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结合

2018-10-11王帅

魅力中国 2018年28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王帅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艺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本文通过对现代民族戏歌作品《梅兰芳》,分析现代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演唱特点,并结合个人演唱体会,探究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对于当代民族声乐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唱腔、民族声乐、演唱特点

京剧是由徽剧逐步发展演变而来,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独特纯粹的中国式之美代表了数千年来华夏子孙对美的感受及追求。其唱腔更是细腻婉转,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将戏曲唱腔与现代民族唱法结合,可将二者的优点发挥至最大化。

一、现代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演唱特点

(—)气息的运用、发声方法与用声

1.气息的运用。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最原始的艺术形式。戏曲唱腔有“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的讲究,可见戏曲唱法对于呼吸的重视性,然而无论是那种唱法,都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在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在高音、强音、长音演唱时更是起着底气的作用。如在歌曲《梅兰芳》中,“梅也是铁,蓝也是铁….”高音长拍子对于气息的要求可想而知,训练有素的呼吸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2.发声方法和用声。戏曲是根据生、旦、净、丑四类行当来区分声音,其中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采用传统旦角的发声方法“小嗓”,用嗓方法是极为特殊的。小嗓在青衣、花旦中使用较多,演唱方法全部采用假声。喉咙呈自然打开状态,使用浅声道的唱法,出气量较小,发声位置较靠前,追求戏曲的明亮共鸣效果,音色悦耳清脆。现代民族唱法同时吸收了传统戏曲唱腔和西洋美声唱法,并对传统戏曲唱法进行了融合和改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将两种发声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开辟民族新唱法走向世界。

传统戏剧唱法与现代民族唱法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在歌曲《梅兰芳》的第一句中“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有着传统京剧独特的韵味,“那”字在演唱上,音色明亮而又不能紧,出声不能太重,不然会破坏悠远的意境;“水”字在演唱是腔体不可开的过大,既有科学的发声系统又有戏曲温婉的收敛之势。在戏歌《梅兰芳》的音乐处理上,若纯粹使用传统唱戏的方法,听觉略显单薄,声音较浅、扁,不符合现代声乐的审美标准;若使用单一的民族唱法,腔体共鸣加大,音色变的通透宽敞,容易失去戲曲独特的韵味。因此使用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与传统戏曲发声的结合,彰显了音乐独特的韵味,唱腔圆润。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戏曲唱法,应当采用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二)声腔对歌曲的润色作用。

评判歌曲演唱好坏的标准之一为是否有“味儿”,那如何将死谱变为活唱?对于歌者而言,拖腔、润腔、小腔等各类唱腔的运用犹如锦上添花。古人云:“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可见声腔的重要性。戏曲独特的风格韵味体现在细节处理上,以润腔为例子,润腔通俗而言就是“加花”,对唱腔进行美化润色,来增添曲调的艺术色彩。传统唱腔在润腔技巧方面十分讲究,其细腻而又复杂的腔调在民族唱法中也被广泛运用,如滑音、颤音、倚音、波音等,但因处理过于细腻,易被忽略。润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润腔,手法有断腔和连腔;一类是色彩润腔,分为音色变化润腔和装饰性润腔,起到丰富旋律的作用。润腔的使用在歌曲中也有所体现,如:

讲述的是霸王与虞姬悲惨的爱情故事,歌者在演唱时哭腔的运用更显悲伤凄凉,彰显歌者高超的唱功。断腔的使用给曲调增添了色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断音与连音的使用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者演唱时不要唱的僵硬笨重,寻找唱顿音轻快灵活的感觉,且不可拖拍,有一种藕断丝连的感觉。在顺畅的演唱中产生柔中带刚梅兰芳的音乐形象。

因“戏歌”的特殊性,运用大量的装饰音处理,这样可增加歌曲旋律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润腔有所掌握,表现戏曲独特的韵味。

二、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

语言和旋律的紧密结合产生了歌唱艺术,歌唱是将语言旋律化、艺术化的过程,其基础是语言,咬字、吐字作为演员的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歌者而言是极重要的。

在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中十分重视每个字的咬字吐字。“字正腔圆”的概念也是最早来自于戏曲,后被各类唱法所沿袭并进行改良。咬字在唱腔中是对于字头而言的,吐字指的是在演唱或者念白中准确使用口腔中的各个发声器官,讲究的是咬准字头,字头唱的轻、准、短、流畅,圆吐字腹,字腹发音,此时就需要适当的打开部分咽腔,更接近自然状态下的说话方式,歌曲的魅力就展现在字里行间。咬不住字歌曲仿佛失去灵魂,歌曲原有的韵味就没有了。仍以歌曲第一句“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为例,“那”字,就要咬准字头,不能咬的过重;“轮”字在演唱时,从“L”开始,声音线条拉长,最后归到“un”上,要注意音韵的准确性;“水”字因拍子实值相对较长,所以不用急着归韵,归韵到“ui”上 ;而 “月”字由“y”和“ue”组成,尾音加入些许装饰音,声乐呈抛物线“抛”出去。一首歌曲是由若干个乐句构成的,咬字与吐字对于歌者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当对语音的发音规律有所了解,展示对作品风格韵味的把握,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梅兰芳》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佼佼者,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艺术家们为戏曲保持青春活力所创作的戏歌作品,讲述的是梅先生戏里戏外的传奇人生。它不仅融入传统旦角的唱腔技术,有着鲜明的戏曲特征,更有当代青春活力的音乐元素,是传统唱腔现代化的体现,是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开辟音乐演唱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刘文静,试论民族声乐润腔美[J]. 知音励志,(5):236.

[2]韩菽筠,梅派京剧“咬字吐字”和“润腔”技巧在京歌中的运用—以京歌《梅兰芳》的演唱为例 [J]人民音乐,2016,(7):33-35

[3]甘咏梅,传统戏曲与现代演唱艺术的结合[J] .大舞台 2012年第7期

[4]李淑明,陈阳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32卷(6):95-98.

[5]李均凤,歌曲创作者与歌者奏乐之韵—如张其萍演唱的声乐作品《梅兰芳》[J].戏剧之家,2017,(13):57-58

[6]苟丽.歌曲《梅兰芳》之紧打慢唱[J].戏剧之家,2015,(10):89.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