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研究
2018-10-11杨宇姣
【摘 要】“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农科类高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任,应与时俱进,为培养农科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根据创新思维的培养机制,提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时代诉求
“双创”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大力提倡创新引领,“激發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高校而言,这就要求培养不同类型、层次和规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限制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急需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来帮助解决,同样需要大批的农科创新型人才来推动。农科类高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任,培养农科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我国“三农”的需要。因此,农科专业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培养农科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校培养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教育氛围不浓
目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引下,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与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培养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过分强调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的展示,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识教育,未形成创新思维教育的模式。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都属于灌输式教学,面向学生直接传授专业知识而忽略对创新意识的激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无法产生创新的想法和欲望。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互动,缺乏创新的氛围。同时,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校园创新环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校园内部没有建立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全面,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化
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农业这种具有强烈现实需求的学科而言,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决定了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水平。但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农科类专业并没有稳定的实践平台,在教学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只是机动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缺乏长期的专业型的技巧培训。
农科类专业的实践时间周期是比较长的,实践平台的设立需要具有现实的生产环境,同时具备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且还要配备具有生产经验和学术理论较强的师资队伍。在此过程中要想完整的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障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生产的机会,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和经费来维持,这与农科类高校的现实环境和实习经费都是不匹配的,使得培养创新思维型农业人才的物质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三)高校创新思维师资队伍有限,教师创新指导能力不足。
高校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拥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意识的渗透,对培养拥有创新意识并重视创新思维运用的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一成不变的照搬书本和课件,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并没有意识到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启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意识不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对创新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片面的认为不创业就不需要运用创新思维,禁锢自身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一)高度重视,加强校园创新思维教育氛围
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支持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无论从管理人员到教学人员,还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应树立创新思维教育观念,从本质上彻底转变之前的继承性教育思想,克服过去把知识继承作为高校教育目标的教学思想,克服曾经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维。应以树立创新教育观为基础,加强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运行机制、学生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为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提供教学管理保障,并将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队伍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创新工作手段和工作内容,为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提供思政辅助。
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需要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环境的良好校园环境,加强创新思维教育的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景观建设、校园历史文化、校风校纪等都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高校需注意创新思维教育氛围的烘托与建设,使学生在校园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时刻感受到创新思维的精神氛围,拓展自己的思维与眼界。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实践创新平台。
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发展会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高校而言,培养创新思维人才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及课外专业实践活动中积极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特别是对农科类专业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彻底的接触过农业生产的过程,所以农科类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自身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态度和专业背景了解,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
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只有社会实践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在打造高校的教学实践平台中,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结合,重视校外资源的有机利用,达到社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在专业实践、实习之余,应针对农科类专业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就表现在:邀请老师、企业专家开展学术、经验讲座,让学生感受不同学者的创新思维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书本知识下乡调研,服务三农,使其在服务过程中突破自己的限制,提出新的想法,突破自身思维禁锢,实现自己的价值;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充分挖掘了自身的创新潜能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实践环节的创新,提高学生知识创新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三)加大力度,储备专业化的创新思维教育教师团队
教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是直接與学生接触的窗口。教师本身的创新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学生。因此,高校需要把创新教育培养的理念精神贯穿到教师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大力储备专业化的创新思维教育团队,提高教师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对于农科类专业高校来说,教师应该从专业与实践的结合处发现问题,注重教育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应注重吸纳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团队,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促进教师提高自身创新思维能力教育的理论实践经验,建立教师科研以及教学创新的奖励机制,挖掘教师的潜在能力。对教师自身而言,要与时俱进,吸收最新的学科理论,不断更新调整课堂知识体系,选择科学互动的教学方法,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510642)
参考文献:
[1]方园,张继河.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7.(3)
[2]陈君.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举措[J].才智,2017.(10)
[3]陈治仁.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6.(9)
作者简介:杨宇姣(1987—),女,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