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82年真州之行和龚贤晚年的风格转变

2018-10-10

文艺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龚贤丘壑溪山

张 卉

龚贤(1619—1689)一生的艺术创作都处在明清易代之际,根据其人生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明亡前后,在金陵参加复社活动,与遗民节士交往;1648年至1652年,客居泰州海安,其《草香堂集》的写作时间大致在1647年至1653年,正值此时期;1655年至1664年,流寓扬州,绘画走向成熟,确立了在江南画坛的声名;1665年至1689年,回到金陵定居,是他绘画的高峰期,积墨画风愈加成熟,1667年建成半亩园,终老于此。而龚贤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的真州(今仪征市,位于扬州和南京之间)之行,正处在他的艺术成熟期。

龚贤在清初金陵画坛具有重要地位,不单因其课徒画稿的绘画教育意义,更因其晚年绘画的积墨特色,以及以丘壑问题为核心的画学思想。不过,对他晚年风格转变的轨迹,现有研究文献叙述并不十分明晰。本文拟以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的两件关键画作的分析为基础,结合相关作品和史料,厘清他与真州许氏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对龚贤的丘壑思想和画面表现的相互诠释,找寻两幅长卷的内在关联,展示它们在龚贤晚年画风转变中所具有的标示意义。

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所涉及的两件真迹是: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卷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江村图》卷。它们为我们了解真州之行在龚贤晚年绘画风格转变中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图像依据。

一、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的考证及史学价值

《溪山无尽图》卷和《江村图》卷卷末均有长跋,结合起来看,详述了龚贤此行的缘起和基本状况。

《溪山无尽图》卷作于1680—1682年,纸本水墨,纵27.7厘米,横726.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卷末长跋:

庚申春,余偶得宋库纸一幅,欲制卷,畏其难于收放;欲制册,不能使水远山长。因命工装潢之,用册式而画如卷。前后计十二帧,每帧各具一起止;观毕伸之,合十二帧而具一起止。谓之折卷也可,谓之通册也可。然中间构思位置要无背于理,必首尾相顾而疏密得宜。觉写宽平易而高深难,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是年以二月濡笔,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闲则拈弄,遇事而辍。风雨晦冥,门无剥啄,渐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阁;谁来逼迫,任改岁时。逮今壬戌长至而始成,命之曰《溪山无尽图》。

忆余十三便能画,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暮获,仅足糊口,可谓拙矣。然荐绅先生不以余之拙而高车驷马,亲造荜门,岂果以枯毫残沈有贵于人间耶?顷挟此册游广陵,先挂船迎銮镇。于友人座上值许葵庵司马,邀余旧馆下榻授餐,因探余笥中之秘,余出此奉教。葵庵曰:“讵有见米颠袖中石而不攫之去者乎?请月给米五石、酒五斛以终其身,何如?”余愧岭上白云,堪自怡悦,何意谬加赞赏,遂有所要而与之。尤嘱葵庵幸为藏拙,勿使人笑君宝燕石而美青芹也。半亩龚贤记。

《溪山无尽图》卷末龚贤长跋

《江村图》卷末龚贤长跋

《江村图》卷作于1682年,纸本水墨,纵31.8厘米,横904.1厘米,经景其濬、成沂、周湘云递藏,现藏上海博物馆①。卷末长跋:

壬戌秋,西江牧行者自真州来,曰:“真州有许君颐民,近号苍虚先生者,颇嗜画。因要余画,余谢不敏,敬推柴丈。不获已,为作一卷。复以一卷属我渡江索柴丈,柴丈其许我乎?”余曰:“饭牛子以画名两江,尚尔逊谢。余小巫,能不气缩也。”行者亟言之,亦为作一卷去。兹余挂船迎銮镇,访同里夏翁于夏翁所,得晤颐老。颐老与余谈,甚洽。因邀至其旧读书处,为余下榻而馆谷我。异日复出一卷,谓余曰:“昔人遇伯牙而聆高山流水之操。今吾所得者乃高山,不知流水之音为何如,子为我鼓之。”余复为作一卷,乃《江村图》。图成,颐老约夏翁及其密契紫骖、心如与令弟嵩期诸先生同观之,惜未与饭牛行者一见也!今颐老方征画四方,旦晚云奔泉汇,铿鍧合沓于一堂,则此二卷向所谓高山流水者,仅足为下里巴人而已。诸先生笑,余亦笑,并记之。半亩野遗生龚贤。②

结合两则长跋,可以发现,两卷中都有“壬戌”(1682)、“挂船迎銮镇”之说;具体地点,一是“许葵庵司马邀余旧馆下榻授餐”,一是“(颐民)邀至其旧读书处,为余下榻而馆谷我”;龚贤赠画之人,一位是许葵庵,一位是许颐民。相同的时间,相近的地点,赠画人相同的姓氏,那么两幅画的背景信息很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对此,本文将讨论下面两个重要问题。

