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英语导学案在小组合作模式中的作用

2018-10-10廖旭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自主预习

廖旭霞

摘 要:当前农村英语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课堂上的主角完全颠倒,学生没有主体地位,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一整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下课了也不知道老师上到了哪里,教师却累得满头大汗。教师这样苦教苦学的课堂,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结果。如此,学生成绩上不去,教师没有成就感,教育慢慢偏离了本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一步一步地教导学生学习只能导致学生呆读死书。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2013年,我区英语推行课改,要求全部科目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使用导学案教学,瞬时欣起一阵编制和使用导学案的浪潮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关键词:先学后导 自主预习 乐学活学 被动变主动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三个基本内容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创作,是学生自学的导航、课堂交流的剧本、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情调查的工具。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情景导入、自学与交流、文本拓展、课堂小结、当堂反馈等。它不再是以知识模块为核心,而是以任务模块为核心。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得会。

(二)小组合作

1.分组

在全班范围内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四到六个人,组里有组长,组员,组员由一个A层(优生)生,两个B层(中层)生和一个C层(后进)生组成。

2.选组长

通过竞选演讲、公众投票,选择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学校利用每周二午读的时间对各班班长、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让他们在课改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

3.小组文化

根据班名和班级精神,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而响亮的名字,并由此提炼小组精神。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最好不要命名為“第一组”,“第二组”,而是组员能一起想出例如“翔鹰组”,“智慧组”等充满正能量的组名,教师在讲课时最好也能叫出他们的组名,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

4.过程评价

(1)每课一评。在每个教室的黑板上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得分表”,包括组名、先学、展示、训练、加减分(这个可以看学生纪律来评分)和合计,用于上课时记录各小组的得分。先学:满分为2分,由各小组的学科组长根据被检查小组对前一天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交换组打分,如有1人未认真完成则扣1分。展示:满分为5分,由教师根据小展示时各小组组员的参与度、有效度、互助度进行打分,如有1人未完成参与则扣1分。展示: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全班展示,每次展示,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分不同,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打分。每天得分最多的那一组可以成为“今日学习之队”,可以获得教师奖励的积分券一张,半个学期总结一次,看哪个组拿的积分券多,可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一)课前自学

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和任务,第二天早上交到课任教师处,教师批改后于课前再发还给学生;各小组长交替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打分,并将分数公布在黑板上的“课评表”先学栏内。

学生再也不用被动地等待老师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去了解知识,小组合作模式是课堂学习氛围大为改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有较大提高。现在走进我校课堂,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的现象很少。尤其在晚自修,第一节课,学生在教室做导学案上的作业。分数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长期下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学情调查,清晰地了解到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已经会了、哪些问题学生需要相互讨论才能解决。然后,教师在自己的导学案上进行二次备课,对原先的教学预设进行相应地补充、调整,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二)展示

课前各学科组长根据能力大小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上课一开始,全体组员站立起来,围成一个圈,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如有不同答案就进行全组讨论,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小组长将题序填在黑板上的“课评表”前。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深入各个小组,主要是监督、打分、答疑、发现亮点、分配下一步大展示任务。

在这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主人,“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同时,教师完成了第二次学情调查——根据深入各组的小展示情况和“课评表”前的问题反馈情况,教师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第一类是交叉问题,即各小组存在的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交叉分配让各个小组进行全班大展示。第二类是共性问题,即几乎所有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对此,教师可以立即调整教学方案,通过铺垫、启发、提醒,使问题呈现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

(三)突破学习难点

根据教师的组织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展示可以通过讲解、表演、展示作品等形式进行。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补充、质疑、辩论。教师的任务是激励、引导、评价、适时点拨和讲解。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有一个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而是让每个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感悟,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上台展示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分数,而基础越弱的学生得到的分数越高。为了使小组得分最大化,大展示前,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拼命地辅导本组成绩最差的学生,直到把他教会,才放心地目送他上台展示。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自信从容地

走上讲台,他们在突破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并构建出知识框架。教师让之前得分最少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这里的小结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每个学生通过几分钟的冥想后将自己的收获写在导学案上,这既是对本次学习的回顾和梳理,又是学情最真实的反映。

最后,教师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再重新给学生梳理一遍,导学案哪些短语是要听写的,哪些句子需要背诵,教师把导学案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教师的要求,并请小组长记录下来,监督组员完成。

(五)当堂训练

小結之后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题目也分成A、B、C三类不同的难度。题目的设计必须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完成、当堂核对。

学以致用、趁热打铁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及时地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其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提升能力、查漏补缺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同时,教师完成了第三次学情调查,并根据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高低及错误集中点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置补充训练,再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下次使用。

(六)汇总记录

教师在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得分进行汇总,并在下课前对优胜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课后,课代表再将分数记录在“日评表”中。

传统的学业评价形式相当单一,基本都以终结性的考试评价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现在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它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其坚持不懈,对其每点不足也能进行及时的校正和帮助,让其步入正轨。其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导学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更加实用和有效,但是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更强调教师在课前的二次备课,只有充分备了课备了学生的导学案才是优秀和实效的,所以,导学案与小组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都是为了更高效的课堂。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启示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课改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不是学生,是教师。以其说教师的认识上不去,不如说教师的担心更多,担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学生能不能学的好。所以说,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备课组建设

备课组建设极为重要。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备课组的建设是分不开的。备课组的成员要树立强烈的团队意识,整体联动,整合集体力量。备课组要坚持集体备课。

针对我们山区农村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所以如何使学生重视分数、在乎结果,非常重要。我校七年级全体教师和学生正在努力地进行这种课改的尝试,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已经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山羊不肯走,不是不想走,是因为我们没找到那把青草。水牛不肯停,不是它不想停,而是我们没找到给它挠痒的那根树枝。所以,对于我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适合他们的那把青草、那根树枝。也就说需要形成一项适合我们学生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而且一定要利用好考核的结果。

我校结合区教育局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韩立福.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Z).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12-27.

[2]杨艳红.先学后导(Z).当堂训练学习心得,2013-10-1.

猜你喜欢

自主预习
完善数学预学单设计 培养学生自主预习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语文课堂效益
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
浅论初中物理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生本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