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
2018-10-11韩书颖
韩书颖
摘要:随着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阅读活动中不少问题也随之浮现,如较为常见的观念混杂、新旧知识共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还是在推动自身发展方面,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高中语文课堂为载体,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文学作品的阅读展开了分析,具体内容涵盖细读文本、想象情境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学作品 阅读分析
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是高中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阅读方式存在“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等诸多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无论是阅读观念的更新,还是阅读理论的完善,都为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提供了全新途径。根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开展的文学作品阅读活动尚未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围绕阅读分析展开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细读文本
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由三个层次组成:一般性阅读、细读和批评性阅读。一般性阅读是从通晓文字到把握作者意图的过程;批评性阅读是通过联系实际、针对文本展开延伸阅读的过程,与文学评论相似。而在高中阶段,针对文学作品开展的阅读活动,基本要求为细读,细读是指以一般性阅读为基础,通过对词语搭配、句群意味、表达手法等内容进行细致研究,并重新确定文本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细微之处,以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想象情境
文学作品中往往留有大量的未定点,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根据阅读内容,不断做出预测、期待及判断。正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存在“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变化和转折,才能够引发学生自身的联想与想象。
以《陈情表》一课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情境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如在《陈情表》的第一段,李密通过十分哀婉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悲惨境况进行了叙述,这一段不仅有烘托凄凉气氛的效果,还为后文“愿乞终养”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但受文言文语体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无法通过寥寥数语对李密心中的苦楚感同身受。这时,学生可对李密所处的时代和生活情境进行想象,然后阅读这段文字。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取得符合教学预期的效果。
三、激发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利用生活实践得出的经验,往往可以解决书本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而言也是如此。由于文学作品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在閱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激发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更加优异的语言感受力。
以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荷塘月色》为例,在该文学作品中,关于“荷塘里浮起薄薄的青雾”这句话,学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和感受形象的方式,积极思考作品的内涵、艺术表现力,了解出现“青雾”的原因是:雾薄且透明,荷塘内堆满了荷叶,荷叶的绿色仿佛给雾也染上了颜色。除此之外,人物角色的转换、课本剧的排演等,都属于典型的活动阅读指导,对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课堂阅读过程中使用到的音乐、图片以及影像等工具,也都是以激发学生体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为目的的。需要注意的是,以文本为立足点,唤醒与激发学生的认知经验,依旧是高中阶段文学作品的主要阅读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要想在高中阶段实现强化学生理解力、感受力、评价力和欣赏力的阅读目标,创新阅读方式是关键。笔者以高中阶段开展的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为载体,以高中生的视角为切入点,围绕着细读文本、想象情境和激发体验展开了讨论,以期能够启发教师和学生的深入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娜.浅析阅读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考试周刊,2015,(82).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