(一)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的基本状况,以及许氏家族对龚贤晚年艺术创作的赞助与影响

据汪世清考证,“葵庵”和“颐民”二人实为兄弟关系,“许葵庵”即许桓龄,“许颐民”即许松龄。两幅画的赠画地点都在许家的读书学道之处“许园”③。

兄许松龄,字颐民,号劲庵,歙县唐模人。许松龄为廪生,官至中书舍人(故别号“中翰”)。弟许桓龄,字嵩期,号葵庵。他们的父亲是著名儒商许承远(1616—1676)。兄弟二人继承家业,在扬州和真州都有居所。在真州的居所叫“许园”,在扬州的居所叫“留耕堂”,很多画家都曾在此作画。

许园是许家在真州的一座园林别墅,有半山草堂、古柏庵、留松亭、读书学道处等景点。其中读书学道处是一座书斋,是当时诗人咏叹的对象,也是一处客房,很多文人学士都曾客居于此。龚贤此行就在此读书作画,他提到的“旧读书处”即指此。

结合两则长跋,还可以看到,此行涉及到龚贤的一位好友罗牧。罗牧(1622—1708),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江西宁都人。康熙四年(1665),罗牧四十四岁,举家迁居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家,当时龚贤正流寓扬州,二人可能相识于此。

1682年龚贤真州之行,源自于罗牧代许颐民向龚贤求画。大致情形是,在此行之前,许家兄长许颐民曾通过罗牧向龚贤求画,龚贤遂作“一小卷”以应。1682年秋,龚贤携这“一小卷”,以及耗时两年、至夏天才刚刚完成的《溪山无尽图》卷去扬州访友,在罗牧的安排下,途经真州迎銮镇(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在朋友处与许家兄弟会晤,相谈甚欢,后应邀下榻于许园“旧读书处”。期间,将带来的巨幅《溪山无尽图》卷送与弟许桓龄,将受罗牧所托的那“一小卷”送与兄许颐民④。后又在许颐民的力求下,画了《江村图》卷,得到许颐民盛赞,喻义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画成后,许颐民邀请夏翁及其他朋友同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园雅聚期间,龚贤备受许家兄弟及友人的尊重,并受赠许松龄“请月给米五石、酒五斛以终其身”的优渥待遇,彼此快乐的情调洋溢在字里行间。此行之后,许氏成为其赞助人,之后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许氏兄弟与龚贤保持着长期密切的赞助关系,他晚年的很多大幅作品,在尺寸和画风上相近,很可能与这一时期卖画的现实需要有关。此次雅聚之后,龚贤给许颐民的信札,清楚表明了这一情况。龚贤《与颐民》云:

两承芳讯,极感揄扬!晚得知音,殊堪自贺。独燕石而谬加什袭耳。纸绢领悉,当竭平生之力,以报绨袍之赠。更剪轻绡,况出解推,视同一体,因念缁衣之好,咏在风诗。何意见之于今。造作有人,被服有人,破中人之产投成我,不惜李白散金之事,益足征矣。统俟见时泥首。

谕吴心老中堂大幅,已从白下觅旧纸,成一幅。长一丈、阔四尺,一幅长八尺、阔四尺五寸,不识当用何幅?乞示!一并与尊画捧来何如?吴野人字曾寄去否?诸作何不命一能书者抄录下,汇为一集,句有未安者,稍加改正,刊刻传布,可有请祀之。张本俟弟归时通仪,同为料理何如?

冗中草复,幸恕不恭,颐民大先生至交。同学小弟龚贤顿首。⑤

这则信札内容十分重要,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二人交往状况的了解,更透露出当时雇主的风尚需求。龚贤称许颐民是“晚得知音”,可见非常珍视。对他长期给予的“绨袍之赠”以及“月给米五石、酒五斛以终其身”的丰厚供给,称将尽力以画作回报。还谈及画作的尺寸,是“长一丈,阔四尺”“长八尺、阔四尺五寸”的大画,是应吴姓顾主中堂大幅的用途所画,可见许颐民曾介绍其他赞助人给龚贤。此外,龚贤还建议许氏刊刻他的诗文集。这些信息清楚地表明,二人深厚的情谊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赞助关系,许氏对于龚贤晚年扬州画名的确立,起了关键作用。结合龚贤1682年之后的画作,大于三尺颇多,这样的尺寸非书斋赏玩之用,很有可能是供给扬州的赞助人装饰大的厅堂所用。

