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与地方政府逆周期监管研究※
2018-10-11陈放
陈 放
内容提要: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带来的顺周期性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该文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探索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的传导路径与传导方式,剖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在监管上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地方政府逆周期监管的战略措施。
一、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工程,而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顺周期性风险进行逆周期监管,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防止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
顺周期性,也称亲周期性,主要用于描述经济变量与经济周期之间的正反馈关系。顺周期性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实体经济中的一些要素展开。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是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经济运行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主要指金融借贷当事人由借贷纠纷引起的金融变量的振荡和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与波动趋势。虽然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就已出现,但其破坏性在次贷危机过程中才完全得以展现。顺周期性不仅会加剧金融借贷的脆弱性,造成全球金融危机,还会将内外部冲击通过金融市场中财富效应、金融加速器、托宾Q效应等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最终强化经济周期(许均平,2009)。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引起了各国广泛关注。如何采取逆周期监管措施缓解顺周期性,成为了全球金融监管部门的共同关注点。在此背景下,大量学者对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进行了研究。最初的研究集中在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次贷危机爆发后,对顺周期性的研究拓展到非银行金融借贷。目前,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等金融行业的顺周期性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然而我们认为,现有文献尚存以下三点薄弱之处:一是对于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较为关注,尤其是对正规金融借贷中参与主体行为、监管制度、业务模式等方面的顺周期性和影响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却鲜有针对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原理的研究;二是对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乃至大中型企业的金融借贷模式的顺周期性考察较多,而对正规金融缺位的农村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研究较少,忽略了农村金融服务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殊属性;三是就缓解顺周期性的逆周期监管措施缺少对地方和区域金融监管体系中问题讨论,更没有对农村振兴中非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的监管问题进行研究。
由于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支持非常重要,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恰恰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非正规金融借贷在农村中是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占了农村金融借贷的8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民间借贷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占借贷市场比重达到5.6%(张健华,2011)。2013年由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农村金融信贷报告指出,有近50%的农村家庭参与民间借贷。近年来很多学者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对于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支持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以及民间融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孙玉奎等,2014)。同时必须看到,随着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业务模式的混合化,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由过去正规金融的“补位者”角色正逐渐变成“资金逐利者”,在金融借贷活动中同样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农村居民借贷活动活跃,推动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规模非理性放大;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民间借贷链条断裂、流动性紧张,最终导致农村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危机。2011年以来在浙江、山东、江苏、内蒙古、福建等地相继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赵勇,2012)。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和传递路径,研究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的监管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逆周期监管的措施。
二、 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及形成机理
通过对农村资金借贷市场的调查,我们看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村中的闲置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供求的矛盾,激活了农村的金融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一借贷模式如得不到有效监管,它的顺周期性又会将蔓延至实体经济。因此,认真研究乡村振兴中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特征和它形成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特征与顺周期性
非正规金融是指没有受到官方监管和控制的金融活动。世界银行认为,非正规金融可以被定义为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苏士儒等(2006)认为,非正规金融活动在我国农村地区非常普遍,主要包括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中介主要包含合会、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等。农村民间直接借贷根据用途分为:生产经营借贷、生活消费借贷和非经常借贷。总体而言,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参与主体基本上是那些无法从正规金融借贷中得到资金支持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的经济行为人;二是交易对象基本上是正规金融借贷中没有的各类非标准金融工具,具体形态多种多样,甚至在一些地区口头信贷这样的不受法律约束的借贷关系成为主导;三是交易过程中没有固定规范的流程,也没有特定的交易场所,借贷关系大部分在农村地区日常交往中形成;四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长期处于监管缺位的状态。
