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山四皓与秦岭隐士文化

2018-10-11刘闻诗

华夏文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终南山隐士秦岭

□刘闻诗

商山“四皓”,系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之总称,此四人皆为秦之名士,学富五车,德行高尚,为人所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于第五次东巡途中,胡亥勾结李斯、赵高等人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二世登基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贾谊《过秦论》)。四皓观之,认为秦帝国大厦将倾,无力回挽,不忍目睹苍生之祸,遂归隐于秦岭商洛山中“以待天下之定也”(《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隐居期间四人采商芝、松子为食,纵情于山水之间,修身养性之余,又心忧天下,志存高远,常于山中吟唱紫芝歌,文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世人闻之,皆感其品行高洁,交口称赞,视为天下名士。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然常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于是刘邦推行黄老无为之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同时广招天下义士以建设国家。刘邦慕四皓贤名派人招揽,四人虽有拳拳爱民之心、经略天下之志,但以刘邦“慢而侮人”(《史记·高祖本纪》)、“轻士善骂”而“义不受辱”(《史记·留侯世家》),拒不出山。刘邦晚年猜忌之心愈重,不喜吕后势大,愈发宠爱戚夫人,以其子赵王如意聪明伶俐,不喜太子刘盈“仁弱”,欲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引得朝中人心浮动、暗潮汹涌。刘邦首次流露改立太子之意后,虽受开国功臣叔孙通、张良等人劝阻,然其意日笃。吕后警觉,派其兄吕泽向张良问计。张良等一派开国元老为保己身与朝局安定而选择拥护太子刘盈,告知吕后这世上有四位高士是刘邦求而不得的,即隐居秦岭的四皓。于是太子刘盈“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四皓有感于刘盈仁善之心和谦逊有礼,不忍天下再受秦代杀长立幼之乱,故鼎力相助。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反叛,刘邦初欲让刘盈领兵平叛。四皓发现太子刘盈所领皆骄兵枭将,不从其命,若强力为之,不但无益于事,反有兵败受贬之忧。四皓遂请吕后泣谏,刘邦只好抱病亲征,使太子刘盈躲过了一场无妄之灾。

次年,刘邦“疾愈甚,愈欲易太子”(《史记·留侯世家》),叔孙通以死相谏,仍不得劝。及宴,四皓随刘盈出,四者年皆耄耋,白须皓首,仙风道骨,精神擞然。刘邦观之甚为惊奇,遂问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皓答道:“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闻有所悟,谓戚夫人:“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并请戚夫人跳楚舞,和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史记·留侯世家》)。四皓此次出山襄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也避免了一次流血夺嫡之变,四人亦实现经世报国之志。太子地位日渐稳固后,四人即意欲归隐,太子百般挽留,四人仍拒不受官,复隐山林,以至终老。据传四皓仙逝后,吕后曾派人为其修墓立庙,汉孝惠帝亦亲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以示追思。

商山四皓隐而不没、淡泊名利,他们崇尚出则治国安天下,隐则采芝匿山林。四皓虽逝,事迹和德行却流芳百世,为后人传颂。自汉至今,讴歌评论商山四皓的文人墨客多达八十余位,所书诗篇多及三百余首。历代评论褒贬不一,既有曹植、陶渊明、李白、白居易、郑板桥等人对四皓精神的褒扬与赞颂,也有少数人如杜牧、元稹等对四皓的贬斥与嘲讽,还有清代商州知州王廷伊对四皓又赞又嘲。宋人王禹偁为人刚正不阿,对四皓评价最为典型。他在《四皓庙碑》中写道:“《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非圣而孰为圣乎!若其秦乱而不避,则焚书坑儒,高斯之流也;汉危而不出,则索隐行怪,巢由之徒也。应高祖之命,则溺其冠而骑其项矣;拒孝惠之聘,则功不立而名不称矣。引而申之,先生可谓全德矣!”对四皓的德行和智慧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四皓的“隐居—出山—复隐”展现了古代文人君子心系天下、淡泊名利的大智慧和大志向。在后世文人墨客的赞颂中,四皓的影响已经不只在于他们本身的道德和行为,更在于四皓所代表的秦岭隐逸文化和高尚情怀,这种逐渐符号化后的隐士意义使得历史上无数君子贤才争相学习。“秦岭”和“四皓”在一些人眼里就不再只指代一座山、四个人,开始指代隐居圣地和隐士文化;在他们之后,又有无数名士大贤来秦岭或隐居或修道,秦岭隐士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汉初三杰的张良晚年隐居于紫柏山,避免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结局;东晋王嘉在终南山中结庵庐而隐;隋唐五代的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也都曾隐居于秦岭;还有卢藏用隐居终南山以抬高身价达到做官目的,被称为“终南捷径”。佛教传入中原后,其净土宗祖庭香积寺、悟真寺,法相唯识宗祖庭兴教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至相寺,律宗祖庭净业寺、丰德寺,三论宗祖庭草堂寺都在终南山北麓建立,吸引大批高僧前来。金代王重阳在终南山活死人墓悟道创立全真教,开山祖庭重阳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地处秦岭北麓,是王重阳创教和安葬之地,每年吸引众多道家弟子来秦岭修道。故此,秦岭既是名士儒生隐居避世的天堂,也是佛道文化的发祥地和兴盛地,儒释道三种文化共存于悠悠秦岭中。