“卖画维生”的倾向,在一些画跋中也有体现。如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的《书画合璧册》,书画对开,十八页,作于1683年,赠予友人,题跋中有些字句也反映了他与赞助人交往的状况。“癸亥初夏,八宝香云渐先生来,谈及笔墨,始知先生深于此道者也。……先生之癖,癖在逸品、神品、精品犹收之,至于常品则唯恐推之而不远。余为先生作此册,可谓竭智毕力……”(其一跋)“……余过广陵江氏,见中堂大幅,是中立真迹,唯翠岭一重,气色浩汗,可以想见其解衣盘礴时耳……”(其二跋)“……此作成时,客谬许大类石田,余何敢当!……时康熙癸亥冬客隐龚贤并书。”(总跋)⑥由这些相关赞助人的信息可知,龚贤1682年之后常去扬州,可能是会友,也可能是去见赞助人。江氏家中堂挂着范宽大幅,画成被赞许可比沈石田,这表明了其赞助人具有相当的艺术眼力,同时也印证龚贤晚年的大画很可能是应现实需求而作。

以上对龚贤1682年扬州地区赞助人问题的分析,为剖析龚贤晚年大画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682年至1683年间,龚贤创作了很多晚年的精品,其画跋显示多为赠作,可能赠朋友,也可能赠赞助人,反映了他此时交游仍保持的单纯性⑦。

贫穷、喜欢交往、孜孜以求于诗画创作,龚贤在早年流寓扬州期间已经确立的遗民形象,此时并未根本变化,或许也是他力求保持的本色。在这些用于应酬的画作中,他依然着意表现他的高蹈。这是面对变化的世界时龚贤的选择。如白谦慎所指出的,“艺术史研究的任务之一,正在于分辨出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与现实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冲突,观察两者在什么情况下,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妥协”⑧。

此时的龚贤,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已经表现出相当的自主性。他在《江村图》卷跋文中,细述了罗牧为许颐民求画的周折,并引用许颐民以伯牙子期之典来称颂自己的墨宝,以及举办雅聚邀众友观赏,还有长期提供的生活供给等等,这些记录,既有他对这段友谊的珍视,也不无卖画助益的自我宣传之意。现实生存需要不断仰仗赞助人,但在艺术世界中,内心又会超越任何现实的依靠。即使在应酬之作中,依然着意于他的高蹈。

在此意义上,围绕许氏与龚贤的交往所开启的扬州地区的交游圈,反映了17世纪晚期扬州在进入完全的商品经济社会前,其遗民文化圈最后的意义。在这个依然以文化成就来衡量价值的氛围中,龚贤与商人的交往,被置于单纯的情感空间中,相通的故国情怀、文人格调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这种亲密感,是1682年之后龚贤开始的扬州交游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卖画维生,不仅满足了物质所需,更是让这位年老的遗民画家可以体面地生活,从容于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

(二)关于被许颐民称赞的“高山流水卷”

据《江村图》卷跋文所说,1682年,在与许颐民真州晤面之前,受罗牧所托,曾画了“一小卷”带至真州,面赠许颐民,许颐民大加赞赏,喻为“高山卷”,并请龚贤在许园画了“流水卷”,即《江村图》卷。那么,“高山卷”为何作,这一问题很值得探讨。对此,目前学界有几种说法,本文试一一给予回应。

其一,邵松年著录的《溪山隐居图》卷,并没有明确所指是所谓的“高山卷”。

邵松年《澄兰室古缘萃录》卷八曾著录《江村图》卷和《溪山隐居图》卷,故有一种推断认为,《溪山隐居图》卷即龚贤带去的“高山卷”。

邵松年(1848—1923或1924),字伯英,号息盫,室名澄兰堂、兰雪斋,江苏常熟人,1883年进士,擅文史,精收藏。著有《澄兰室古缘萃录》十八卷,记述所藏书、画、碑帖,成书于1903年。《澄兰室古缘萃录》卷八载《溪山隐居图》卷,其记云:

纸本,水墨,高九寸一分,长二丈五尺八寸四分,纸三接。第一纸内,岩崖起伏,石洞空灵,溪外坡平,篱边屋小,茅亭遥峙,松阁高撑。二纸内,冈陵蜿蜒,溪水中分,石壁千寻,修篁万个,人家寥落,烟树萧疏。三纸内,层岩直起,绝峡中开,林壑幽深,烟峦稠叠,长坡绝涧,匹练飞来。四纸内,山势渐平,波光浩淼,风帆一片,野渡无人,陵起崇崖,回之作结。前卷《江村图》跋谓,与颐老作一卷,颐老有高山流水之喻,谓今所得乃高山,不知流水之音为何如?因有《江村图》之作,此卷巨崖怪石,绝壑深林,岂即所谓高山者邪?独怪其长短高下,何以与前卷悉合?只诗后挖去数字,遂令岁月无征。然如此巨迹,两两相合,既有流水一卷,即谓为高山又奚不可。

