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研究
——以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新闻报道作品为例

2018-10-10吴玉兰

关键词:新闻奖新闻报道价值

吴玉兰,何 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选择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为我国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媒介生态。“经济新闻报道是传递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1]5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是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表现出来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是媒体对经济事实的选择和评价。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革新而不断变迁,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转型期的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讲述中国经济故事,传播中国经济声音,记录、印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一、社会转型推动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变革

中国社会转型给经济新闻报道提供了崭新的媒介生态,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不断创新,呈现出新的功能诉求,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新闻报道的功能诉求

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生态环境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下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格局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依托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我国经济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经济新闻报道面临全新的媒介生态,促使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不断创新。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以建设者的姿态来反映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见证者的姿态来印证和监督经济活动,以参与者的姿态来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这就提出了经济新闻报道新的功能诉求。李道荣教授认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功能诉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传递经济信息,提供决策依据;传播经济知识,剖析经济现象;解读经济政策,推进制度创新;守望经济环境,监督经济行为[2]。而经济新闻报道在社会转型中除了发挥解释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守望功能以外,还可以活跃经济领域,引导社会消费;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平衡发展,开发社会资源;关注宏观也关注微观,以人文关怀关照个体的经济生活,同时也发挥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传播中国经济声音的功能,以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的姿态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总之,社会转型推动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新的功能促使社会向更健康、更良性的方向转型。

(二)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价值本来是一个古典经济学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价值学家佩里把价值定义为“与利益相关的对象”[4]。在人类学领域中,“价值”被看作一种选择取向,反映了人类的需求、欲望,以及实现这种需求、欲望的方式、态度[5]。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价值理论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其影响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领域中,其共同特点是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一对关系范畴。

“价值取向,通常是指评判价值的标准及其价值观念,它是一定主体价值选择的总趋向和价值追求的一贯性倾向。”[6]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是人们的认识活动,它来自于客观世界,又指导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以及对社会事件作出不同的评价,这也就表明其做出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新闻传播领域,“新闻价值取向是人们对构成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所持的见解和看法,是对新闻事实认定、取舍的评价标准。”[1]61-62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新闻传播主体在取舍新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是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报道操作中的实化和细化,其具体表现为在新闻传播中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和重点报道什么及基本倾向。

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在新闻选择和新闻报道过程中作为一根隐形的弦牵动着整个新闻报道的过程,影响着新闻报道功能的发挥。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要发挥经济新闻报道的新功能,就必须要有与社会转型期新媒介生态相适应的价值取向。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指经济新闻报道者在对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经济故事等所有有关经济事实的选择取舍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同时,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动呈现和刻画,它能够通过经济新闻报道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来呈现经济发展的丰富性,是经济新闻报道发挥功能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能体现在媒体选择、报道题材、报道体裁、报道内容、报道语言、报道态度、报道思维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得到实化和细化。

二、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呈现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也是新闻学界和业界比较有份量的奖项。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于2017年11月2日揭晓,共有来自全国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7件作品获奖,其中文字类作品共84件,文字类经济新闻报道作品41件,占比约50%,可见经济新闻报道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基于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中41件文字类经济报道作品,其中一等奖4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19件,结合记者的采访手记、作品参评表等,重点对报道来源、报道体裁、报道题材、报道视角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这些经济新闻报道作品的价值取向呈现的特点。

(一)报道来源:媒体定位彰显专业与权威

报道来源是指获奖作品的刊登媒体,媒体定位是影响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国新闻奖报道来源的分析,结合媒体定位来透析作品,我们可以观测出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作品质量。通览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新闻报道作品的刊登媒体,根据其特点,我们把其报道来源的媒体类型分为党委机关报、通讯社、晚报与都市报、经济类专业报纸以及其他类型等5类,具体统计如表1。

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报道作品中,大部分的报道都来自于党委机关报和经济类专业报纸,分别占比48.78%、24.39%。可见,诸如《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河南日报》《咸阳日报》等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党委机关报越来越重视经济新闻报道,从党报的角度去观测经济,以权威的声音去解读经济。例如,《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其作品《老郭脱贫记》(2016年12月25日)以中央发声,报道老郭脱贫的故事,写出了政策扶持、支部引领、合作社引领和因地制宜的产业支撑,它旨在通过《人民日报》这一权威党报平台来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以此提振人们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经济类专业报纸包括《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原石油报》《中国税务报》《中国汽车报》等,其遍布众多经济领域,这些媒体以经济立报,以专业主义多角度展示经济发展的丰富性。其中,《经济日报》是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2016年2月15日)从经济的专业视角探讨新常态下中国如何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用专业主义来引领舆论,引导经济健康发展。

党委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经济类专业报纸是经济的权威发生地,大部分的优秀作品都来自这些报纸,说明这些作品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媒体运用其官方优势和经济专业主义来进行内容选择和把关的结果,表现出了经济新闻报道的站位高、以权威发声、用经济专业主义解读经济发展、全民重经济的特点。