作为一种体制外的金融借贷行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张雪春等(2013)通过对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主体行为受到当地的经济金融情况、宏观经济中货币政策、资产价格的影响。郭丽虹等(2015)认为,民间金融依托借贷资金链传递风险,并最终危及实体经济。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为顺周期性效应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在农村经济繁荣期,借贷双方对于未来具有良好预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贷行为急剧扩张,借贷利率持续拉高;在农村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不景气引发的信用风险不断暴露,民间投资和消费行为不断萎缩,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逐渐走向萧条。
2.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探索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形成机理是有针对性地进行逆周期监管的前提。当前的研究文献主要从金融借贷内部因素和监管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对顺周期性的成因进行探讨。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包含了较多要素,需要在金融借贷一般性的顺周期性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农村非金融借贷这一独特的现象进行研究(见图1)。
图1 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顺周期性形成机理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1) 农村民间资本短期逐利引发的顺周期性。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资金的短期性投资行为。一些民间投资人逐渐放弃实体生产和长期投资,把资金投向股市、期货、房地产等牟利性较强的项目,甚至参与非法集资、赌博等活动。“避实就虚”的资金流向不仅造成地方产业空心化,并且使资产严重泡沫化。这种行为必将带来民间资本的顺周期性。表现在经济上行时,股票、期货等有价证券呈现非理性上涨态势,民间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有过于乐观的预期,为了获取更多收益,农村地区投资者大量从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融入资金进行投机活动,甚至通过非法集资活动向资金出借者保证高利率,推动借贷利率持续上涨;经济下行时,证券价格的暴跌让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信用风险频现,借贷行为逐渐萎缩,造成农村实体经济得不到资金投入。
(2) 农村单一经济结构引发的顺周期性。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基于局部地区社会习惯形成,服务于特定地域。同一地域内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总体来说比较单一,当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主要服务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的经营活动。这种资金投向的单一性必然造成农村非金融借贷市场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并进一步加重了当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在产业繁荣时期,同一地域中小企业扩大生产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资金需求旺盛,大量“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项目应运而生。产业衰退期,一些农村金融借贷由于投向产业单一,再加上主要产业的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很多企业还款能力下降(王晓毅等,2004)。由于产业结构的局限性,当地又没有其它产业的盈利来支撑金融市场的缺口,这种过于集中与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一些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
(3) 农村互联担保机制引发的顺周期性。在农村地区,互联担保机制是由农户组成互联担保小组,采取连带责任促使农户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一种借贷行为。农村非正规借贷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实现了风险的分散。然而,从一些农村地区互联担保机制运行的实践来看,这种机制同样引发了金融借贷的顺周期风险。当国家经济繁荣期,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农户融入资金提升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农户组成担保小组融入资金,农民也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金融的借贷市场中去,这时,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得以提升。在这些农户融入资金扩大生产并取得较好收益后,更多农户选择加入互联担保小组。这时金融担保圈和金融市场资金集聚与扩张,推动着借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使借贷行为集聚着顺周期风险。当经济进入下行阶段时,过剩的供给必然引发商品价格降低,商品的竞争带来利润的下降,经营状况的恶化引发金融市场违约事件的上升。由于互联担保小组内各农户之间具有连带机制,小组内其它成员具有代偿的义务。这种过重的连带责任会加重互联担保小组其它成员的负担,受利益驱动,这一行为必然引发其他成员从互联担保小组自发性退出,最终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风险的发生。
(4) 农村担保物公允价值变动引发的顺周期性。在担保借贷中,担保品价值决定借贷规模。目前,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审批担保贷款时主要依靠担保物的公允价值来决定贷款数额。尽管公允价值准则将同期市场价格作为担保物的估值,能够反映市场形势变动下资产价值增减。但由于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的逐利趋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必然会放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经济繁荣时期,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担保物价值上升,利息也更高,可借贷额度必然会大幅增加引发过度授信。这时,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规模会迅速放大;经济萧条时期,市场主体可借贷款的额度必然会随着自身担保物价格下跌而减少,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信贷萎缩——流动性短缺——价格继续下跌”的恶性循环,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造成了实体经济的恶化。
(5) 农村乡土经济文化环境引发的顺周期性。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是农村中基于地缘、亲缘、血缘存在的一种金融借贷行为。我国农村是一个崇尚传统道德和习俗的熟人社会,人们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对熟人的信任与认知。我国农村地区的乡土社会关系不仅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存在的社会基础,更是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产生顺周期风险的催化剂。由于农村借贷主要依靠熟人关系而形成、依托亲缘约束进行风控,资金供应方仅仅依靠人情关系对借款方进行评价,缺乏对资金投向和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科学认识。在经济繁荣时期,农村借款人能够依靠亲缘关系融入更多资金,并在缺乏有效监督和跟踪的情况下使用资金,造成借贷规模非理性放大;而在经济衰退期,借贷违约事件大量出现,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主要对违约者采取暴力伤害、社区排斥等制度外惩罚,这些方式将造成民众恐慌,进一步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问题。
三、 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传导路径