自跋:溪山尽属渔樵境,中有衡茅隐者居。弦诵啸歌乘醉饱,何曾隐者不樵渔。龚贤。⑨

这里,邵松年记述了此卷的创作背景、画面状况以及画史存疑。他认为,此画与《江村图》卷尺寸相同,画面景色相符,很可能是龚贤送给许颐民的“高山卷”。但是,邵氏并没有十分肯定这一推断。

其二,《溪山无尽图》卷并非所谓的“高山卷”。

还有一种推断认为,《溪山无尽图》卷即“高山卷”。从上文据两卷长跋梳理出的1682年龚贤真州之行的具体情形,便可以清楚地排除这一可能。所以,《溪山无尽图》卷并非“高山卷”,但从画风上可以遥想“高山卷”之风貌。

其三,2015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出现了一幅传为龚贤“高山卷”的《溪山渔隐图》卷,引起了学界的注意⑩。虽然,我们很希望这是所谓的“高山卷”,但通过与《溪山无尽图》卷和《江村图》卷的诸多对比可证,此作乃伪品。画、书均与龚贤晚年成熟的画风不符,是一水平较低的仿手之作⑪。

二、《溪山无尽图》卷与《江村图》卷之关联

通过上文对1682年龚贤真州之行大致状况的梳理,对于这两件传世真迹,可以明确的是,它们内容相近,时间相继,但画面构图差异明显。《溪山无尽图》卷主要表现的是繁密厚重的峰峦山石,是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一件精心之作。而《江村图》卷是龚贤现存长卷中最为舒朗开阔的一件,有别于其他长卷,其构图颇为特别。如他在卷尾自跋中所述,此作是应许颐民之求,画“流水”主题,以呼应另一幅“高山”之作。但他画得很细心,绝非敷衍。那么,此两卷有何内在关联?这需要对龚贤在17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其晚年绘画风格的理解来加以把握。

对于龚贤晚年绘画的研究,学界一直比较关注他17世纪70年代中期强烈的变幻风格⑫,而忽视80年代之后龚贤画风的转变⑬。以1682年真州之行为线索,展开对两长卷的深入思考,找寻二者的内在关联,展示此两卷在龚贤晚年画风转变中所具有的标示意义,是本文所欲揭示的1682年龚贤真州之行的意义所在。

(一)《溪山无尽图》卷的创作意图

《溪山无尽图》卷在龚贤一生风格转变中可以称得上自我标志性的一件作品。其中龚贤表达了怎样的创作意图,厘清这个问题,是分析它与《江村图》卷内在关联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理解他晚年风格的转变,以及他独立的创作观,均非常重要。

长卷,由于形制大,景色繁多,展玩方式特别,在文人画的发展中别具审美意义。随着手卷自右向左展开,变化着的景色,转换中的时间,有如一段徐徐展开的人生,让人回味再三。手卷更易表现时间的流动感,需要观者的参与,因而画家在构图和笔墨上常常别具匠心。

龚贤在创作《溪山无尽图》卷时采用“折卷”的形式,有他特别的用思。他最终决定将获得的这幅“宋库纸”制成十二册页,分别作画,独立成篇,画完后再把十二幅小画展开相连,使它们连成一幅完整的长卷。正是这样前后呼应的整体构思,让我们看到了龚贤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驾驭,也为理解这幅画的内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溪山无尽图》卷从1680年二月到1682年夏至,画了两年多的时间。如他自跋所言,在这两年中,“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闲则拈弄,遇事而辍。风雨晦冥,门无剥啄,渐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阁;谁来逼迫,任改岁时”。可见,这件长卷并非轻易之作,他着意的并非是大画自身,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去画。这种创作状态,也并非“画大画需要大的积累”之意,而是一种“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⑭的悠然心态,其内涵正合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观念——萧散。这与艺术家欲挣脱现实束缚的愿望有关。散,就是散去秩序,散去束缚,而源头在散心,解除心中的执著。自元代以来,文人画家无不推崇萧散冲淡之趣,萧散即成为文人画最重要的境界特征。超越秩序,超越形似,超越法度,其核心是对知识的超越,对秩序的逃遁。文人画的萧散之美,不在萧散本身,而在于散中有紧,放中有收,散缓中有震撼。逃遁秩序,不是没有秩序,是在不经意间显出秩序,去除人工的痕迹。文人画家常以“惨淡经营”“无所营”的状态,来描绘萧散之境。恽南田在评王翚临柯九思《竹石图》时说:“笔墨简洁处,用意最微,运其神气于人所不见之地,尤为惨淡。此惟悬解能得之。”⑮逃遁秩序,赢得心灵的自由。明清之际,遗民画家再次重视这一传统艺术境界,其代表的是一种磨砺始得的人生态度。