(二)报道题材:展现经济生活的丰富性

“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及内容,选定题材是新闻采访写作的开端。”[7]经济新闻报道的题材就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内容。严三九教授把经济新闻分为政策型经济新闻、信息型经济新闻、服务型经济新闻、人物型经济新闻、自然现象型经济新闻等5大类[8]。基于此,结合获奖作品,本文把经济新闻的内容分为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经济现象、经济典型、经济问题等五类,具体统计如表2。通过对经济新闻报道题材的分析,可反观记者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由表2可知,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报道作品内容涵盖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经济现象、经济典型、经济问题等多个方面,具体包括金融、市场、营销、政策、农业、能源、科技、医疗、环保、经济法等,充分展现了经济生活的丰富性。其中,树立经济典型和反映经济问题的作品最多,分别为12件、10件。2016年是我国脱贫攻坚之年,很多作品都以脱贫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地区为报道对象,如《老郭脱贫记》(《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脱贫攻坚日记》(《河南日报》,2016年12月02日-2016年12月30日)、《研究生在陇县当羊倌瞄的是世界市场空白》(《宝鸡日报》,2016年12月27日)、《(脱贫攻坚)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新华社,2016年4月7日)。在对经济问题的报道方面,10部作品都从小处敏感点切入,挖掘出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例如《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经济参考报》,2016年11月14日)揭露挂号难、看病难,分级诊疗背后的医疗资源不平衡、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还有一些作品解读经济政策、阐释经济现象、传达经济信息。

从报道题材来看,内容的丰富性折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挖掘人们经济生活中的经济事实,对经济政策进行解读和传达,揭露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来组织报道。作品内容涉及医疗、产业、环保等众多内容,展现了经济生活的丰富性,丰富的报道内容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体现出经济新闻报道者良好的受众意识,从人的立场去审视经济和报道经济。

(三)报道体裁:多种形式还原经济事实

新闻报道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不同的体裁在时间性、叙述性、对象和篇幅的选择上有着不同的规约。”[9]报道体裁是经济新闻报道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所选取的报道形式,它是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形式表现。本文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新闻体裁的分类,把41个样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性报道、分析性报道、报纸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体裁,具体统计如表3。

由表3可见,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报道作品形式丰富,涵盖多种体裁。其中,以消息和通讯最多,分别占比26.83%、29.26%。通过与报道内容的相关性分析,消息类的作品大多是报道经济政策和经济成就,如《武城农民率先持证带“权”进城》(《大众日报》,2016年11月4日)、《一项研发将淘汰充电器》(《长春日报》,2016年9月27日)等。通讯类作品大多报道经济成绩和经济典型,如《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咸阳日报》,2016年12月28日)、《“网红”手术笔记,折射坚守40年的工匠精神》(《江西日报》,2016年11月19日)等。另外,5篇评论通过对经济治理现代化、农民权益、电影市场等内容的点评来发出媒体声音,帮助公众获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这些作品中大多数挖掘了经济发展问题,如5篇调查性报道全部都是寻找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揭露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的报道,它们分别是《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新华社,2016年10月13日)、《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经济参考报》,2016年11月14日)、《三十年回望塔元庄》(《光明日报》,2016年8月24日)、《一纸推广证几多“生意经”》(《新华日报》,2016年5月12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法制日报》,2016年12月28日)。 6件系列报道作品通过多篇报道来展示经济的发展,如《“亲子连线?这1年”系列报道》(《农民日报》,2016年01月23日—2016年02月05日)在春节期间通过三篇报道来讲述农民工的亲子故事。

从报道体裁上来看,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道、分析性报道等多种体裁展现出经济新闻报道者在进行报道时基于对事实的判断来选择文体的过程,是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在其作品上的外在表现。这些报道通过多种形式来还原经济事实,以多种体裁来刻画经济发展的全貌,既解读政策,又传达信息;既展示成就,又挖掘问题;既阐释现象,又认识规律。

(四)报道视角:不同侧面剖析经济发展

报道视角,是新闻报道者观测新闻事件的角度和眼光,林晖教授指出,新闻报道的视角包括政府视角、百姓视角、专业视角等三种视角[10]。“伴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改革,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报道的独特视角,与以往毫无创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完全不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将每一个新闻进行全面的剖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杜绝片面或者虚构等问题发生,努力探索创新、改革,力求有所突破,对开创全面、公正、客观的报道风气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11]本文认为,报道视角不仅包括政府视角、百姓视角、专业视角,还包括法治视角、哲学视角等。报道视角是经济新闻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报道作品中,很多作品视角独特,从不同的侧面剖析经济发展,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及经济效益。纵观这些作品,法治视角、政府视角、百姓视角、经济专业主义视角、哲学思维是其独到之处。二等奖作品系列报道《求解邻避困境方法论》(《南方日报》,2016年04月18日—2016年05月17日)指出,“邻避冲突”问题在我国高发多发,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走在全国前列,“邻避问题”更为突出。《南方日报》机动记者部派出调研小组,兵分几路对省内外邻避类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并启动“1+X”报道机制,联合集团各主要媒体推出“求解邻避困境方法论”系列报道,对如何突破邻避困境开展积极的舆论引导。记者从邻避冲突、公共性、风险分散等经济专业的视角出发,分析国内特别是广东省存在的邻避问题,最终以八个关键词形成系列报道,对广东省公共项目的建设如何解决邻避困境进行剖析,文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经济知识进行解读,以专业的视角剖析经济问题。一等奖作品《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经济日报》,2016年2月15日)运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的哲学思维,站在政府的视角,通过对几组关系的论证,来介绍新常态下中国如何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

