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保护区羚牛、水鹿舔盐活动监控统计初报*
2018-10-10刘明冲邹晓艳林雨婷马联平张巨意王鹏彦
刘明冲 邹晓艳 林雨婷 唐 卓 马联平 张巨意 王鹏彦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汶川 623006)
Na+、K+、Cl-等无机离子除参与维持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参与水代谢外,还有其独特的功能,即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对于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1]。卧龙的主要野生反刍动物有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水鹿(Rusa unicolor)、岩羊(Pseudois nayaur)等。羚牛又名扭角羚,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具有舔盐习性,地方志将羚牛称为食盐兽[3]。 胡锦矗等于1978—1979年观察到卧龙羚牛喜欢到含盐量大的臭水天然岩盐泉眼喝水[4]。 葛桃安和曾志高等也分别观察到唐家河羚牛和秦岭羚牛喜欢舔食人工播撒的食盐[3,5]。 水鹿系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好舔食盐碱塘[2],国内目前少有水鹿舔盐方面的研究。关于这2 种大型有蹄类反刍动物舔盐行为的日活动性规律也尚不清楚。自2016年起,卧龙自然保护区利用监控摄像头,对臭水舔盐羚牛水鹿开展了定位监控观察统计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盐井区域状况 盐井区域位于五一棚中心区,与胡锦矗等研究卧龙羚牛和大熊猫区域重合[4,6]。监控区位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卧龙皮条河支流臭水沟流域中心点(103°10′27″E,30°59′28″N), 海拔2 540 m。 监控区远离人类生活地区, 除了少数科技人员偶尔进入从事研科以外,没有任何人为干扰。 监控点位于山溪谷底,山高坡陡,四面环山,森林茂盛,十分隐秘。 在小溪旁边约20 m 宽的岩脚下, 依次排开有6 处较大的天然泉眼。 从南往北的6 处泉眼被编为1~6号,其中中部3 号岩泉水量最大。带有白色絮状物的泉水从岩缝流出,泉水温度比溪水温度略高。 初步测定, 泉水呈弱碱性, 主要表现在Cl-、HCO3-、SO4-2、K+、Na+、Mg+2等无机离子的含量较高。 矿物质含量和硬度高于卧龙普通溪水[6],由于泉水含有臭鸡蛋味,当地人统称为臭水,也称为臭水岩泉。
1.2 植被情况 监控点植被类型为铁杉四川红杉冷杉拐棍竹林[7]。 高大乔木主要有铁杉(Tsuga chinensis Pritz.)、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 Rehd)、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 Rehder& E. H. Wilson)、红 桦(Betula albo -sinensis)、 短 柄 稠 李(Prunus brachypoda Batal.)等,小乔木有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 Schneid)、水 青 树(Tetracentron sinense Oliv.)等,灌木有多鳞杜鹃(Rhododendron peregrinum Tagg)、尾叶樱(Prunus dielsiana Schneid)、喜阴悬钩子(Rubus mesogaeus Focke)等,竹类有拐棍 竹(Fargesia rebusta Yi)、冷 箭 竹[Bashania fangiana(A. Camus)Keng f. et Wen],林下草本有小悬钩子(Rubus nutans)、山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 Edgew.et Hook)、沿 阶 草(Ophiopogon jiaponicus Ker-Gawl)、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等。
1.3 野生动物情况 监控区域野生动物较为丰富。 兽类主要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羚牛、水鹿、云 豹(Neofelis nebulosa)、野 猪(Sus scrofa)、黑 熊(Ursus thibe-tanus)、小 熊 猫(Ailurus fulgens)、毛冠 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斑 羚(Naemorhedusgoral)、 鬣 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黄 喉 貂(Martes flavigula)等[6]。 监控区也是卧龙保护区水鹿最频繁活动区域[7]。
2 研究方法
利用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卧龙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成果, 在保护区五一棚臭水建成了保护区最重要的野生动物监控点位。 监控点距离臭水岩盐泉眼20~30 m, 由2 个抱杆和6 个星光级红外监控球机组成, 通过电缆和光缆与保护区监控网络系统连接, 其球机监控录像可直接传回保护区管理局长期保存。监控球机正对臭水岩盐泉眼,全天24 h 不间断录像。 夜间录像也能清晰识别不同动物。 将监控录像以15 min 为间隔进行数量统计并根据1年来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将全天分为4 个时间段,即晨(5∶00—6∶59)、日(7∶00—16∶59)、昏(17∶00—18∶59)、夜(19∶00—4∶00),比较羚牛和水鹿在盐井喝水的日活动模式。