所以,龚贤的巨幅《溪山无尽图》卷,自称是“闲则拈弄”之作,实则是欲表达一种“不役于物”⑯无意而为的态度。他曾自言:“喧寂于心非外求,泉声不乱幽人梦。”⑰不热衷于精进,才会有内在性情的悠然。龚贤晚年绘画注重故国情怀的寄托,但从来没有掩饰对现实的关切。在明清之际的金陵画坛,他首先是以遗民画家的身份为人瞩目。而在他的艺术中,他似乎也在有意彰显其遗民面目。晚年诗作“满酌深杯愁见影,壮心犹在发皤皤”⑱,“梦里何曾知魏晋,心头当不着皇轩”⑲,无不是典型的遗民话语。在《溪山无尽图》卷的跋文中,如同他的诗歌,写人情的反复,写可为之事有限,无奈中透着些许寒意。这种冷峻的现实感,注定了他心灵自由的限度。在画中,他将雄浑与萧散相融,并非表达具体的情感意识,而是尝试用这样浑厚的笔墨,以严正的形式深化其回忆主题,在大山大川中,寄放他深重的旧朝意识。

由此可见,龚贤《溪山无尽图》卷的创作意图,不乏以积墨的方式感受生存的时代,表达所向往的风骨气节。他突出的情感内涵,也让其绘画语言更具严肃性。所以,他画得很细心,特别是画中层峦叠嶂的群峰,还有缭绕的云团,孤零零地存在着,似乎彼此间没有联系,但瞭望整体,团簇的峰峦,有如黑夜中伫立的雕塑,静穆伟大。这是龚贤在1682年真州之行以前,已经开启的新的绘画风格尝试。此卷在龚贤艺术创作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所涉及的精神领域,乃是《江村图》卷等同期作品无法比拟的。

(二)积墨之法

积墨法是龚贤晚年绘画的鲜明特征,从笔墨形式到整体境界,表现了他独立的思考和成熟的艺术形态。

1672年在他返回南京之后,长卷、多册页的创作明显增多。比如,1671年创作的《辛亥山水》册(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1673年《千岩万壑图》卷(南京博物院藏)、1674年《云峰图》卷(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都是他在17世纪70年代中期典型的奇幻风格之作。画面景物多取近景,往往山石造型奇特,重叠挤压,景色之间尽管没有连续的叙述性,但却有一种强烈的逼近感,视觉冲击明显。

龚贤 千岩万壑图卷(局部)纸本水墨 全卷27.8×980cm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龚贤 云峰图卷(局部)纸本水墨 全卷16.2×823cm 1674年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而1682年完成的《溪山无尽图》卷和《江村图》卷,尽管在繁密空间处理上,一密一疏,明显不同,但是整体气息均宁静而深邃。它所代表的“积墨法”,此时已经不仅仅是突出笔墨的变幻,更是强化了龚贤自己的标志——“宁静而深邃”的境界。这是两卷内在关联最深的内涵,突出一种变幻的境界,“积墨”成为龚贤独立的创作观。1682年之后,无论是他的卷轴还是册页,多为积墨之路,反映出他此时真力弥满的创作风格,表现了心灵永恒的安宁。画面的荒寒,不是约略写之的呈现方式,而是深山掩映中的一个小亭,群山重岭中的几株枯树,一种独特的云雾空灵感氤氲画中,写出荒景孤寂的神韵。

他画“溪山无尽”,画“江村”,超越了宋元传统中《潇湘图》《水村图》式的记录,不是平沙落雁,以一片景色去叙述一个和融的境界。而是打破了传统长卷从右向左线性的空间逻辑,通过墨色和空间的流动,探索万物浑然一体并不断转化的关系。这样形而上的思考,相比传统是跳跃了一下,在他17世纪70年代的长卷中已现端倪,让他的长卷叙述性不强,景物繁复,空间错乱,季节气候的变化都在里面,四时兼备。但是,此期的表达更加凝练,即探索“时间与感知”这一绘画本身的主旨更加明确。画面着意于山体如浪翻滚的节奏,或是江水弥漫满眼皆水的感觉。而在宇宙图景中出现了几个“置身天外”的形象,非常醒目。小亭屋舍俨然,老树迷离,一种置身历史变迁外的状态,瞬间会让人觉得它们即人即景,又或什么都不是,只专注于自己的思考。整体画风沉稳,一种暮年的欢喜和怅惘跃然纸上。这是龚贤晚年成熟的形态,似历尽风沙,澹荡之气生矣。

(三)丘壑之境

关于“丘壑”的思想,是龚贤山水画论中最有贡献之处,也是深入解读其绘画的关键。龚贤晚期的山水画,是以丘壑的表现为线索展开的深入思考。这里,结合长卷独特的展玩形式,本文从三个角度,阐释龚贤关于“丘壑”问题的独到见解,为形式语言的差异找寻其内在的根源。

第一,“丘壑”自具意义。他有一段关于“丘壑大小”问题的论述:

或云:“不必以丘壑为丘壑,即一木一石其中自具丘壑。”说之大奇,此说甚近。然只谓之小丘小壑耳。若大丘壑,非读书养气闭户数十年,未许轻易下笔。⑳

龚贤认为,“一木一石其中自具丘壑”之说,虽然接近但仍非本意。此时的“丘壑”并未挣脱形式的作用,获得独立的意义。他说的“大丘壑”,需要读书养气数十年才能画出,这一点常被误解为画大画需要数年的积累。其实,龚贤所谈丘壑,并非就山水的面貌而言。无论是画其绵延之势,还是吞吐之韵,都是以画境来联系主客二分的世界,此非真正的生命境界。因此,在他看来,“大丘壑”不是量的差异,而是境界之大,需要数年心灵的陶养。

综观两长卷,每一纸似乎都用了差不多的“道具”,层峦峻岭、密树长林、枯木交柯、风帆隐隐、烟树重重、屋踞山巅、孤亭高峙……这是邵松年对《江村图》卷的描绘㉑。在龚贤很多画作中都能找到近似的情状,每一景似乎都是独立的。如他在《溪山无尽图》卷自述中云:“每帧各具一起止;观毕伸之,合十二帧而具一起止。谓之折卷也可,谓之通册也可。然中间构思位置要无背于理,必首尾相顾而疏密得宜。觉写宽平易而高深难,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每一小景和全卷之间,各具起止又整合统一,其原因,不在于画中景色的相连,而是内在气脉的相通,“于平易中显高深”是龚贤的用意。每一景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又不尽然,但山巅的茅屋、高岗上的孤亭,这些触动着我们惯常思维的符号,正是开启一个高深世界的起点。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隔断,隔断思维的绵延联想,隔断物理事实,引人进入一个体验的真实。

由此可见,前后相继的两卷,它们并不是一次单纯的形式创新,以平远山水写出高远之势,龚贤真正着意的是,即平易即高深的山水体验。画中的每一点,都直接指向心灵深处。这个创造的世界,没有一切分别,全在瞬间的觉悟中,使眼前的丘壑显现出如山河大地一般的境界,这是龚贤所讲的“真境”。

第二,虽是幻境,却是实境。他的丘壑论反映的是一种体验的真实。他在1688年所作《山水卷》中云:

余此卷皆从心中肇述,云物丘壑,屋宇舟船,梯磴蹊径,要不背理,使后之玩者可登可涉,可止可安;虽曰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也,引人着胜地,岂独酒哉。㉒

山水画是将心中的体悟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是瞬间体验到的内心真实。它不在画面,又不离画面,一切都在自己的体悟中。在这个意义上,他所追求的真境,落到笔墨上,不过是他惯用的“道具”,近景几株枯树,几团乱石,一片苍茫,而远景置一空亭,孤零零立于茫茫天地间。这既是画,又不是画,如他所言“唯恐是画,是谓能画”㉓。所以,他晚年的丘壑,要表现的是景物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小亭、寒林、山川、云霭,它们的存在,不是引发人去联想,其自身就是体验的全部意义。

龚贤《溪山无尽图》卷之亭

龚贤《江村图》卷之亭

如同龚贤很多画作那样,在此两卷中,小亭是画眼,依旧为“巨壁前横,孤亭高峙”的面貌。昔日倪瓒惜墨如金,而今龚贤重墨淋漓,但脱略形骸,小亭气质依然,前不知千秋,后不知万古,浑圆中泛着惨淡。江村、溪山、琳琅室、万里亭,画中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他无意说青山,而是以“飞来一片墨如雨”的森然气象绘出他的思考。万里山川一草亭,悬崖回首几千尺。他的小亭,独立高蹈,内在圆足,横绝太空,从容自在,如一位神情古淡之人,置于一片静穆中,走向生命的深层。因此,小亭是他的心灵之眼,以当下昭示永恒,它是一个引子,引出的并非具象世界,而是一个体验的空间。人生万事贵超逸,江村绘出有所思。这份历史的沧桑感,是他艺术的灵魂。他的丘壑不为取景,只为造境而存在。他为传统文人画注入的历史纵深感,是他绘出的思考。这是邵松年评此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的内涵所在。

第三,具体到丘壑的表现,龚贤有一段关于“安”和“奇”的论述,他将这两种趣味作为文人画家和一般画工的区别标准。他说:

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于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今有作家、士大夫家二派:作家画安而不奇,士大夫画奇而不安;与其号为庸手,何若生手之为高乎?倘若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此画之上品,由于天资高而功力深也。㉔

在他看来,“作家画”是“安而不奇”,“士大夫画”是“奇而不安”。这里的“奇而不安”,并不是风格上的标新立异。“奇”不是讲出奇制胜,“安”也非一种相对关系论,“奇而不安”是强调一种气韵,或是一种境界。高超的笔墨、特殊的丘壑,都应以气韵取胜。他所说“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可谓关于笔墨的十六字纲领,由二元关系谈起,要义不在融合,而在彻底的超越。