对金融借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机制的研究解释了金融借贷顺周期性对于实体经济周期的强化作用。我们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内部缺少风险控制机制,外部缺乏监管和引导。因此,如果没有负反馈机制对顺周期性进行抑制,必然造成正反馈机制占据主导地位。从传导机制上看,一方面作为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金融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资金必然游离出正规金融借贷制度而独立运行并缺乏监管。在此背景下,顺周期风险通过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各种形式的借贷关系进行相互传导,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升温,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类监管之外的渠道进入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使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传导至商业银行体系,最终放大整个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从而间接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发生。
1.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向实体经济的直接传导机制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很难从正规金融信贷中获得投融资贷款,于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就应运而生。当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并存。一是从直接融资来看,直接融资的借贷行为是基于农村经济、社会环境自发形成的资金“体外循环”系统,其资金用途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农村地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促使农村借贷的主要类型由“生活型”转向“生产型”。支持生产经营活动的借贷往往被投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或助推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繁荣期起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区产业基本立足当地资源,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供需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农户和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意外的损失,从而无法按时还款并引发系统性风险。特别是过度的非正规金融借贷还会造成利率偏高,必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二是从间接融资来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银背”、“会”、钱庄等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也逐渐产生,地方小额贷款公司也大量涌现,形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向着组织化、连续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并且这些中介机构常常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地方金融办只能进行粗放式管理,呈现出“不登记管理、不出事不管、不被告不管”的“三不管”状态。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一些金融机构通过设立资金池实现信用创造,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不加限制地采用高杠杆放大金融信用规模,而在经济下行期常常在财务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下破产、跑路,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的顺周期性向实体经济直接传导机制为:经济繁荣时期借贷规模扩大,经济下行期出现集体违约——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实体经济的顺周期性。
2.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通过银行体系影响实体经济的间接传导机制
近年来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银行借贷资金也开始变相涉入农村借贷领域。李富有、孙晨辉(2013)认为,目前存在着银行信贷资金变相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具有寻租行为。我们通过对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市场的研究也看到:一是在世界经济遭遇危机、农村地区传统产业失去竞争优势、央行收紧银根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一些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抓住当前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匮乏,民间借贷利率持续攀升的时机,将实体企业异化为融资平台,把银行贷款转投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进行借贷活动,用“以钱炒钱”的方法获取高额利息从而助推了顺周期性的发生;二是在高额利息诱惑以及旺盛资金需求的推动下,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中介大量介入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2010年我国实行银根紧缩政策以来,民间借贷更趋活跃,催生了更多的地下钱庄、担保公司。当时温州有1000多家民间金融机构,只有46家是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陈周锡,2011)。通过虚构项目获取银行贷款后再高息转贷给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对借贷规模的扩张和民间借贷利息的攀升起了推波助澜的顺周期性效应;三是部分银行员工与民间放贷者勾结,利用手中的信贷审核权力进行寻租行为,利用自身渠道低成本放出贷款或大量发出信用卡并通过刷卡进行放贷。银行信贷资金介入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导致在市场繁荣时期,市场保持乐观预期,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估计降低,可贷资金增加,通过银行流入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资金规模持续放大;在经济下行期,一旦资金使用者出现财务危机或无力偿还转贷者时,商业银行的贷款也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升,引发流动性风险,并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并带来顺周期性。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通过银行体系影响实体经济的间接传导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经济繁荣时期借贷规模扩大,经济下行期出现集体违约——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实体经济的顺周期风险。
综上所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顺周期性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主要机制传递至实体经济。这两种不同的传导机制并不是独立的,由于各传导机制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节点,这些共享节点使各种传导机制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金融网络,各节点之间具有纷繁复杂的连接关系,推动了顺周期风险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传递和扩散(见图2)。
图2 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顺周期性传导网络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在监管上存在的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我国金融体制发展和改革的现状,提出了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但在我国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在监管上存在多种困境。
1.政府监管机构缺位带来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监管难