获奖作品的一大特色是从法治视角去审视经济,使得经济与法制相互渗透。如一等奖作品《供给侧改革需加减法并举》(《甘肃日报》,2016年1月27日),作者提出,“在加法部分,要形成崇尚创新的宽松环境,要建立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尤其要保护知识产权;在减法部分,要减税减费,简政放权,去产能等。”文章大篇幅地从法治视角引领我们去认识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作者敏锐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题材,从法治层面提出富有针对性、创见性的观点,有较大现实意义。又如二等奖作品《“亲清八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佛山日报》,2016年4月26日),作者从反腐出发,从法律的角度来阐述如何通过“亲”和“清”两个字来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舆论支撑。此外,《一纸推广证,几多“生意经”》(《新华日报》,2016年5月12日)、《梁平率先在全国试点退出承包经营权》(《重庆日报》,2016年8月17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调查》(《法制日报》,2016年12月28日)等作品都是法治视角运用的典范。

这些作品通过多维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利益,在经济专业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法治视角、哲学思维、百姓视角、政府视角,从全面而又独特的角度认识经济、审视经济,促使经济主体以担责的姿态来建设经济。

三、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实现路径的四个维度

经济新闻价值取向反映了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在当前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变化格局中,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基于对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经济报道作品的分析,并结合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来看,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力求准确传递经济信息的同时,还应符合社会转型的时代发展和满足受众需求的新追求。因此,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四个路径切入。

(一)经济本质:专业主义审视经济现象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打造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12]经济新闻报道的核心是对经济的关注,所以记者在报道时,要回归经济本质,把经济本质作为价值取向的首要因素,用经济专业主义去审视经济现象,遵守经济规律,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为原则,以经济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报道中紧紧围绕经济本质,渗透经济思想,将深奥的经济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看得懂、读得懂的新闻语言。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这些经济报道都紧紧以经济本质为前提,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去描绘经济,通过社会转型时期的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的报道,将经济成就展现给读者,运用经济专业知识去挖掘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经济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新闻报道者首先要紧扣经济本质的价值取向视角,用专业的眼光去做好经济报道。

(二)人本回归:人作为经济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社会转型期,“21世纪资本逻辑的发展有了巨大变化:随着全球资本金融体系的强力推进,资本变得更加抽象、更加具有脱域性,资本的主体定位异质多元,运作方式虚拟迷幻。尤其是伴随着工具理性的智能化,资本的精神向度更趋主观性。”[13]所以,从人与经济的联系中去表现经济,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经济新闻报道要关注人,注重人的回归。经济新闻的人文化取向是指在经济报道中,将报道经济现象与描述经济活动中的人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全面的经济,更关注全面的人,更多地将人文因素作为内在变量纳入对经济现象的报道和分析中。在中国新闻奖的经济获奖作品中,大量的作品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人,关注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很好地诠释了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本精神。因此,经济新闻报道者要将人作为经济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的视角去写经济,体现出人本的回归。

(三)法治视角:以法治视角关注经济运行状态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是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最基本共识。“在全面推进经济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将更加坚定这个方向,进一步构建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此背景下,经济报道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须臾离不开法治思维。”[14]现代经济就是法治的经济,经济与法制不可分割,所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以法律的眼光去审视经济,通过法治思维来关注经济运行状态。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法治视角审视经济现象成为报道的一大特色,从法律的角度来挖掘社会问题,通过报道让利益主体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推进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运行。因此,记者在做经济新闻报道时,要考虑把法制思维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秉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方针,以法治思维、法治视角来关注经济运行状态,透视经济中的不足,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法治进程。

(四)哲学思维:辩证的眼光看待经济

哲学在如何看待世界时强调要用辩证法的方法论,用发展、联系、统一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样,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复杂多端的社会变化,经济新闻报道也要引入哲学思维,用发展、联系、统一的辩证眼光看待经济。首先,要用联系的眼光把握经济规律。一因一果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所以经济新闻报道要运用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来把握经济规律,把报道对象同整个行业、整个领域甚至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组织经济报道。经济报道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要用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从经济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来报道经济,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和预测性。再次,要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经济。经济新闻报道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在统一中承认对立,挖掘社会经济问题,解决人们的迫切需要。因此,经济新闻报道要引入哲学思维作为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与活力。

四、结 语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格局千变万化,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经济问题隐藏滋生,经济世界与精神世界存在二律背反的现象。因此,经济新闻报道作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其功能诉求的发挥。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要把持现代经济精神,以专业精神、法治精神、人本精神、效益精神、哲学精神来审视和报道转型中的经济。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将会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好的前景。经济瞬息变化,经济新闻报道方式也日渐多样化,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要不断调整,以期正确发挥功能,指导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新闻奖新闻报道价值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