看此两卷中的主体山峰,不再是17世纪70年代中期长卷的表现方式,即以近景为主,以平远形式突出高远之势。而此时,幽深感弥漫全纸,已分不出何为平远,何为高远。构图上,由奇幻繁密转向舒朗平稳;具体细节上,没有突出的细部刻画。还有,被有意略去的天空、充满奇幻色彩的云山,这些在之前长卷中被特别用思处,此时变化明显。《江村图》卷中,大片的天空和水域,给人平缓安定之感,在以往长卷中未曾见过。《溪山无尽图》卷虽依然略去天空,云山梦幻感也依旧突出,但没有了之前跳动激烈的奇异感和视觉压迫感,代之以整体强烈的空灵感,徜徉着一种微妙的韵律节奏。所以,龚贤所言“此妙在虚处淡处欲接不接处”㉕,以往说空灵,说恬淡,是愿望,没有真实现。所说的“真境”,并未完全体现出来。1682年的《江村图》卷和《溪山无尽图》卷,反映出他此时真力弥满的创作风格,表现了一切破灭之后内心的安宁之态。

龚贤《溪山无尽图》卷之山峰

龚贤《江村图》卷之山峰

龚贤 山水卷(局部) 纸本水墨 全卷24.5×620cm 1679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龚贤 仿董源山水卷(局部) 纸本水墨 全卷26.7×941.7cm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结 语

大画长卷的集中出现,需要良好的心境、足够的艺术积累,当然也需要相对优渥的物质条件、良好的身体状况。与赞助人相近的价值观、审美观,赞助人优厚而又得体的敬重,有助于艺术家保持其独立性,这是龚贤晚年多有大画产生的重要保障。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前后,多有杰作,此期是他重要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他的丘壑思想及画面表现相互诠释,积墨法成为其鲜明的绘画特征,从笔墨到境界,均表现出他独立的思考和成熟的艺术形态。

厘清这一思想脉络,可以为真州之行留下的两件巨幅长卷《溪山无尽图》卷和《江村图》卷找到内在的关联。同时,也有助于分清1670年代中期与1680年前后龚贤绘画风格的转换㉖。

① 关于此卷递藏情况略记。卷首有三枚鉴藏印:“清鉴贵要”(白)、“子清所见”(朱)、“古堇周氏宝米堂秘笈印”(朱)。“清鉴贵要”“子清所见”,是清末书画家成沂的用印。成沂,生卒年不详,字子清(又作芷青)、剑龙等,晚号古顽、铁颖等,江苏兴化人。据《江苏艺文志·扬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记载,太平天国期间在乡团练,后游京师,交海内名士。擅书法,初学何绍基,继而临摹晋魏篆隶,间作山水,富收藏。著有《小居竹轩词集》。钤印有“小居竹轩主人”“成沂印信”“铁颖”等。“古堇周氏宝米堂秘笈印”是近代收藏家周湘云的用印。周湘云(1878—1943),浙江宁波人,清末民初以房地产发家,成为上海首富,后热衷古董收藏,很多藏品今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此卷卷末有六枚鉴藏印:“湘云秘玩”(朱)、“剑泉平生癖此”(朱)、“景氏子孙宝之”(朱)、“子清所见”(朱)、“长宜子孙”(朱)、“松年所藏”(白)。“湘云秘玩”为周湘云之印。“剑泉平生癖此”“景氏子孙宝之”是景其濬之印。景其濬(?—1876),字剑泉,贵州兴义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为晚清大收藏家。“子清所见”为成沂用印。“长宜子孙”“松年所藏”为邵松年用印。

② 此画著录于邵松年辑《澄兰室古缘萃录》卷八,清光绪石印本,上海鸿文书局1904年版。

③ 对许氏兄弟的考证,参见汪世清《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汪世清艺苑查疑补正散考》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④ 目前学界和收藏界常将许氏兄弟混淆,认为《溪山无尽图》卷和《江村图》卷的受赠人都是兄许颐民。如杨敦尧《龚贤〈江村图卷〉:兼论析其晚期画学理论与实践》(载《造型艺术学刊》2004年);2015年3月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图录,对龚贤《溪山渔隐图》卷的介绍。

⑤ 此信札复制品现存南京清凉山扫叶楼陈列室。引自王道云编《龚贤研究集》上,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⑥ 这套册页据林树中称,应为其暮年精品。“诗为同时所作……所见画面大小不一,字迹也有区别,题写时日有‘初夏’与‘冬日’,估计为同一年中由夏至冬所作,后人汇集装裱而成一册。”(参见林树中《龚贤年谱》“1683年”条,载《朵云》第63期,2005年)图见铃木敬主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三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146—147页。