20世纪80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来中国寻找隐士的过程中,发现了终南山这个隐士的天堂,他将自己所见所闻写成《空谷幽兰》一书,在中国一经发行就引起极大热潮,不仅众多学者开始对终南山隐士文化加以研究,也有很多当代人加入隐居终南山的行列。当代的秦岭隐士与古代的隐士还是有所不同的,由于士人阶层的瓦解和知识分子的普及,不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情况,所以早期相对于出仕的政治意义上的隐士在秦岭中已然不存。目前在秦岭中的隐士主体是僧人和道士,还有一些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隐士,此外还存在两种短期隐士:一种是平时在都市工作、闲暇时在秦岭中修养心性、回归自然的人,一种是将隐居秦岭当作谈资、沽名钓誉之人。当代秦岭的隐士文化与商山四皓隐居时多有不同,但始终传承的是隐士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质朴和纯净,秦岭隐士文化宣扬的是道德修养和返璞归真。

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最早是与“出仕”相对应的一个政治概念,是指有才能却无法出仕或暂不出仕的士人,这个概念在其后千年里不断发展,一直指向那些卓尔不群、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隐居者。古往今来,秦岭都是隐士的天堂,隐士文化在崇山峻岭中流传千年。广义上的秦岭是指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东至河南;狭义上的秦岭是指陕西省南部的山地。在秦岭中隐居的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汉代至今的那些才华横溢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志或不愿出世的避世高人,他们在深山溪谷中享受自然、陶冶情操,过着返璞归真的生活;二是一些企图走“终南捷径”获得功名利禄之人,隐居秦岭只是他们沽名钓誉、引起上位者注意的方式;三是佛教、道教的弟子,他们在寺庙、道观里学习佛法或道法,在险峻孤寂中打坐念经,以求心灵平静和道法自然。

众多隐士选择秦岭隐居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秦岭物产丰饶、适宜静修,且地理位置特殊,靠近长安、洛阳等都城,是为天下之中。秦岭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由多座连绵险峻的高山组成,山内风景秀丽,曾隐居在秦岭蓝田辋川的王维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中泉石清幽、草木含情。由此,秦岭就变成了隐士静修之地,既有崇山峻岭掩映下的孤独和潜心修炼,又有丰富物产可供隐士保障日常生活,还有溶洞、茅屋、寺庙、道观等地可居住。在元代之前,各朝都城多位于长安、洛阳等地,秦岭既与都城相距不远,又有崇山峻岭难以逾越,隐居在此,方便隐士在悠然自得的同时去把握朝廷动向和天下大事。商山四皓以及唐代的“半隐半吏”风尚皆是如此,他们并非完全的隐士,而是隐而不没,在山中静修己身等待时机,或暂时享受纵情山水、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一些人来此隐居以图“终南捷径”或沽名钓誉。第二,秦岭自古就有隐逸之风,众多先贤曾隐居于此并有所顿悟。目前可确定存在的最早在秦岭隐居的隐士当属商山四皓,他们事迹的广泛流传也使秦岭受到众多逸民的青睐,据康熙年间《续修商志》载,四皓墓“高冢星罗,垒垒相望。……陵前栋宇数楹,中有四短碣,分镌皓图,古貌俨如。往往官吏名卿,乘传经此,必停车瞻拜,染翰留题。至扪碑俯仰,如对鹤发、鸠仗、芝鼎、楸枰,令人多土苴轩冕、啸敖林泉之意”。历史上有众多诗人、官员途经秦岭时前来祭拜缅怀四皓,曹植写下《商山四皓》,陶渊明作《桃花源诗》,李白连写三首诗《山人劝酒》、《商山四皓》、《过四皓墓》,白居易在被贬途中经过商山四皓庙时写下了《题四皓庙》,对四皓的德行多有称颂,众多才子的诗作让秦岭成为隐士向往的桃花源。

商山四皓文化遗存丰富,已成为商洛乃至秦岭的文化品牌,四皓古陵为商州八景之一,饱受称赞,养生名菜“商芝肉”远近驰名,商镇附近春节社火多演“四魔女”(商山四皓的四个女儿)灯舞。相传汉孝惠帝在商州城南高车山恭请四皓出山,后在此立祠建庙以彰其功,然文革期间多有损毁。位于陕西丹凤县西7. 5公里商镇西端的四皓墓至今仍存,占地约1848平方米,园内三正冢,园外二陪冢,冢墓为圆形土堆,直径7米,高5米,墓中所葬仅为四皓之一二和仆从,今人在四皓墓的基础上修建了四皓碑林园,将历代讴歌四皓的诗词刻碑传扬,并为四皓塑像以供后人瞻仰。四皓及其所代表的秦岭隐士文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精神,在当代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终南山隐士秦岭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