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2018-10-11兰叶芳黄树光任戍明周汝贤

新疆石油地质 2018年5期
关键词:茅口栖霞白云石

兰叶芳,黄树光,任戍明,周汝贤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矿业工程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成都理工大学 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

二叠系碳酸盐岩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相含油气层,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1],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2],普光、元坝和磨溪气田等均发现于碳酸盐岩储集层[3],但从中国南方二叠系的研究程度看,除四川盆地的勘探和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外,其他地区无重大突破。同时,二叠系栖霞组和茅口组是MVT型(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的重要赋矿层位,如筲箕湾铅锌矿床、罗平富乐厂矿床、垭都矿床、羊角厂矿床、飞来石矿床、野都古矿床、罗马厂矿床等均以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作为赋矿围岩[4-6]。黔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据现在二叠系三分的原则[7],栖霞组和茅口组归入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极其发育,前人在地层与古生物化石[8-11]、岩相学和沉积相/岩相古地理[12-14]、层序地层[15]、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16]等方面做了很多基础研究工作,但尚未进行系统性的成岩作用研究,已有文献资料大多仅涉及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并未有详细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机理的阐述和分析,甚至一些研究成果和认知尚未达成统一,如文献[17]探讨了黔西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化特征,研究认为这是混合水作用的结果;而文献[18]通过对织金、清镇、黔西等地区十余个剖面的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是构造作用条件下局部的高温条件为“糖粒状”白云岩的沉淀提供了条件。此外,已有的研究均未回答白云岩的镁离子来源等问题。总体而言,目前黔西北地区出露良好的碳酸盐岩地层以及前人的基础地质工作为成岩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程度较低,对于资源勘探的突破无疑是一种制约。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是沉积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19],对于成岩作用的敏感性是碳酸盐岩区别于碎屑岩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岩石本来面目[20]、重塑沉积和成岩环境[21-23]、反演古气候和古环境[24-25]、推测和判别油气和矿产等资源的形成条件[26-28]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传统的成岩机制(如淡水环境的成岩机制、混合水白云化机制等)受到挑战,而诸如硫酸盐还原作用[29]、热液白云化作用[30]、深埋成岩作用[31]、成岩作用的数值模拟等则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些成果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研究人员对于油气储集层形成机制和层控矿床形成机制的认知和理解。因此,笔者在野外剖面观察和实测并采样工作的基础上,借助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等室内岩石学研究手段,探讨毕节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经历的成岩改造作用,以期为该地区进一步的基础地质研究、资源预测和勘探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基础材料。

1 区域地质背景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根据贵州大地构造区划,次一级构造单元为黔北台隆的遵义断拱(图1),研究区属于更进一步细分的毕节地区北东—南西向构造变形区,区内北东东—南西西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该地区出露寒武系—第四系,其中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岩关组、上侏罗统、白垩系以及古近系,而发育最广、出露最好的是二叠系和三叠系[33]。毕节地区晚奥陶世—石炭纪为扬子古陆的一部分,因而缺失了石炭系,导致二叠系与下奥陶统接触,自早二叠世开始,特提斯海水由南和南西方向入侵,该区演变为滨岸沼泽环境,沉积梁山组黏土岩、石英砂岩及含煤岩系,尔后海侵继续,海水进一步扩大,至茅口早期为中二叠世海侵最大时期,研究区连续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半局限海台地碳酸盐岩地层,而到了茅口晚期,东吴运动造成地壳不均匀抬升,海侵范围缩小,茅口组上部发育不同程度的岩溶作用,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27]。而晚二叠世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事件是被称为大火成岩省的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沿断裂带喷发,具有高钛铁,SiO2饱和,普遍含石英,很少或不含橄榄石,以及富含挥发分等特点[33]。

图1 贵州大地构造区划(据文献[32]修改)

2 剖面观测和样品采集

研究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分布,地层连续,发育完整,出露良好。此次研究野外观察和描述朱昌镇千溪乡沙垮剖面、实测毕节大新桥剖面(图2),并采集栖霞组和茅口组样品共计72件,磨制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薄片进行下一步的显微观察和分析。

大新桥剖面栖霞组总厚98 m(图3),岩性相对较为单一,栖霞组与下伏梁山组整合接触,底以梁山组顶部发育薄层泥页岩及薄煤层作为二者的划分界线(图4a),以发育大套灰岩作为本组开始,底部主要由燧石条带状灰岩、泥灰岩以及含生屑泥晶灰岩组成,中部发育泥晶生屑灰岩、含泥质灰岩和含燧石条带灰岩,上部则主要为波状泥质灰岩,栖霞组以发育珊瑚和䗴类生物化石为主,同时也发育有孔虫、少量苔藓虫、瓣鳃类、腕足类以及棘皮类等生物化石,构造裂缝发育(图4b),顶以茅口组白云质团块灰岩出现与之分界。