⑦ 现存1682—1683年间龚贤画作,除了此两长卷外,大致还有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藏《卓亭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书画合璧册》、故宫博物院藏《山水诗册》、美国王南屏旧藏《仙山楼阁图》轴。除《卓亭图》和《仙山楼阁图》之外,其余作品均署纪年。关于《卓亭图》的创作时间,据王仲兰考证,作于1683岁末,龚贤赴扬州期间(参见王仲兰《龚贤〈卓亭图〉研究》,杨振国译,载《美苑》2005年第5期)。关于《仙山楼阁图》的创作时间,据《王南屏藏中国古代绘画》(中卷)标注“作于1683年”,本文未作考证(参见田洪编著《王南屏藏中国古代绘画》中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411页)。

⑧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77页。

⑨ 邵松年辑《澄兰室古缘萃录》卷八。

⑩ 2015年3月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图录,有关于《溪山渔隐图》卷的介绍。

⑪ 参见拙文《龚贤〈溪山渔隐图卷〉辨伪》,待刊。

⑫ 有关龚贤17世纪70年代中期绘画的变幻风格的研究,高居翰认为,龚贤绘画的光影效果受西方造型艺术影响(参见高居翰《大自然的变形——论龚贤的山水》,载《朵云》第63期)。李倍雷认为,“龚贤山水画中的明暗独创性,也说明了绘画艺术无论西方和东方,有它异体同构的一面”(参见李倍雷《龚贤绘画中异体同构的明暗因素》,载《朵云》第63期)。王仲兰认为,此期龚贤画风的转变,缘自安徽新安画派诸画友的影响(Cf.Chung-lan Wang,Gong Xian (1619-1689):A Seventeenth-Century Nanjing Intellectual and His Aesthetic World,Dissertation of Yale University,2005,pp.208-224)。

⑬ 有关龚贤17世纪80年代画风转变的研究,杨敦尧以《江村图》卷为中心,引出了探讨龚贤晚期作品和创作观的研究路径。这一研究方向给本文很多启发(参见杨敦尧《龚贤〈江村图卷〉:兼论析其晚期画学理论与实践》)。

⑭ 顾炎武:《广师》,《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页。

⑮ 《南田画跋》,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2008年版,第79页。

⑯出自《荀子·修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页)。

⑰ 见龚贤1678年《山水》自跋。此作现存不详,著录于《十百斋书画录》癸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610—611页)。

⑱ 《龚半千自书诗稿》第48首《即事》,《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集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⑲ 《龚半千自书诗稿》第57首《闭门》。

⑳ 周二学:《一角编》乙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㉑ 邵松年辑《澄兰室古缘萃录》卷八。其记云:“纸本,水墨,高九寸一分,长二丈五尺七寸七分。纸三接。第一纸内,层峦峻坂,密树长林,茅舍沿溪,芦滩近水,风帆隐隐,烟树重重。第二纸,巨石怒伏,枯树交柯,屋踞山巅,舟维水际,烟波空旷,云水弥滉。第三纸,峰峦浓厚,屋宇参差,溪水长连,沙滩平直,结茅水面,卜筑山坳。第四纸,柴门背水,松荫满山,巨壁前横,孤亭高峙,水蒲偏插,溪树浓团。半千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故能沉欎磅礴,墨潘淋漓,通幅无一人,岂以孤癖性成,落落难合者耶!”卷首有“钟山野老”印,下角“清鉴贵要”“子清所见”二印。卷末“剑泉平生癖此”“景氏子孙宝之”二印题款尾,纸十四行,印首半亩。

㉒ 1688年龚贤《山水卷》,纸本水墨,28.8×305cm,现藏故宫博物院。著录于《虚斋名画录》卷六,《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七册,第625—626页。图见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2册,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㉓ 此语出自龚贤1677年的《山水册页》其中一开跋文。这套册页,十二开,纸本水墨,15.9×19.5cm,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十二则跋文包含了龚贤晚年重要的画学思想(参见拙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龚贤〈山水册〉跋文研究》,载《文艺研究》2014年第11期)。

㉔ 《虚斋名画续录》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八册,第57页。

㉕ 《龚半千山水画课徒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㉖ 可归为龚贤17世纪80年代深邃境界的长卷作品,除了本文主要研究的两卷外,还有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山水》卷,24.5×620cm,1679年;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仿董源山水》卷,26.7×941.7cm,没有纪年,但据其清晰稳定的造型、凝练的笔墨、宁静深邃的境界,可以推断为龚贤典型的此一时期风格。

猜你喜欢

龚贤丘壑溪山
龚贤山水摭议
《溪山春韵图》
《溪山清远》
李香邮 胸中有丘壑 石上现江山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溪山春融图
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传统文人之山水趣味
胸中丘壑 笔底烟霞
——陈永山水画作品选登
王翔国画作品选