我国金融的发展与体制的变革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非正规金融借贷在监管体制上的缺位。一是我国金融监管还定位于“一行两会”的正规金融体制,而大量的非正规金融借贷却无人监管。这种多头而垂直的金融管理体制,不适应我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创立适应多种金融借贷模式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金融系统的高度垄断性以及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不足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带来了制度性困境。一方面,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投融资者需要资金而没有金融制度的支持,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本无处投资而闲置。目前这种监管体制的困境表现在:注重对正规金融机构监管,忽略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注重对银行信贷的严格配置,而国家过分限制了中小民营银行的准入;注重对银行存贷利率的控制,而国家忽略市场对资金与利息的调节。这种金融体制监管的滞后,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压抑,也必然催生非正规金融的昌盛并带来顺周期性;三是政府各职能监管机构职责不明。政府对金融行为的监管必须有明确的治理目标,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往往带有明确的部门性,目标不明确,利益难以协调,监管机构不作为,从而带来金融运行的混乱;四是量大面广难规范。我国农村很多私人金融中介,如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都是合伙经营,投机性强,业务泛滥又没有科学规范。受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经不起政策风险和市场波动,常常引发金融借贷资金动荡和市场风险。
2.农村借贷环境关系复杂带来的监管难
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情况非常复杂,在现实中很难监管。一是参与借贷人数众多,人际关系复杂。很多借贷多为亲缘、情缘关系,缺乏实际担保物的“人情贷”,使得监管难;二是在农村金融借贷中,有的以牟利为目的,先采取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再到农村地区高利放贷,常常出现诈骗、洗钱、逃债等行为,造成大量金融借贷风险集聚,纠纷不断;三是很多农村居民风险意识不强。在农村地区,很多民众被非正规金融借贷带来的高利息诱惑而忘记了风险,往往轻信传言,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把钱借出去,一旦风险来临只能束手无策;四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在投向上往往远离实体经济。比如,从温州民间借贷的情况来讲,非正规借贷年规模达1100亿元左右,只有35%用于一般性生产经营(林乃鹏,2011),这种让资金远离实体经济,必然增加投资的风险,最终引发金融借贷市场动荡,带来顺周期风险。
3.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互联网化带来的监管难
互联网金融带来了金融业新的革命。与传统社会金融借贷方式不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金融业内部结构调整与运载方式的变革,使互联网金融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一种新的实现模式。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出现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基础,出现以纯技术创新虚拟金融需求去创造金融产品的趋势。在我国一些农村,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运行平台在支付方式和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主要模式。它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今天的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高度依赖和借助互联网的载体来创新服务模式与支付手段,网络技术的便利性与进入门槛较低,而非正规金融借贷参与主体广泛而从属关系不强,金融借贷又跨越了行业和领域的限制,必然加速农村金融市场的振荡与波动,使得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风险变得更难控制,同时也加速了它的顺周期风险。
4.农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带来的非正规借贷的监管难
目前我国银保监会也推出了增设新型农村中振兴金融机构的计划,但是这些机构存在明显监管不到位:一是监管的“规定”与“意见”多,法律效力低(唐峻,2010)。国家银监会自2007年以来,相继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金融改革的系列文件,但是大多为暂行的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二是缺乏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单独的立法。我国现有行政法规和规章很多都是针对一般金融业来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除了对金融借贷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规定与司法解释以外,其它一些金融法律只是从民法的角度作出了一些说明,均不涉及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问题,造成国家在法律上对非正规金融的主体、客体及其法律关系缺乏制度规范,民间借贷的监管更无章可循;三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管主体不明确。我国《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人民银行享有民间金融的监管权,但2006年出台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将民间金融的监管权赋予银监会,这导致监管主体发生重叠(吴伟萍、吴杰,2010),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如何进行协调与配合,到目前为止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三是金融借贷权限不明确。《合同法》明确规定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也在有关司法解释中确认了非正规金融借贷利息在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范围内,意思真实表示的行为受法律保护(王运慧,2010)。但在《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中,就可能变成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并将承担被罚款的行政法责任。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顺周期风险必然带来监管难。
五、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的逆周期监管路径
通过使用逆周期工具构建负反馈机制来缓释金融借贷顺周期性是国际社会的共识。逆周期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在经济上行期“未雨绸缪”,对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作好缓冲准备,以减缓经济下行期金融风险的突然释放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主要在县域农村地区进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长期处于中央金融监管体系之外,这对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做到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有的放矢地运用逆周期工具,从而缓解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