茅口组与栖霞组连续沉积,地层厚度约130 m,为一套深灰、灰、浅灰色白云质灰岩、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灰岩,富含䗴类(Chusenella)、珊瑚、腕足类等生物化石,茅口组下段发育豹斑灰岩、泥晶及亮晶生屑灰岩,茅口组上段则以薄—中层燧石灰岩和燧石条带灰岩为主,大新桥剖面顶以黄灰色黏土岩出现与龙潭组分界,发育多期次的构造裂缝(图4c),而沙垮剖面茅口组顶部发育层状硅质岩层(图4d)。

图2 大新桥和沙垮剖面位置及其地质构造简图(据文献[34]修改绘制)

3 岩石学特征

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茜素红S染色)的鉴定和分析表明,毕节地区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矿物构成相对较为简单,以方解石为主,白云石含量大多不超过20%(图4e,图4f),含少量燧石等其他矿物(图4g,图4h)。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颗粒以生屑为主,构成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和生屑泥晶灰岩,含少量藻球粒、团块及内碎屑等(图4i,图4j),相同的阴极发光条件(束电压12 kV,束电流300 μA)下薄片样品均显示出整体不发光—弱阴极发光特征。栖霞组生屑主要为䗴类和珊瑚,以Nankinella sp.(䗴类)和Hayasakaia sp.,Polythecalis sp.(珊瑚)发育为特征,其他生屑包括有孔虫、腕足类、瓣鳃类、苔藓虫和棘皮动物等;而茅口组中生屑则富含Chusenella sp.和Schwagerina sp.,Neoschwagerina sp.,可见少量有孔虫、棘皮类、珊瑚、腕足类以及苔藓虫等生物。此外,栖霞组和茅口组总体不发育亮晶胶结物,特别是栖霞组亮晶胶结物尤为不发育(图4i),多在5%左右,极少数样品亮晶可超过10%,该地层碳酸盐岩结构组分中泥晶基质含量高,栖霞组下部样品的泥晶基质甚至超过了50%,构成生屑泥晶灰岩;茅口组除了底部和顶部具有较高的泥晶基质含量之外,多数样品中发育新生变形作用产生的“假亮晶”,其透明度和清洁度不高,与颗粒界线不清楚(图4j),仅有极少数样品中具有相对较高的亮晶胶结物含量。同时,两个地层中部分碳酸盐岩样品可见发育少量䗴孔隙(0.5%~2.0%,图4k—图4o),但分布极为不均,以裂缝孔隙为主(图4m,图4n),其余包括少量粒间孔及粒间溶孔、生物体腔孔及其溶蚀扩大(图4k,图4l)、白云石晶间孔及其晶间溶孔、晶模孔等(图4o)。

4 成岩后生作用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的成岩改造作用强烈,主要发育碳酸盐颗粒的泥晶化作用、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白云化作用、硅化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后生作用。

4.1 泥晶化作用

生物的泥晶化作用在研究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图4j,图5a),使得一些颗粒失去原有结构而成为泥晶团粒,包括大量生物骨骼在内的碳酸盐颗粒广泛泥晶化,阴极发光分析显示这些颗粒(一些颗粒已没有内部构造)具有和其他可以识别的颗粒泥晶套类似的极弱阴极发光性或不具阴极发光,显示这些泥晶套仍然记录了锰含量很低的海水特征。此外,部分颜色很深的团粒很可能是颗粒泥晶化作用的结果,这些生物颗粒在海水潜流环境中往往遭受了广泛的泥晶化作用。碳酸盐颗粒的泥晶化作用是停滞的海水潜流带的重要成岩特征之一,此时碳酸盐胶结作用,尤其是粒间碳酸盐胶结作用不发育;同时,泥晶化作用还代表相对缓慢的沉积物堆积速度,这种沉积条件为藻类或真菌的穿孔作用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时间[35]。

图3 大新桥剖面中二叠统实测综合柱状剖面(古生物分带据文献[34])

4.2 胶结作用

4.2.1 海水潜流环境的胶结作用

(1)等厚纤状环边胶结物 围绕颗粒边缘生长,其生长方向垂直于基底颗粒表面,发育长度近于相等,因而形成近于等厚的环边(图5b),这种环边胶结物的原始矿物为海水中沉淀的文石。

