”其实就是两个关键词:“向上”和 “向善”。

关于 “向上”,“向上”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行动哲学。在人生旅程中,必然会经历风吹雨打、甚至挫折失败。但任何时候,都需要永葆“向上”的意志和信念,永不言弃,永不言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

关于 “向善”,“向善”是人内心的纯真善良,崇德向善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有着不同的职业追求,从事着不同的具体工作。然而,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立足什么岗位,如果都能一直保持自己的纯真善良,就是真正做到了 “会做人、做好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勉励青年学生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能够通过更多的德育体验活动,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传递着 “向上”“向善”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帮助学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二)关于“有故事”的思考

一是 “有意义”:回答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下中国,就是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大价值和最高追求。

二是 “有意思”:回答 “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见人、见体验,有活动、有情感、有血肉、有生命,要让学校教育活动接地气、有生气、育大气,让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深度融合。

(三)关于“四个关系”的思考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处在四种关系的包围之中: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这四种关系,就会在人生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

人与自己的关系。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泰戈尔说:“人指责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很难。”卢梭说:“所有人类知识中最有用也是最欠缺的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因而,人最难战胜的往往是自己。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这是所有关系的基石。

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字,一撇是自己,一捺是他人,离开了他人的支撑,什么事也干不成。在人之上,要视他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不尊重他人,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不好,难以成为真正的人,也难以成就人生。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除了自然属性人性以外,还有个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追溯人类的起源,人本质上是一个喜爱群居的高级动物。人只能去适应社会,而不能要求社会适应自己。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也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培养学生独立行动和思考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将对社会的服务视为人生最高的成就。”哈佛大学校门上刻着这样一段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因而,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亟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责任十分重大。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在大自然中,如果能 “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就一定能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万物和谐共生。这就是人的悲悯情怀。学校有责任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三、校本实践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于生本德育生活中。”基于此,我校以 “生本德育”理念为引领,大力开展“四梁八柱”统领的 “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推进渗透式 “无痕教育”。从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精神人格、价值取向等深层次上启悟与熏陶学生 “向上向善”,促进学生生命自觉成长。

围绕 “人与自己”主题,开展养成教育和信心教育。我校常态化落实基本常规要求,让 “入楼轻声、入室则静、入座即学”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从穿校服、戴胸牌、推车进出校门等细节入手,抓严抓实常规管理;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特别升旗仪式、十八岁成人礼、励志教育演讲、励志激情跑操、高三毕业典礼等,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接受自我,最终超越自我。每年高考前夕,我校举行高三学生十八岁成人礼主题教育活动,让高三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牵手步入 “成人门”、颁发宪法、递交心愿瓶、老师和家长帮学生佩戴成人纪念章、学生进行成人宣誓,父母与孩子亲情拥抱等活动环节,为已经成人、即将走向高考考场的全体高三学子留下一次美好的成长体验,送上一份真诚的祝福,寄予一片殷切的希望。

围绕 “人与他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利用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等契机,开展富有特色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秋学期,组织 “讲讲咱父母的故事”大型报告会,报告会上,同学们所讲述的关于父母的故事饱含深情,情真意切。与会家长、老师和同学,无一不被学生真挚的演讲所打动,并为之感动流泪。学校还通过 “诚信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学生诚信格言征集、设立诚信考场等活动,引导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

围绕 “人与社会”主题,开展责任教育、担当教育。我校常态化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定期组织师生志愿者到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开展 “献爱心、送温暖、暖人心”公益服务活动,通过 “爱心卡”传递,让温情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之间接力延续。选拔并培训学生担任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水浒文化博物馆、盐城博物馆等担任义务讲解员,在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中,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加深了他们对历史遗迹的深度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工服务,让校园洋溢人性的光辉。开展助力学生生命成长的研学旅行系列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美丽乡村和城市建设;让学生走向社会,感受火热生活和时代气息;让学生走访高校,感受大学风貌和科研精神;让学生走出国门,感受中外文化和异域风情。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7次活动,近3000人次到清华、北大、南大等著名高校参观,赴韩国、德国等国学习考察,拓宽了学生视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风扬旗彩,图展班魂”最美班旗自主设计与网络评比活动是我校一个张扬自我而参与广泛的品牌活动。每年新高一 “最美班旗”评比公告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点击量高达近10万次,点赞千余次,引起学生、家长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了班集体建设。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用班旗来引领梦想,构筑梦想,成就梦想,团结在班旗下,奋斗在班旗下,成长在班旗下。

围绕 “人与自然”主题,开展尊重教育、生命教育。我校建有校园水文气象环保微型观测基站,安装专业气象大屏,由校园微气象观测社团的同学每日观察、记载、发布校园微气象信息,关注校园微生态。每年4月,组织高一年级师生赴大丰知青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荷兰花海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近自然,与春天来次诗意的约会;回味历史,感受青春奋斗的历程。每年4月,学校还举行励志远足拉练主题教育活动,高二年级学生、老师和部分家长代表热情参与,全程约10公里,往返约20公里,既让全体同学走进自然,领略了魅力新农村风貌,又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为学生三年的高中生活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每年8月底,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学校组织高一新同学奔赴盐都区七星现代化农场,开展农村、农民、农活 “三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我校基于 “四梁八柱”整体框架所开展的 “生本德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成长,也赢得了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