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有丝分裂”一节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8-10-10黄淑峰
黄淑峰
摘 要:本节首先介绍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丝分裂的相关概念,再积极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一般过程及其特点,然后模拟操作有丝分裂过程的教学方法,最后落实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有丝分裂;自主学习;模拟操作;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75-1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的学习为后续的减数分裂、遗传和变异、细胞的全能性、克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尤其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及DNA数量等的变化给准确认知带来了困难。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尝试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丝分裂的相关概念,再积极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一般过程及其特点,然后学生模拟操作有丝分裂的过程,将微观、抽象的染色体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对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夯实基础——基本概念的掌握
对于学生来说,有丝分裂的过程之所以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如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染色体和着丝点的数量关系、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等,所以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至关重要。此部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通过泰微课辅助教学,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泰微课,然后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作总结。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学生才有可能理解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的动态变化。
二、抛砖引玉——引出有丝分裂间期的特点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最普遍的方式,例如1个亲代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可以形成2个子代细胞,且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与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相同,那么,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质)首先要经过什么行为,才能使分裂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中各含有一套与亲代细胞中相同的染色体呢?学生得出:染色体的复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比较间期开始时与结束时的差别,学生总结间期的主要变化:DNA的复制,教师总结、补充,并引导学生得出间期的特点:DNA的复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设疑: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DNA的数目是否都加倍了呢?有了前面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学生容易得出间期只有DNA的加倍。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了两份DNA,那么,这两份DNA是怎样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呢?自然过渡到分裂期。
三、头脑风暴——推测有丝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
接着,教师将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四个分裂期的图像的顺序打乱,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它们的正确顺序是什么?根据染色体的变化图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变化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引导不同学生说出自己的细胞分裂顺序和依据,其他学生以辩证的思维进行修正、补充,教师适时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正确的排列顺序,由于经过深刻的思维、辩证过程,学生对连续进行的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从做中学——模拟操作有丝分裂的过程
通过思考与分析,学生得出有丝分裂的正确顺序,为了保证全员参与,将抽象、微观的染色体具体化,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从而掌握各个时期染色体、DNA等的行为特点和数目变化。
1.准备活动
两人一组,每组分发4张16K的白纸,分别代表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植物细胞轮廓;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用于染色体的构建,要求学生在每张白纸右下角写上具体的有丝分裂的时期。
2.模拟操作
以某种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2n=4)条为例,构建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的分裂图像,以染色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生按照有丝分裂的过程来制作、排列染色体模型,并画出纺锤体。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分析结果,讨论交流
模拟操作完成之后,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成果,相互找出不足或者有误的地方,进行修正、完善,并说出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目,将结果填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接着,引导学生尝试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曲线图。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五、教学小结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丝分裂的相关概念、探究有丝分裂的一般过程及模拟操作有丝分裂的过程,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點。学生利用逻辑推理的一般过程,主要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推测出有丝分裂过程的先后顺序,及时进行模拟操作,并尝试说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目,这是一个经过分析、思考、操作并获得的学习过程,纵观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感受阶段、反应阶段,最终升华为内化阶段,学生在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学习过程中,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逐渐修正、补充与完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本文属泰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2017年度基础教育重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tjkzdlx201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