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认知语言康复干预对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的影响
2018-10-11王新荣曹广志韩艳梅
王新荣 曹广志 韩艳梅
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精神发育迟缓(mental retardation,MR)指儿童发育时期智力功能比同龄水平明显更低,且存在行为缺陷病症,小儿时期患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包括情感幼稚、反应迟钝、认知障碍等[1-5]。MR发病机制较复杂,大多因围生期脑受损所诱发。现阶段临床针对MR患儿并未找到确切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对症治疗。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还应辅以早期康复训练,改善其发育水平,使患儿语言、动手操作等各项能力提升[6-11]。研究表明[12-19],早期语言训练与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MR患儿智力的改善,可促进患儿正常发育。为了解具体干预情况,本次研究选取104例患儿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08—2016-08于信阳市中心医院入院就诊的精神发育迟缓患儿104例,按照抽签结果分成A、B组各52例。A组(常规干预)女23例,男29例,年龄4~36(15.94±1.37)个月,DQ(54.93±2.58)分。B组(常规干预+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女24例,男28例,年龄4~35(16.27±1.45)个月,DQ(53.36±2.49)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0]中的诊断标准;治疗依从性好;不存在视听障碍;患儿家属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治疗与训练任务;伴视听障碍,无法配合研究;不愿参与研究。
1.3治疗方法A组: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主要为促进手技,同时配合平衡、肌力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40 min,5次/周;小脑电刺激:利用脑循环治疗仪(YS-6001B 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治疗,5次/周。
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认知功能、语言训练。由专业治疗师进行指导,根据患儿认知发育水平,对训练题目合理设置,共3~4个课题,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 min内,3次/周,共接受12周的训练。(1)交流训练:若患儿处在语言前节段,则将交流训练改为人眼对视,当形成交流视线后,治疗师需通过快乐反应给予抚爱,利用触觉增强患儿安全感。针对已有一定语言交流能力(单词阶段)的患儿,可根据患儿爱好开展交换游戏活动,将吃、玩等需求融入游戏内。(2)语言训练:与患儿建立沟通意愿后,需开展语言训练,首先是简单模仿,如模仿欢迎、再见等场景;其次,指导患儿熟悉周围环境,如周围事物、人等。当患儿能准确指认后,再指导发音与表达,可根据患儿语言能力改善情况逐渐扩充名词。(3)听觉训练:首先,治疗师指导患儿听音量、频率以及音质不同的声音,每播放2~3 s后,再次重复播放,使其感受到声音存在。然后,将声源隐藏起来,只播放声音,要求患儿寻找声源。(4)视觉训练:在训练初期,治疗师使用亮度较强或色彩鲜明的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并慢慢移动玩具,观察患儿对玩具的注视情况。(5)记忆力训练:首先,在初期训练时,治疗师可选择常见生活用品或患儿熟悉家属进行训练,其记忆内容越详细,说明记忆力改善情况越好。随后可逐渐扩展训练内容,并重复训练,加深记忆。(6)肢体功能训练:若患儿尚不具备抓握意识,治疗师可通过摇晃玩具吸引其注意,当具备抓握意识后,需将玩具放在显眼位置,诱导患儿拿取,训练位置取物能力。如患儿能完成对指捏动作,治疗师可对其进行拧毛巾、串珠子等训练。
1.4观察指标
1.4.1 DQ评分:由治疗师进行评定,评估过程中遵循一人一室原则,为患儿提供良好环境,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交、语言4个项目,各项总分为100分。
1.4.2 WISC评分:内容有操作智商、语言智商以及全智商。临界:71~89分;轻度迟缓:50~70分;中度迟缓:35~49分;重度迟缓:35分以下。
2 结果
2.1 2组DQ评分比较如表1所示,干预后2组社交、语言、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各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WISC评分对比如表2所示,干预后2组语言、操作与全智商评分均显著提高,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WISC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发育迟缓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A组干预前以中度精神发育障碍患者居多,干预后以轻度居多。B组干预前以中度居多,干预后以临界居多。B组干预后的临界患儿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属于小儿发育性残疾中的一种类型,具有预后不确定、发育落后等特征,对这类患儿需引起重视,若预后不良,则会影响其成长发育。研究表明[21-30],在儿童残疾中,智力残疾所占比例高达45.7%,由此可见,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发生率较高。
表1 2组DQ评分对比分)
表2 2组WISC评分比较分)
表3 2组发育迟缓情况比较 [n(%)]
幼儿大脑组织可塑性非常强,如果能尽早确诊患儿病情,临床可通过多种训练方式,改善患儿发育状况,促进智力恢复[31-40]。
儿童精神发育迟缓症状包括小儿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运动等多个方面发育不良,常规疗法主要有物理疗法、运动训练等,其中运动训练有站立、抬头等训练,有利于建立患儿运动意识与习惯[41-50]。物理疗法是利用脑循环治疗仪对小脑顶核形成刺激,从而改善患儿大脑血流量,使脑部供血状态改善[51-58]。然而,单纯给予上述治疗,仍未取得理想疗效,为了提升疗效,在患儿接受各种治疗同时,临床还要通过多种辅助训练,培养患儿各方面能力[59-65]。
小儿认知功能是指其手眼协调、摆弄物体的能力,对发育迟缓患儿而言,反应相对较迟钝,因此,治疗师要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对训练课程进行设置,主要给予手功能以及交流训练[66-67]。对于年龄不满1岁的患儿,主要以培养其观察力、感知能力为主,1~3岁患儿则更要注重语言训练、动手、记忆能力[22-25]。为了增强训练趣味性,提高患儿配合度,治疗师要将训练课程以游戏方式进行。通过给予早期认知、语言能力训练干预,能提升患儿智力,促进其运动功能、感官功能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研究表明[26-28],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儿进行认知、语言等训练后,智力显著改善,与本研究一致。幼儿脑发育具有可塑性,针对精神发育迟缓病例,临床进行常规干预时,还要注重语言与认知训练,促使患儿各方面能力提升。尽早介入各项训练,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大脑重组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