(2)马牙状方解石胶结物 呈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主要分布于孔隙边缘,其顶端呈刀刃状(或矛状)(图5c),为海水中沉淀的镁方解石的常见组构之一。

4.2.2 淡水潜流和渗流环境的胶结作用

(1)粒状—块状嵌晶结构的方解石 粒状方解石基本上是等轴的(图5d,图5e),反映低镁含量的大气淡水的地球化学条件;近于等轴的粒状晶体经常从孔隙边缘向中心变大,并具有斑块状嵌晶结构,晶体从边缘向中心变大与晶体生长过程中空间竞争作用造成的成核作用减少有关,同时也与岩石渗透率的逐渐降低有关。镜下常见由海水渗流环境形成的纤状环边或马牙状方解石胶结物与粒状或块状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的世代胶结(图5b,图5c),当然也有很多样品不存在世代胶结结构,而呈现出孔隙空间被粗大的粒状—块状方解石胶结的特征。

(2)共轴生长的方解石胶结物 在具有单晶结构的棘皮动物等颗粒上最为发育(图5f),在薄片中,这些共轴生长的方解石通常比棘皮动物本身更加干净,但其光性与原来的单晶颗粒特征是一致的。对于孔隙空间而言,共轴胶结物大量存在可以封堵全部孔隙,因而是一种破坏性的成岩作用。

在经历淡水潜流环境的胶结作用后,岩石仅保留很少的原生孔隙。同时,由于淡水潜流环境的流体具有变化的碳酸钙饱和程度和变化的结晶速度,这会导致在方解石中分配系数变化较大的锰、铁元素在方解石中的含量发生变化,淡水潜流环境的胶结物出现一些具复杂的环带状的阴极发光性(图5e)。

图4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野外剖面和镜下显微特征

图5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微观特征(一)

4.2.3 埋藏环境的裂缝作用及其胶结作用

埋藏成岩过程的胶结作用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充填于裂缝中的方解石胶结物的发育。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裂缝十分发育,无论是野外露头尺度还是显微镜微观尺度均可见到多期裂缝的发育特征,野外露头至少可识别出发育3期裂缝,平行、斜交或垂直层面发育(图4b,图4c)。裂缝往往被方解石充填,一期裂缝切断碳酸盐颗粒及其早期的方解石,而裂缝中充填的成岩方解石大多不具阴极发光,而二期和三期裂缝中充填的粒状或具有世代结构的方解石往往显示橘黄色的阴极发光或环带状阴极发光,表明成岩过程中流体性质的不断变化(图5g—图5k)。

4.3 硅化作用

研究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的硅化作用在野外剖面上主要以结核状、燧石团块或硅质条带形式产出,其颜色的深浅与团块或条带内部有机质含量有关,沙垮剖面茅口组顶部发育层状硅质岩层。显微镜下通过茜素红S染色技术观察发现,硅化作用主要有3种存在形式:①少数自生粒状微晶石英星散状分布于灰岩泥晶基质中或生物颗粒的外壁在溶蚀后被自生微晶石英所充填,这种产状主要分布在栖霞组下部;②硅化作用(微晶石英或玉髓)主要表现为选择性交代作用,以交代䗴、珊瑚、海百合等生物为主,保留其生物的轮廓或内部结构特征,其表面尤其是轮廓边缘可见方解石或白云石晶体残留(图5l);③呈港湾状交代白云石晶体,石英晶体形态不规则,形成一圈厚度均匀的硅化反应边(图5m—图5o),或围绕鞍形白云石晶体边缘生长形成白云石晶体的交代边,这种硅化作用发生在白云化作用之后,或者与白云化作用伴生。硅化作用的成因机理有多种,如生物成因、交代成因及热液成因等,而根据前人的研究,黔西北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硅质来源主要有2个:①碳酸钙沉积物中大量生物死亡后,有机体腐烂产生有机酸、H2S和CO2等,形成局部酸性环境,碳酸钙溶解,硅质物沉淀交代灰岩,使得分散在沉积物中的胶体SiO2析出聚集[19],高含量的SiO2能集中成结核,并交代生物体或泥晶基质形成硅质灰岩,或沿着沉积构造面(如层面、解理、裂隙、缝合线)渗入交代而形成条带状燧石灰岩等;②茅口组的硅质层、硅质团块、硅质结核及硅质胶结充填物等遍布整个古特提斯海,其物质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幔岩浆上涌,部分以热泉形式通过断裂系统喷入浅海海水中,因此硅质的充填期与热液活动有关,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产生的火山气液注入水体所形成的硅胶盆地有关。地幔柱隆升过程中,有大量SiO2随热水被带到海底,混合沉积于灰岩中,形成燧石结核、燧石条带或硅质岩。由于地裂运动至二叠纪末几乎近于结束,那么硅质充填时间不应晚于晚二叠世末期[36]。