1.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监管的实践证明,正规金融机构完全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必然带来农村地区的“金融压抑”。这种“金融压抑”又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产生并发展壮大,使顺周期效应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不断凸显。为此,要解决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风险问题,必须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是地方金融监管的主体,应发挥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和优势,积极探索地方金融监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二是必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仍过于单一,大的银行在地方尤其是基层的服务范围过于宽泛,地方金融服务需求尤其基层金融服务无法得到满足,使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刻不容缓。温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些年来,对原有金融组织体系、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农村的金融借贷得到很好的发展与监管。同时还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地方建设项目融资方式,利用PPP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企业发展做出了很多尝试。在贷款服务、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三是金融机构的服务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由于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所以它们只有在民间高息揽储,这给企业和个人都带来极大的风险。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了要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因此,农村振兴战略中就要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一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四是要创办资产托管公司。进一步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把民间的一些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由专门的资产公司托管,这样既可以发挥资金的效益,又可以让农民有稳定的收益。
2.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中资本的短期投资行为是引发顺周期性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必须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一是要为非正规金融投资创造条件。政府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国家可以以债券的形式融资民间闲置资金进行长期投资。如温州首创“地方发、地方用、地方还”的“幸福股份”和“蓝海股份”发债模式,募集资金43亿元投入轨道交通、海涂围垦等项目,这样让民间资金利率安全稳定;二是进行企业股份制改制。地方政府在金融改革中要注重为民间资本寻找恰当出路,避免过度投机引发的金融风险,一些地方可以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企业股份制改制,这样可以从民间吸收资金入股。但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三是要积极探索成立地方民营银行。这样可以让民资进入银行业和让民资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这些举措为民间资本提供了风险可控、效益可期的投向,减缓了投机行为带来的顺周期性,使金融的压抑得到解放。
3.完善法律监管,推动农村金融借贷从乡土关系到契约规范
推进地方金融监管创新,完善地方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地方政府探索解决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是加强金融监管的科学立法。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能够产生,说到底就是相关法律不完善带来的。地方政府要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贷款通则》和尽早出台《放贷人条例》,明确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法律权利与法律规范;二是在金融监管方面要严格执法。金融监管部门应切实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责,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监控与执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坚决打击金融犯罪行为;三是加强非正规金融借贷的监管。加强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的监管,是防止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顺周期性的重要手段。温州市发布民间融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并开出全国首个民间融资执法行政罚单。同时,温州市还开发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对12类近2000家民间金融组织(市场主体)开展非现场监管,共通报小贷公司违规行为2起,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四是对民众进行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对民众的金融与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使社会公众清醒认识到高收益潜藏的高风险,自觉抵制高息借贷和非法金融活动。
4.建立监测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金融监测体系,就是要对金融的运行进行规范监管。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健康运行,建立科学的金融监测体系刻不容缓。要按照地方政府对金融监管的要求,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保障金融运行安全有效为目的,以提高金融借贷监测为重点,建立科学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监测体系。一是在遵循国家对地方金融监管的前提下科学地编制监测目标与监测计划,根据本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员、经费等机构建设标准;二是坚持金融监管统筹兼顾、机构合理配置、监测分级管理和按照金融监测职能与监测工作任务要求高效运转的原则,强化金融监测机构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各级金融监测体系。地方政府要协调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对国内外金融运行的监测资料、各类指数、指标进行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进行综合分析与规范管理。要实现对民间融资利率的全面监测,引导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并且要高度关注金融借贷中的突发事件,要加强对金融借贷运行的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活动的风险状况,对积累的风险进行预警,实时排查金融借贷中的突发风险事件,及时掌握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活动的发展状况,有效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风险。
5.大力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切实改善投融资环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从这些年农村金融运行的情况来讲,征信体系建设是解决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顺周期性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征信体系建设。征信体系建设是金融运行的重要前提,要深入开展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宣传教育;二是要探索建立征信长效体系。包括完善的社会诚信文化体系、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法律体系、从业人员诚信监管体系和行业诚信自律规则等;三是要开展“惩戒失信”专项行动。对诚信者要大力表彰,对不守诚信者,要在多方面进行惩治。在金融监管中,要设置人民银行征信监管中心,实现政府、法院、社会、金融等信息系统共享互动,对失信对象分批次在媒体上进行公开曝光,公安也将失信对象列入打击范围;四是为诚信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市场前景好,还本付息能力强的民营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总之,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与地方政府逆周期监管问题,是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中金融监管的重要课题。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顺周期性一定会得到很好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