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临床分析
2018-10-11刘雨春崔红培
刘雨春 崔红培
1)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颅咽管瘤是先天性良性颅内肿瘤的一种,目前病因不清,常见临床症状为颅内高压、内分泌功能障碍以及视力问题和下丘脑症状等[1-2]。临床上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为外科手术,但由于其生长部位较为复杂,生长方式也具有多样性,手术难度较大[3-5]。额外锁孔入路手术属于微创手术,目前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与发展日趋成熟,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较传统手术方式有较大优势[4-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郑州颐和医院2013-09—2016-09收治的35例鞍区颅咽管瘤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14~68(42.1±3.6)岁。35例患者中,视力衰退26例,恶心呕吐23例,头痛19例,多尿多饮29例,癫痫3例。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经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鞍区颅咽管瘤,肿瘤直径2.4~4.1 cm;具备自主认知能力;自愿参与本研究。
1.2.2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脑积水患者;有手术禁忌证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伴凝血障碍者;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者;病历缺失者。
1.3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手术一侧的肩部垫高,头部向健侧旋转30°~45°,转向对侧面,同时使头部后仰10°~20°,采用固定头架,行气管插管全麻[4]。手术切开处理前,做好切口标记,在颧弓上1.0 cm处,从发际前缘稍后方位置起,沿发际缘作超出鬓角约1 cm的弧形切口标记。于帽状腱膜下充分游离后,在额骨角突位置,选择由颞肌筋膜附着部位进行切开处理,切口长度2.0~3.0 cm,要保证颞肌往颞侧进行有效游离,并一直延续至颞下线位置,对其进行翻转后做好固定;在额骨角突位置钻一孔,用铣刀将骨瓣铣开,距离约3.0 cm×2.0 cm,使骨瓣与颅底位置尽量贴合在一起,然后打开骨瓣。若前颅窝底眶缘上方的骨板造成视野障碍,应尽可能于硬膜外磨平,将视角扩大。切开后将骨膜推开,将皮瓣牵拉至眉弓侧,注意避免对眶上神经以及血管造成损伤。于颞线上钻一孔,保证骨窗下缘与前颅底相平,骨窗前缘应于额骨颧突前1.5~2.0 cm处,骨窗上缘与颅前窝底垂直 3.0~3.5 cm,对视交叉周围蛛网膜实施分离,进行额叶底面游离,依次将视交叉池、颈内动脉池及外侧裂池近端开放,吸收脑脊液。囊内切除时,利用吸引器吸出软质肿瘤和囊液组织,利用刮匙刮除肿瘤,然后将鞍上突起包膜和肿瘤切除,减轻视神经压力;留取部分肿物送检,为避免出现手术区感染和颅内水肿,用生理盐水将各解剖层进行清洗,手术结束后,用丝线有效固定骨瓣,无需放置引流管[8-9]。采用可吸收线进行头皮的准确缝合[10]。
1.4观察指标观察术后肿瘤切除情况、术后视力恢复状况、并发症情况,以及是否复发和死亡。
2 结果
35例患者手术操作均成功(图1),安全有效。经手术治疗,肿瘤全部切除32例,另3例次全切除,术后2周,对这3例患者进行X刀治疗。最终35例患者治疗成功,恶心呕吐、头痛以及癫痫、多尿等症状显著改善,颅内高压得到有效控制。术前26例伴视力视野障碍患者,经治疗,其中24例视力恢复良好,1例视力改善效果不十分明显,另1例视力轻微加重。7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尿症状,其中症状较轻的4例患者术后3~4 d内症状自行消失,症状较严重的3例采用抗利尿药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给予激素治疗后恢复正常;4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给予加压包扎后显著改善。所有患者术后观察确定情况稳定后出院,且恢复良好,日常工作及生活能力逐渐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头部CT和MRI检查未发现复发和死亡。
图1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
3 讨论
颅咽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发于蝶鞍部。颅内肿瘤中2.5%~4.0%为颅咽管瘤[11-20]。颅咽管瘤以颅内压增高、内分泌功能障碍以及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也会伴头痛、呕吐及多尿、癫痫等[21-28]。
目前,临床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较多,包括手术、放射、化学治疗以及其他治疗[29-34]。其中手术是目前治疗颅咽管瘤的首选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颅咽管瘤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病死率也控制在5%以下,是依从度较高的治疗方式[35-41]。
颅咽管瘤的发病部位常位于与人体重要组织相毗邻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说,鞍区与下丘脑、颈内动脉、视神经以及海绵窦等一系列重要神经、血管以及内分泌结构相邻[42-53],因此,颅咽管瘤一般与下丘脑和下丘脑周围的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易对垂体功能造成影响[54-60]。而肿瘤压迫视神经易导致视力衰退、视野障碍等。肿瘤也有可能对颈内动脉以及大脑前动脉形成包裹,因此,手术治疗时具有较大的难度[33,61-72]。
随着医学的进步,显微外科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内窥镜锁孔手术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升级[34-36,73-80]。在临床外科手术治疗中,脑外科医生越来越注重能够在术中选择最佳手术路径,使肿瘤暴露更加充分,进而提高切除成功率[37-38,81-88]。鞍区颅咽管瘤手术治疗时,往往借助于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肿瘤的大小、形状以及钙化程度和出现囊肿的位置进行准确诊断,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于提升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9-41,89-93]。
鞍区颅咽管瘤手术的入路分为额底入路、翼点入路、终板入路、经蝶入路等[42-43,94]。以往临床常选用的手术入路为翼点入路、眶上锁孔入路等,但其局限性较明显,如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等技术要求相对复杂,对医生的要求较高,且该入路下医生的镜下视野受到限制,对于鞍膈以下的病变处理有较大的的难度,而且这种手术入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易出现多种并发症[39-40]。
额外侧锁孔入路通过前颅窝底偏外侧进入病变位置,其实现方式类似于额下入路及翼点入路这两种传统方法的有效结合[91-94]。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进行鞍区颅咽管瘤的切除,在充分暴露肿瘤、扩大手术视野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对眶上血管和神经以及脑部组织的损伤,也降低了颅内感染以及脑脊液鼻漏的发生率[44-46]。
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的一个显著优势是手术切口小,无效组织的暴露程度较低,可最大限度减少损伤,而且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另外,此手术入路对部分患者美观要求的满足度相对较高[47]。
总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与传统的翼点入路以及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相比,不仅创口小、手术视野暴露更加充分外,还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势,因而肿瘤的切除成功率更高,手术的有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症状轻,治疗效果更稳定,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大大降低,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