3 结果
监控录像时间从2016年10月1日起,至2017年9月30日止。
3.1 野生动物种类 通过录像和相关资料进行动物种类识别[1],1年中臭水仅出现过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水 鹿(Rusa unicolor) 、鬣 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3 种哺乳动物。 尽管此处是大熊猫核心生活区,但大熊猫从未出现过。鬣羚只出现过2 次,且时间在1 min 内,没有喝水,可能是路过。 羚牛、水鹿均有在该盐井喝水的行为。
3.2 羚牛和水鹿舔盐活动的季节与日活动特性羚牛在2016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没有出现在监控区域,水鹿则每月出现。羚牛和水鹿在夏(4—6月)、秋(7—9月)2 季出现的频率均远高于冬(10—12月)、春(1—3月)2 季。 羚牛到所监控盐井的喝水时间均避开正午10∶00—14∶00,冬季集中在上午7∶00—10∶00 和下午14∶00—19∶00, 而在夏、秋季却多选在夜间喝水,水鹿则在1年中所有季节都选择夜间喝水。
羚牛及水鹿于2016年10月—2017年9月各季节各时点舔盐活动总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1 和图2所示。从左至右依次以4 个小图代表2016 年冬和2017年春、夏、秋4 个季节的数量变动。
图1 羚牛2016年冬季—2017年秋季活动图
图2 水鹿2016年冬季—2017年秋季活动图
此外,统计数据还表明,羚牛舔盐活动的月高峰出现在6月的每天8∶00—8∶15, 全月该时点合计达186 头。 水鹿舔盐活动月高峰出现在7月的每天1∶15—1∶30,全月该时点合计达76 头。 一年中的活动日高峰也有所差异, 羚牛出现的单日高峰是2017年6月3日13∶00—13∶15, 总数33头。水鹿出现的单日高峰是2016年10月22日16∶15—16∶30,达16 头。
3.3 羚牛与水鹿舔盐的日活动模式比较 从图1和图2 中可以看出,羚牛和水鹿舔盐活动的高峰均出现在夜间1∶00—5∶00。 但是水鹿在下午14∶00—20∶00 几乎不出现, 而羚牛下午出现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增多。 羚牛在白天和晨昏活动的比例超过52%,而水鹿在夜间的活动却超过72%。 羚牛和水鹿在一天之中各时段舔盐活动频率,以及一天24 h 内各时点的日活动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羚牛和水鹿不同时段活动比率和日活动模式
3.4 羚牛、水鹿舔盐活动时段情况对比 羚牛、水鹿多数时候以2 头以上的群体出现, 幼体、老年体也会出现。 羚牛单独1 头来喝水的情况占羚牛出现总数的5%, 水鹿单独1 头来喝水的情况占水鹿出现总数的26%,羚牛出现的种群集中度远高于水鹿。
臭水羚牛和水鹿共用6 处泉眼,在同一高峰舔盐时段,二者能够长期共处。 羚牛群主要占据水量较大的1~3 号泉眼,羚牛会将3 号泉眼的水鹿驱赶,水鹿群则比较温顺地占据水量较小的4~6 号泉眼。多数时候,水鹿群会利用羚牛离开的深夜间隙喝水。如图4、图5所示。 该图系监控录像截图。
图4 羚牛水鹿夜间同时喝水
图5 羚牛一家在1 号泉喝水
羚牛到臭水喝水时间平均18 min,一般在10~25 min 以内,最多1 h。 水鹿到臭水喝水时间平均12 min,一般在8~18 min 以内,最多40 min。
羚牛、水鹿喝水时都是边喝边排大、小便,但羚牛排便量更大一些。其喝水排便是否与水源含盐量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羚牛、水鹿喝水时都会不时回头察看情况,十分警觉。 水鹿回头察看的次数多于羚牛,警惕性似乎更高一些。羚牛喝水来、去的路径多为陡峭山坡和山崖,而水鹿则多从比较平缓的山坡经过。 羚牛比水鹿更喜欢攀登高山。
羚牛、水鹿喝盐岩水时有交配行为发生。监测人员通过录像观察到水鹿在10—11月交配,羚牛在7—8月交配。 第2年夏季,发现水鹿和羚牛均带有幼崽来喝水,其乐融融。
4 讨论
卧龙当地农牧民认为羚牛、 水鹿主要在早晨或黄昏活动。 而监控则表明二者均多数在夜间活动。 很可能是人们凭肉眼在夜间难以观察到野生动物的缘故。
1978—1979年胡锦矗等在臭水对羚牛的观察,发现羚牛多在端午至中秋(6—9月)到臭水舔盐,羚牛出现的天数仅10 天,每日数量最多仅为10 余头[4]。 而在架设红外监控球机之后,臭水羚牛的出现时间规律和数量均远远超出以往的认识。 可见监控信息系统对于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王颖等[9]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台湾地区奇莱山的水鹿日活动规律,其夜间所拍照片比例为52%;而使用监听模式判断水鹿夜间活动比例,4—6月为32.3%,7—8月为34.4%。 很明显卧龙保护区的水鹿与台湾地区的水鹿在日活动模式上有较大差异(图3)。 这其中有活动类型(例如寻找盐类、食物、配偶等)差异,但是也有利用不同记录方式因子造成的差异,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葛桃安和曾治高等均观察到羚牛舔盐的等序现象[3,5]。臭水监控录像也能清晰地发现有个头较大的羚牛霸占水源较多的泉眼的现象, 不过由于泉眼较多,其是否为头牛并不明显。 但是,如果羚牛群较多时, 多数时候只有高大羚牛能够喝到盐泉水,其他羚牛则只能站在旁边等着看着,而老年个体或者残疾者则常要等到羚牛群离开之后才能喝水。 羚牛群有一定的等序结构。
曾志高等[10]发现,秦岭羚牛一般在每年的7月份开始舔食岩盐; 母牛舔盐的现象更为常见,可能与孕期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有关。 但是来臭水舔盐的卧龙羚牛一年夏、秋、冬3 季都来,包括雌体和雄体,老年、成年、幼崽。 羚牛个体舔盐活动节律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