图6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微观特征(二)

4.4 白云化作用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中白云石含量均未超过50%,未构成真正的白云岩,主要以豹斑灰岩或者白云质灰岩形式产出,根据显微镜下的鉴定特征,白云石主要有以下几种产出形式:①星散状分布的白云石,白云石呈半自形—自形菱形晶体零星散布于岩石中,具有暗玫红色阴极发光(图6a,图6b);②斑块状分布的白云石,原岩结构和组分不清晰,呈斑块状分布的白云石具有雾心亮边特征,晶体半自形—自形,显示暗玫红色阴极发光,放大可见条带状的阴极发光特征(图6c—图6f);③交代生物颗粒的白云石,以交代䗴类等生物骨骼方解石晶体存在的白云石晶体往往伴随晶间孔隙的发育,勾勒出生物颗粒的轮廓,晶体表面较污浊(图6g—图6i);④鞍形白云石,晶体粗大,大多沿构造裂隙分布,晶面弯曲,呈马鞍状,正交偏光下显示波状消光特征,具有暗玫红色的阴极发光特征,常被后期裂缝切割(图6j—图6m),可见鞍形白云石被硅质交代(图6k,图6l)或具有明显的溶蚀特征(图6n,图6o),以及白云石溶解和之后的方解石的沉淀(图4m,图4n)。关于鞍形白云石沉淀目前说法不一,文献[37]认为,弯曲晶面和波状消光特征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沉淀温度为60~150℃,而文献[38]认为,尽管鞍形白云石的最小沉淀温度为60~80℃,但大多数报道的鞍形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为90~160℃,表明鞍形白云石的存在可能代表了相对较高的成岩温度。

总之,从层位上来讲,白云石主要分布在栖霞组上段及茅口组下部,各种分布样式的白云石均呈现出暗玫红色的阴极发光特征或显示环带状的阴极发光。从白云石的赋存状态及其与裂缝之间的发育关系而言,白云石的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根据硅质充填时间可限定白云化作用时间应在晚二叠世之前,此时茅口组处于浅埋藏阶段。而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样品整体均显示出不发光—弱发光的阴极发光特征,表明岩石未受大气淡水的强烈改造。同时全岩的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表1),所有样品δ13CPDB均为正值(1.2‰~4.6‰),说明无大气淡水或有机质的参与,至少表明无二者的显著作用;而δ18OPDB全为负值(-10.1‰~-7.4‰),δ18OPDB的偏负说明其经历了较高温度的影响。文献[40]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中二叠统细—粗晶白云岩的研究也认为,白云石形成时介质温度较高,应是在埋藏条件下形成的。而文献[18]对黔中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的研究表明,中—粗晶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俗称“糖粒状”白云岩)的白云石形成温度为130~180℃,而白云石晶间孔内充填的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0~80℃,这说明它们均是埋藏条件下的产物,而非近地表形成的。形成较晚的方解石(白云石晶间孔充填物)比形成较早的白云石包裹体温度低得多,说明白云石形成受到了特殊热事件的影响。此外,若采用白云石的包裹体温度推算古埋深(该区印支运动期末古地温梯度为38.4℃/km,假设取地表温度25℃),则其深度应在2 750~4 050 m,这与当时中二叠统所处浅埋藏条件严重不符,进一步说明白云石的形成除了受到正常地热增温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到了局部高温或特殊热事件的影响。而黔西北毕节地区位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中带,正好是中二叠世晚茅口期—晚二叠世早期峨眉山玄武岩强烈喷发的主要地区(图7)。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前人研究,认为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化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有关,玄武岩浆具有异常高的潜能温度(1 550℃),为白云化作用过程中Mg2+交代Ca2+提供强大的热驱动力[42]。而Mg2+的来源除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提供之外,残留地层水中也可能含有较多的Mg2+,而中二叠统碳酸盐岩中富含的棘皮类等高镁方解石质生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可以析出Mg2+,同时压溶作用亦可以是其中一个来源。当然,现有资料难以确定Mg2+的具体来源以及局部高温条件对白云岩的影响程度等问题,更为深入的认识需要在进一步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研究以及流体包裹体温度的测定以及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图7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质简图(据文献[41])

4.5 溶解作用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溶解作用总体而言不发育,岩石面孔率大多为0,粒间孔隙和生物颗粒内部常常被微晶—亮晶方解石充填,偶尔可见粒间孔残留,也仅在少数样品中发育生物体腔孔及其溶蚀扩大(图4k,图4l)。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白云石的交代作用往往伴随着孔隙的产生(图4e,图6h),这与许多研究者认为的方解石的白云化过程是一个固相体积减小的过程从而孔隙度增加是相一致的[43]。而白云石被溶解形成晶模孔仅仅保留其菱形轮廓以及裂缝中白云石的溶解伴随方解石的沉淀是区内溶解作用的显著特征(图4m—图4o),这可能从另一方面说明白云石形成时间较早,同时也侧面印证了热液溶蚀作用的较大可能性,这属于热液溶蚀作用的典型的倒退溶解模式[44],即在埋藏成岩系统中,随着地层流体温度的降低,地层压力的减小或埋藏深度的减小,碳酸盐矿物都可能从饱和状态进入不饱和状态,从而发生碳酸盐的溶解,而前人亦报道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中的热液白云化作用也发生类似的倒退溶解[45]。当然,研究区溶解流体的来源不排除有机酸热演化过程中的溶蚀作用,镜下可见方解石晶体间沥青的充填。

4.6 压溶作用

又称为化学压实作用,缝合线的发育(图4j)和颗粒之间的凹凸—缝合线接触关系在研究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十分常见,缝合线往往切断生屑颗粒甚至海水胶结物、马牙状胶结物和棘皮动物的同轴增生胶结物等,均表明其发育时间较晚。压溶作用使得埋藏流体对于CaCO3过饱和从而沉淀晚期胶结物[46],这导致缝合线附近的致密胶结作用,有时可见到沿缝合线发育的方解石的沉淀作用。

图8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序列

5 成岩序列

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含有丰富的䗴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和双壳类生物(屑)化石,填隙物以泥晶方解石为主,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是一个平静温暖的浅水海域,盐度正常,适于各种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碳酸盐岩沉积之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改造过程,包括准同生—同生阶段海水潜流环境中泥晶化作用使得部分碳酸盐颗粒向泥晶转化,颗粒间和颗粒内部等厚环边和马牙状海水胶结物的发育以及棘皮动物的早期共轴加大;早成岩阶段淡水潜流和淡水渗流环境中充填于粒间和粒内的粒状—块状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继续生长的共轴加大方解石胶结物,以及泥晶向亮晶转变、文石或镁方解石等不稳定组分新生变形成方解石等一系列的新生变形作用,还有可能发育于淡水潜流和渗流环境的部分孔隙又被后期胶结物充填;岩石进入埋藏环境的中—晚成岩阶段发育块状—嵌晶方解石胶结以及裂缝中充填多期的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随着东吴运动全区的构造抬升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产生白云化作用、硅化作用以及白云石的溶解作用和其他埋藏溶蚀作用等,同时埋藏环境中压溶作用及缝合线在研究区十分常见。同时要强调的是,压实作用自岩石沉积之后因上覆载荷而产生,裂缝的发育阶段和期次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划分。根据不同成岩环境成岩组构和成岩作用的分析,最终建立了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序列(图8)。

6 结论

黔西北毕节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富含䗴类、珊瑚、腕足类、棘皮动物、瓣鳃类等生物化石,以发育泥晶生屑灰岩和生屑泥晶灰岩为主,成岩作用复杂。岩石以不具阴极发光—弱阴极发光为主,并且碳同位素为1.2‰~4.6‰,因而受大气淡水的影响微弱甚至不受影响。主要经历了准同生—同生阶段泥晶化作用、等厚环边和马牙状方解石胶结作用、方解石共轴加大,新生变形作用、粒状方解石胶结作用以及压实作用;中—晚成岩阶段裂缝的发育以及方解石的胶结、硅化作用、白云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以及白云石的溶解作用等。硅化作用和白云化作用可能受到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有关的热事件的影响,但具体的成因机理和影响机制尚待深入研究,如斑块状白云石与鞍形白云石是否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而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有关的热事件是提供了白云化作用的镁离子来源还是只是提供了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的热驱动力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茅口栖霞白云石
轻烧白云石粉加工工艺研究
遵化市魏家井白云石矿冶金用白云岩矿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生辅料在转炉冶炼中的实际应用
川北—川东地区中二叠世晚期地层划分新认识及地质意义
川南DTC地区茅口组地球物理特征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因及气源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